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最近,一直在出差,見到了很多高管、創業者。大家一起交流。收穫很多。

到了年底,天氣變冷。降溫了。

因為新冠疫情,讓很多人忘了我們其實處在一個嚴峻的冬天。

有一個詞被提及得很頻繁:企業家精神。

1

企業家,透過勞動賺取利潤

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比如薩伊。

薩伊,是繼斯密,李嘉圖之後,又興起的一位經濟學偉人。

企業家透過什麼來賺錢?

像員工一樣賺取工資?像資本家一樣賺取利息?還是像包租婆一樣賺取地租?

薩伊認為,企業家是某種特殊形態的員工。

企業家的勞動,比如開會,計劃,控制,監督……企業家也在勞動,只不過企業家能力更強,勞動的價格更高。

所以,企業家是透過勞動來賺取利潤。

但是,薩伊說得對嗎?

2

企業家,透過組織賺取利潤

馬歇爾不同意。

馬歇爾,是近代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也被認為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之一。

馬歇爾認為,企業家是透過組織來賺錢。

什麼意思?

假如你要蓋一座房子,僱傭了5個人。2個人搬磚,3個人砌牆。

這個時候有人說,我有更高的管理水平,更高效的協作方式,我只要3個人就行。1個人搬磚,2個人砌牆。

你原來要出5個人的錢,現在你只要花3個人的錢就行了。

幫你省下來的錢,分我一點,怎麼樣。

企業家,就是透過更高效的管理,更合理的組織來賺錢。

所以,馬歇爾說,企業家就是從那些效率不高的行業中,套利出來的過程。

但是,馬歇爾說得對嗎?

3

企業家,透過創新賺取利潤

熊彼特不同意。

熊彼特又是誰?

熊彼特,是一位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提出“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轟動當時的西方經濟學界。

馬歇爾認為,商業世界到處是紅利,企業家應該去消滅這些不均衡,獲得利潤。

但是熊彼特不這麼看。

因為商業世界到最後幾乎一定是均衡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藍海會變成紅海,紅海會變成血海。每個行業都會這樣。

這時,企業家怎麼辦?

真正的企業家,應該努力創新,重新打破這種均衡。

別人用馬車,你就用汽車。

別人用信件,你就用網際網路。

別人認為發射完衛星的火箭應該墜入大海,你要想辦法把墜入大海的火箭重新回收利用。

所以,企業家不是透過“套利”來賺取利潤,而是透過“創新”來賺取利潤。

但是,熊彼特說得對嗎?

4

到底什麼是企業家?

薩伊認為企業家透過勞動賺取利潤;馬歇爾認為企業家透過組織賺取利潤;熊彼特認為企業家透過創新賺取利潤。

他們,到底誰是對的?

我覺得:都對。

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我從他們身上得到啟發,思考到底什麼是“企業家”?

能有上帝視角俯瞰全域性,又有操盤手技能解決問題。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企業家。

過人的直覺,精準的嗅覺,又不懼挑戰,投身其中。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企業家。

有強大的心力,能整合資源,同時創造全域性性增量。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企業家。

我和這些創業者和高管說,也許我們的問題不是“如何才能走出冬天”。而應該是:

“誰”,能走出冬天?

只有真正的“企業家”,才能走出冬天。

所以,我們能不能活過這個冬天,走出疫情,突破封鎖,取決於我們是不是未被發現的企業家。

這就需要我們有“企業家精神”。

那麼,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責任?擔當?堅持?……

是。但不僅僅是。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也許是這些:

創新。冒險。較真。希望。

5

創造全域性性增量

企業家,要能創造全域性性增量。要能創新。

我曾經舉過螞蟻的例子。

為什麼?

因為創新。

比如小額貸款。

貸款,對小微企業來說,一直是個難題。

央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大約是6%。但這只是大企業能拿到的。

小微企業呢?

從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借貸的成本,年化利率在20%左右。

螞蟻怎麼做?

每日貸款利率萬分之五左右(相當於年化18%),與信用卡利率差不多相同。

但是,透過網際網路的資訊對稱,大資料評估風險和信用,商戶可以做到“隨貸隨還”。

我曾經看到過一組資料:每個客戶(淘寶賣家等)平均每年貸款次數30次,平均每次佔款時間4天,共計120天。

雖然年化利息18%,但是一旦有回款就可以把錢放回阿里,停止計息。銀行365天收息,阿里也許只有120天計息。這樣算下來也是6%-7%左右。

這種小額貸款,就是用少量多次的方法,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6

豁出去的決心

面對現在這樣的變革,沒人敢說自己是專家。

面對現在這樣的時代,只有勇敢的冒險者,和豁出去的決心。

企業家,需要一些冒險精神。

我也舉個例子,小米。

小米剛創業的時候,很多人質疑小米,說看不懂它的商業模式。

其實小米當時的商業模式,一句話就講清楚了:

把硬體用接近成本價的方式銷售,然後架構一個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再在平臺上面提供增值服務。

但要實現這樣的戰略和模式,也需要冒險。

比如硬體,要接近成本價銷售,需要對供應鏈要強大的議價能力,當時的小米並不擅長。要接近成本價銷售,需要減少中間渠道,採用電商直銷的方式,而小米當時並沒有自己的商城。

比如軟體,這個平臺,要做成什麼樣子?做什麼核心功能?先做哪個,後做哪個?

比如服務,雷軍稱為“小費經濟”。但是,使用者為什麼要給你小費,又為了什麼服務而提供小費?

這些真的能做成嗎?這是雷軍的冒險。

同樣,對投資小米的劉芹,也是冒險。

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雷軍給劉芹打電話,講小米的商業模式和邏輯,聊了整整一夜,10幾個小時,打掉3塊電池,一直到第二天白天。

聊完後,劉芹就決定給雷軍投資。

是不是太沖動,太草率了?

一定能成功嗎?

誰也不敢保證。

但是VC,是企業家背後的企業家,也是賭徒背後的賭徒。

很多人津津樂道劉芹投資小米獲得866倍的回報,但卻很少提及決策背後所承擔的冒險和勇氣。

7

把自己逼瘋,把對手逼死

創業活動中,只有5%用於思考商業模式,進行書面策劃,以及分配勝利果實。

剩餘95%的時間,都是做具體而艱苦的工作。

決定產品優先順序,傾聽顧客的聲音,把冒險的勇氣投入到測試和反饋中。

都是些雞毛蒜皮,單調,辛苦的事情。

但這些事情,要足夠較真。

還是舉小米的例子吧。

小米在一開始開發軟體時,公司從上到下,從合夥人,到產品經理,甚至工程師,都直接面對使用者,和使用者一起開會,隨時接受使用者的意見。

有人不理解,說讓這些工程師去和使用者聊天,這不是耽誤時間嗎?

相反。小米認為這樣的工作能讓團隊7×24小時隨時迭代產品,保證產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週五發出去一個新版本,接受使用者的投票。

如果使用者喜歡,內部發個“爆米花獎”,大家一起開心開心。如果使用者不喜歡,下週馬上修訂迭代。

我曾經採訪過小米的管理者,合夥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很多人都想做四兩撥千斤的事。我們就是要千斤撥千斤。

老老實實做一些辛苦的活兒。

如果有人也願意幹這個苦活累活,我們就幹得更辛苦,到最後他們都覺得太苦了,我們也就有機會了。

把自己逼瘋,把對手逼死。這是較真。

8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最後,如果說什麼樣的企業家精神最重要,我想可能是這個:

希望。

絕對的熱忱,盲目的樂觀,不會熄滅的希望。

2014年12月3日,我來到海爾,注意到創牌中心門前有一卦,問是什麼意思。

對方回答:未濟。

這是六十四卦中最後一卦。意思是,革命尚未成功。

我頓時百感交集。

創業,轉型,是一件無比複雜的事情。有太多不確定性。

時刻提醒自己未濟,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既濟。

這是對危機的敬畏,同樣也是對未來的希望。

我們是在冬天嗎?

是。

但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以上。一些思考。與你共勉。

15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為什麼年輕人不愛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