前言:作為一名資料服務工作者---資深“乙方”,見過、聽過或親身經歷過很多的資料治理相關的專案,如:資料交換共享專案、資料治理專案、主資料專案、元資料專案……,這些專案中,有非常成功的——用的很好,也有差強人意的——勉強在用,還有沒上線就下線的——基本沒有使用。如果我們Review下這些專案,也許我們不難發現影響資料治理專案成功或失敗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業務方面的、技術方面的、企業文化方面的等等。
企業資料戰略管理資料治理架構設計資料治理的時機與切入點組織與保障體系建設技術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立長效運營機制本期分享主題【資料治理的成功要素1:企業資料戰略管理】,本文大綱:
一、資料戰略是什麼?
二、資料戰略不是什麼?
三、資料戰略的四個要素
四、資料戰略的三個層次
五、資料戰略制定的方法和工具
六、總結
一、資料戰略是什麼
戰略原本是軍事領域的專用名詞,是指指導全域性戰爭的規劃和方略。戰略決定了組織的活動方向和內容,解決“幹什麼”的問題,是根本性的決策。在DAMA-DMBOK中對資料戰略是這樣定義的:
戰略是選擇和決策的集合,共同繪製出一個高層次的行動方案,以實現高層次目標。通常,資料戰略是一個數據管理計劃的戰略,是儲存和提高資料質量、完整性、安全性和存取的計劃。然而,資料戰略計劃可能還包括利用資訊達到競爭優勢和支援企業目標的業務計劃。資料戰略必須來自與對業務戰略中的所固有的資料需求的理解,這些資料需求驅動了組織的資料戰略。資料戰略的組成部分包括:
為資料管理制定激動人心的願景資料管理商業案例摘要,附帶精選的例子指導原則、價值觀和管理遠景。資料管理的使用和長遠目標資料管理成功的管理措施短期的(1~2年,具體、可度量、可操作、可實現、有時限的)資料管理方案目標。說明資料管理的角色和組織級其職責和決策權概述。資料管理方案的組成部分資料管理實施路線圖資料管理的專案章程資料管理的範圍說明簡單來說,企業資料戰略包括:資料管理的願景(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實施策略、實施方案、實施路線圖等。
二、資料戰略不是什麼
資料戰略是企業願景嗎?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我們看下各大公司的企業願景是什麼。
IBM:無論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都要帶動人類進步。
蘋果公司:讓每人都擁有一臺計算機。
阿里巴巴:分享資料的第一平臺,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活“102”年。
騰訊:科技向善。
百度:成為最懂使用者,並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
用友:用技術和創想推動社會和商業進步。
企業願景是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本質訴求的整合,是企業戰略的最高指引,可以理解為企業的長期戰略。在當今席捲全球的顛覆性技術浪潮中,市場變化莫測,相對遙遠的長期資料戰略,筆者更傾向於哪些有著明確目標、明確範圍、明確實施路徑,具備可執行、可實現性的短期資料戰略。世界變化太快,誰都無法預測10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企業資料戰略的指定一定要具備應對市場和技術變化的能力。這裡申明,筆者並不是反對企業制定長期的資料戰略規劃,而是要在長期的資料戰略之上細化出短期的可執行、可實現、能見效的戰略目標,“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資料戰略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而企業戰略是實現企業願景的規劃和部署。
資料戰略是資料架構嗎?
顯然也不是,至少說不完全是。資料架構是用於定義資料需求,指導對資料資產的整合和控制,是資料投資和業務戰略相匹配的一套整體的構件規範。資料架構包括正確的資料定義、有效的資料結構、完整的資料規則、健全的資料文件。資料架構整合了資料、流程、應用、組織、規範和技術,其典型輸入包括:企業資料模型、企業價值鏈分析、資料庫架構、商務智慧或資料倉庫架構、資料整合和整合架構、資料質量管理架構、以及文件和內容管理架構。
資料戰略和資料架構不是一回事。定義資料架構的決定,是資料戰略的一部分,實施資料架構的決策是戰略決策。資料戰略會影響到資料架構的設計,反過來,資料架構支援資料戰略的實現,並指導其決策。筆者認為:資料架構側重於技術,是企業資料管理的戰術範疇,資料架構對上承接資料戰略目標,對下聯通資料戰略實施計劃。資料戰略的落地除了需要資料架構的技術支撐,也需要企業資料文化的建設。
既然資料戰略既不是看似縹緲的願景,也是技術相關的架構,結合DAMA-DMBOK給出的資料戰略定義,我們嘗試總結下企業的資料戰略究竟是什麼。筆者看來:資料戰略就是企業為實現某些業務目標而做出的資料規劃和部署,主要包括:資料戰略目標、資料戰略範圍和內容、資料戰略實施策略、以及資料戰略的實施路徑和計劃,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略四要素”。
三、資料戰略的四個要素
1、資料戰略目標——願景和目標
願景是制定企業戰略的起點,是企業的長期戰略,而目標是企業短期內要達成的明確目標,是企業的短期戰略。企業資料戰略目標的規劃設計不僅要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要考慮生活“眼前的苟且”。正如我們前邊提到的阿里巴巴公司,大多數人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一個電子商務公司,可馬雲說阿里巴巴是一家大資料公司,其遠期的資料戰略目標是“分享資料的第一平臺、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阿里系的產品,如:天貓、淘寶、支付寶……,每時每刻都在生產、彙集、加工著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是具備變現能力的。透過資料的變現和分享,希望阿里成為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指日可待。如果我們把“分享資料的第一平臺、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理解為阿里的遠期資料戰略的話, 當年阿里如火如荼的研發AliSQL替換Oracle的戰略就是那個時期阿里的中期資料戰略,這個戰略從部署到實施花了10年之久;而當前被炒上天的“資料中臺”就是目前阿里的短期資料戰略,並且這個戰略目前已經實現了。這裡只是舉例便於理解,也許阿里的資料戰略並非如此。關於資料中臺的話題,網上有太多的概念了,後邊有機會的話可以分享下我對資料中臺的理解,這裡就略過了。
2、資料戰略範圍和內容——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是回答了“做什麼”、“不做什麼”的根本問題,企業資料戰略定位,就是定義企業的資料管理/資料治理的範圍和內容。按照DAMA的給出的資料戰略範圍主要包括:資料架構、元資料管理、資料標準管理、資料質量管理、主資料和參照資料、資料安全管理等。以上每個部分內容都可各成體系,那對企業來說,資料治理範圍和內容該如何選擇,卻是擺在企業面前不得不回答的問題。這裡,筆者建議企業的資料治理定位應充分考慮以下幾點因素:企業的痛點需求是什麼,希望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實施資料治理就能解這些問題嗎,資料治理的投資計劃(人力和資金),期望的投資回報率。把以上問題問題都想清楚了,你的資料戰略定位也就清晰了——或選擇全域治理、或選擇個別亟待治理的主題。
3、資料戰略實施策略——致勝邏輯
致勝邏輯是解決了“怎麼做”,“由誰做”,“做的條件”、“成功原因”等問題,是戰略的精髓。我們都知道資料治理專案涉及的業務範圍廣、系統範圍大、參與人員多,並且資料治理是一個需要不斷迭代、持續最佳化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那麼資料治理專案該從何處入手,誰來主導、誰來配合、怎樣才能保證專案的成功實施並能夠取得效果?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根據筆者這些年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的資料專案,成功或失敗,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這個“致勝邏輯”決定的。成功的專案不表,我們看大多數失敗的專案都可能會有以下幾個特點:目標不明確、範圍不清晰、主導人員分量不足、參與人員不夠積極、過分迷信技術和工具、過渡依賴外部資源……。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的做事更加重要,事前想清楚資料戰略的致勝邏輯,要比事後總結教訓的成本低很多。資料治理專案的成功一定是將以上因素有機整合,忽視某一因素都可能會影響的資料治理的成效。
4、資料戰略的實施路徑——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是落實戰略目標或指導方針而採取的具有“協調性”的計劃安排。行動計劃解決了“誰”、“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達成什麼目標”的具體活動計劃。行動計劃要具備可執行性、能夠量化、能夠度量,遵循PDCA的閉環管理,定期進行復盤和檢討。前文我們提到:資料治理是一個需要不斷迭代、持續最佳化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經驗告訴我們:資料治理絕對不是引入先進的技術、牛X的軟體就能夠解決的。專案建設過程需要企業高層的高度重視並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援,需要有經驗豐富的顧問團隊,需要技術部門和業務部門的通力協作,這樣提高專案建設的成功率。然而,專案建設階段的成功並不代表資料治理的成功,建設階段的成功企業資料治理專案的終點,卻是企業資料治理的起點。路漫漫兮其修遠,企業資料治理需要的是持續運營,將資料治理形成規則融入企業文化,是企業資料治理的根本之“道”。
四、資料戰略目標的三個層次
資料戰略的三個境界——此節內容並沒有官方定義,單憑個人理解,如有偏頗但求指正。筆者認為企業資料戰略大致可以分為:滿足基本的管理目標和業務目標、創新與創業、定義在數字化競爭生態中的角色和地位,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並不是不同企業不同的資料管理目標,而是企業資料戰略的在不同階段、不同成熟度條件下的三個具體形態。
1、第一個層次——短期目標
滿足基本的管理決策和業務協同。透過解決企業的資料管理中的各類問題,以滿足決策分析和業務協同的需要,對於該層次的戰略目標,筆者認為是企業最基礎的、最迫切需要的、最能擊中企業痛點的。隨著多年的資訊化建設,企業上了多套業務系統,而這些業務系統是由業務部門驅動建設的,缺乏資訊化的頂層規劃,各系統各自為政、各成體系、資訊孤島……,系統之間的資料不標準、不一致,導致的應用整合困難、資料分析不準確。可以說目前國內絕大部分企業都是處於這個狀態,而資訊科技的發展速度又太快,已逐步形成了技術倒逼企業數字化的轉型的趨勢,而高質量的資料資產,無疑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
2、第二個層次——中期目標
創新與創業。基於資料實現企業管理的升級和業務的創新,透過資料的利用拓展新業務、構建新業態、探索新模式是筆者認為的企業資料戰略的第二個層次,也是企業資料戰略的中期目標。資料戰略不再是企業戰略的支撐,而是引導,或者說是相互作用,這個階段“IT即業務”!對於傳統制造企業利用資料的治理和融合,可以加速管理的創新、產品的創新、銷售模式的創新,例如:利用資料治理加強集團管控、基於客戶偏好的個性化定製、利用資料的供應鏈協同和最佳化、基於市場預測的創新產品設計與快速上市等等。對於服務行業利用大資料的探索服務的新模式,資料可以拓寬服務的視野,實現模式領域的橫向拓展、服務精度的縱向延伸,例如:根據消費者需求推出定製化的主題房,酒店新零售的服務模式,都是酒店服務業在業務創新方面上的嘗試,大大提升了客戶的粘性,提高了酒店的盈利點。這樣的案例,在金融服務、餐飲服務、醫療服務、教育服務等服務行業,每天都在上演……。未來的服務業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而資料資產的利用價值將愈發明顯。
3、第三個層次——遠景目標
定義在數字化競爭生態中的角色和地位,企業資料戰略的最高奧義。用友董事長王文京預言:“未來所有企業都將是數字化企業”,針對這個觀點本人深以為然。科技的變革將改變企業的業務形態和競爭模式,未來的數字化競爭中,數字化將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企業資料戰略的部署和成功實施,將決定您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和數字化生態中,是領導地位、挑戰者、特定領域者或是淘汰出局。“什麼樣的願景,決定了什麼樣的未來”,企業資料戰略願景的規劃一定要有未來的“詩和遠方”。將資料戰略願景融入企業行動方針和核心價值觀中,勾勒出企業未來的“圖景”。例如,馬雲描述阿里巴巴的願景:分享資料的第一平臺,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活“102”年。
五、資料戰略制定方法與工具
資料戰略的制定以企業戰略為基礎、以業務價值鏈為模型、以管理應用為目標,以可執行的活動為步驟,透過系統化的思維,挖掘資訊以及資訊間的規律,經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形成企業資料化運營的一幅藍圖。對於資料戰略規劃的方法,目前業界還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論體系,但是,IT諮詢和IT戰略規劃的方法論已經比較成熟,可用作企業資料戰略規劃的參考,我們先看下各大知名諮詢公司的IT戰略規劃方法:
埃森哲 IT戰略規劃方法論
IBM IT戰略規劃方法論
德勤 IT戰略規劃方法論
無論哪家方法論,對於IT戰略規劃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基本都包含了三個步驟:
1、調研分析,關鍵活動有:戰略理解、需求分析、現狀評估、行業最佳實踐對比……
2、遠景規劃,關鍵活動有:業務規劃、組織架構、技術架構、資料架構、應用架構、IT支撐……
3、實施策略,關鍵活動有:專案實施、進度和質量管控、效益分析、基礎支撐……
以上IT諮詢規劃方法,同樣適用於企業資料戰略的規劃設計,但在資料戰略規劃設計時需要重要考慮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企業的業務目標是什麼?它們如何與資料需求相關?企業用來定義資料管理業務目標的核心標準是什麼?為確保資料管理滿足業務目標,存在哪些衡量標準或關鍵績效指標?資料管理的組成部分是如何實施和測量有效性的?如何確定長期和增量結果(階段性)?戰略規劃是一種藝術,極具複雜性,涉及方方面面,對諮詢規劃人員的複合能力要求比較高。常用的戰略規劃工具有戰略地圖、差距分析、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發展驅動力分析、波特五力分析、BCG矩陣分析、麥肯錫三層面法、價值鏈分析和基本競爭戰略等。工具的使用是幫助企業更好的進行戰略分析,為戰略藍圖的制定提供抓手。
注:對於戰略規劃的工具有還有很多,這裡就再不一一列舉,以後抽時間跟大家分享下,戰略規劃涉及的各個工具。
拿最常用的5W1H法來說,我們用資料治理規劃舉例,看下資料戰略應回答的問題:
what:做什麼。資料治理的內容和範圍。
how:怎麼做。資料治理實施路徑、方法、策略。
who:誰來做。資料治理的責任主體,組織機構、崗位分工。
when:什麼時間。資料治理實施計劃表。
why:為什麼做。資料治理的目標。
where:在哪應用。資料治理的應用場景,例如支援系統應用整合、支援決策分析。
筆者認為資料戰略的規劃設計中,相對於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誰來做(who),什麼時間做(when),應用場景(where),為什麼(why)其實是更重要的問題。只有明確了戰略的目標,才能指導後續的工作方向,方向如果錯了,就會越走越遠。
六、總結
資料治理目標必須與資料相關聯的業務價值進行衡量。需要企業的業務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參與建立和驗證,需要由管理層定義和批准參與規則和商定的管理框架,以確定如何將資料治理工作落實到位。企業的資料戰略目標與企業業務戰略目標的一致性,構建在治理過程中形成一種機制,以便隨著環境的變化進行持續的戰略調整。如阿里巴巴馬雲所說:“未來,無業務不資料,無資料不智慧,無智慧不商業”。做好企業資料戰略,明確資料治理目標是企業實施資料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影響資料治理成敗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