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一位來上我課的學員說:“我的人生願景就是財務自由。老師,你這個真我模型如何幫我實現這個願景?”

我問:“當你財務自由以後,你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他沉默了一會後,說:“自由自在的,能夠去做自己熱愛之事的人生。”

寫到這裡,相信你也能看出,其實他想要的人生願景並非財務自由,而是財務自由之後的東西。

今天,就讓我們聊聊這個話題。

1

越想財務自由,

就越難財務自由

這個標題看似殘酷,但卻說出了大實話。

為什麼?

因為這個“急著想要財務自由”的想法,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迷失在三個泥沼,爬不出來。

第一個迷失:顛倒了手段和目的

在做事時,我們要先想清楚:什麼是“手段”,什麼是“目的”。

在跟剛才那位學員的對話中,他說自己的人生願景就是財務自由,而財務自由則是為了去實現做自己熱愛之事的目標。

所以,後來我又問了他一個問題:“假如拋開財務自由這個前提,還有什麼方式能夠讓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後來,他果真想到了其它可行路徑。

其實,我遇到的幾乎每一位想要財務自由的人,他都有著在財務自由後想要實現的東西。而那個東西對他來說,才是最最重要的

有人想要的是財務自由後的工作地點自由,有人想要的是財務自由後可以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也有人想要的是財務自由後可以離婚,重獲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

這些東西,才是隱藏在財務自由背後的真正“目的”,而財務自由只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假如你把它們的關係弄顛倒了,就很容易被財務自由的“手段”綁架,從而忽視了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的”。

第二個迷失:顛倒了“本”與“末”

當一個人天天都在想著如何才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財務自由恰恰是最難被實現的。

相反,只有當一個人整天琢磨的都是:“我要用我的…天賦優勢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真正做到的時候,他才可能真的擁有財務自由。”

為什麼?

前者是“捨本逐末”,後者是“舍末逐本”。

一個天天處在焦慮中,急迫著想要實現財務目標的人,還能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做好當下的事情,做好產品、服務和品牌嗎?

顯然不可能。

正如知名製藥公司默克的創始人喬治·默克說過的那句話:“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好的藥物、有價值的藥物是“本”,利潤是“末”;當我們在追逐“本”的時候,“末”會隨之而來;相反,當我們在追逐“末”的時候,“本”反而會失之交臂。

那些做假藥、假牛奶、不好的藥、不好的牛奶的企業,他們也許可以一時風光,但他們能走多遠?

當你去追求“本”,也就是你究竟能給你的客戶提供哪些有價值的東西的時候,你的創業是可能成功的;但假如你天天琢磨著怎麼賺錢怎麼財務自由的時候,就算你一時賺到了錢,實現了你心心念唸的財務自由,總有一日你的客戶也會離你而去,財富也會煙消雲散,因為你從來不曾在給客戶提供的價值上好好努力過。

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再三叮囑他學生的那段話:

“不要只想著成功 - 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希望你們的一切行為服從良心,並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時間之後 — 注意,我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後!— 正是由於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

這段話也可以稍加改編後送給以“財務自由”為人生目標的人們:

“不要只想著財務自由,你越想財務自由,就越難賺錢。賺錢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在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天賦熱情之後的副產品。正是由於這種不關注,也許有一天,某種程度上的“財務自由”反倒可能會降臨在你的身上。”

第三個迷失:只關注未來,不關注當下

在我引導那位學員尋找他熱情的時候,他說:“運用這些方法,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情,但是我卻無法靜心去做,做不了一會兒熱情就消失了。”

我說:“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在你心裡,除了儘快實現財務自由這件事外,早已容不下其他任何事了。所以,當下的每一刻對你來說都不重要,即使它就是你的熱情所在,你也沉浸不了,你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我怎樣才能財務自由這一件事上。”

他沉默了一會後,說:“的確如此。”

當一個人太過關注想要實現的目標,尤其是特別著急想要儘快實現目標的時候,他是沒有辦法沉浸下來去做其他任何事的,哪怕這件事真是他的熱情所在。因為他在做的時候,會忍不住去想“這事它能幫我財務自由嗎?”一旦想到沒啥作用,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所以,假如你的人生目標是財務自由,而且還非常迫切的想去實現它,那你肯定會失去當下過程的很多快樂與喜悅。

而人生最重要的意義其實都是在過程中發生的,如果你拋下了過程,只看著目標,就等於是捨棄了人生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部分。

這樣,豈不可惜?

2

重新認識財務自由

其實,財務自由與我們大多數人心裡想的都不一樣,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它。

1、財務自由不是你實現人生理想的前提條件

大家都愛這麼說:“等我財務自由了,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我現在還不能。”

如果說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就不能選擇想要的人生,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很多非常有趣且有獨特貢獻的人。

假如你的最終目標就是去做自己真心熱愛的事,那麼請相信我,你從現在起就可以去做了。

第一種路徑:齊頭並進型

“齊頭並進型”的路徑意味著:你得在工作時間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在業餘時間去做能夠滿足你熱情的事,二者齊頭並進,直到有一天時機成熟,你就可以獲得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了。

比如: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就是這樣做的。原本他與妻子經營著一家酒吧,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很想寫小說,於是就開始一面經營酒吧一面寫小說,直到三年多以後,他才決定出讓酒吧,成為一名專業的小說家。

第二種路徑:理想型

“理想型”路徑說的是:如果你有非常強烈的熱情、足夠的定力、明確的願景,就可以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等將它做到非常好時,就會有人來主動給你錢,這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理想型。

比如:世界聞名的動物學家、動物保護者珍·古道爾。最初,她是衝著她的人生願景和熱情去了非洲,也因此放棄了物質方面的要求。最後,因為她的成就與貢獻,物質和經濟的保障卻悄悄降臨在了她的身上。

這就是“理想型”的路徑。

從上面兩種路徑可以看出,財務自由並不是做自己所愛之事的必要條件。

的確,有了“財務自由”,我們去做自己熱愛之事的可能性和隨意性會增加,我們的內心負擔會減少,我們會感到更輕鬆,選擇也會更多;但這並不是說,只有獲得了“財務自由”,我們才能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2、財務自由並不等於真正的自由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心靈自由”才是終極的自由以及真正的自由。

財務自由的人,未必心靈自由;而心靈自由的人,其實並不需要財務自由,就能感受時時刻刻的自由。

什麼是心靈自由?

心靈自由就意味著:無論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身處什麼樣的境遇,順境或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兒女成群或孤獨一人,你都始終擁有選擇自己態度、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自由。

關於心靈自由,有兩位特別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哲學家莊子,一位是心理學家弗蘭克爾。

莊子很窮,平日總是穿著打了補丁的粗布衣服,踏著麻繩綁住的破布鞋。但是,他的內心卻很自由,他說“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

意思是:不要因為榮華富貴而放縱懈怠,也不要因為一時窮困而隨波逐流,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其實內心的快樂都是一樣的,總是無憂無慮的。

他還說:“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意思是: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讚美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責怪他,他也不會因此而難過。他能清楚地認定外物和內心的分別,能分辨出榮譽恥辱的界線,內心不會受外界環境一絲一毫的影響,一切不過如此罷了。

這些話代表的其實都是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既不因富有或貧困而改變,也不因讚美或責備而改變。這就是最高形式的自由,是人世間我們所能獲得的終極的自由。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呢,他也是一位活出了內心自由的人。

納粹時期,弗蘭克爾與他的家人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最後,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氣室裡,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在整個過程中,他被剝奪了一切自由,身體的自由、交談的自由、閱讀的自由,更別提什麼財務的自由。

但他卻在書中告訴我們: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它是不能被剝奪的。

所以,他選擇了他的人生態度,在肉體和心靈飽受摧殘、家人被迫害致死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成為一個樂觀且有目標的人。

他也是真正活出了“心靈自由”的人。

可以說,心靈的自由是人類所能達到自由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心靈自由”就意味著人生的開悟。

而“心靈自由“的基礎,並不是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財務自由”。否則,莊子和弗蘭克爾又是如何實現“心靈自由”的呢?

3、財務自由是永遠都無法實現的

我的一個朋友,他是一家世界500強外企的市場部總監,雖然他擁有大概兩三千萬的資產(包括房產),但他還是常常深感焦慮。

於是我問他:“在什麼情況下,你就能夠真正放鬆呢?”

他說:“財務自由的時候。”

於是我又問道:“你覺得擁有多少錢就能算作財務自由呢?”

他說:“1個億吧。”

我相信,假如有一天,當他真能擁有一個億的時候,他的慾望還會繼續膨脹,那時也許會覺得要有兩個億才能自由。

為什麼?

這就是亙古不變的人性啊,人性中的“貪、嗔、痴”何曾改變過。如果缺少覺察,它們便會常常左右我們的想法與行為,讓我們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與心靈的自由。

所以,“財務自由”的定義永遠都在變,也許是一千萬、也許是一個億、也許是兩個億,除非我們學會了如何去覺察自己的慾望。

就像著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經說過的一段話:

“為什麼很多人不會對私人飛機動心?因為目前不可能買得起。但為什麼會對去馬爾地夫動心?因為跳一跳能夠著。只要這個世界上,一直有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東西,錢就是永遠不夠花的,財務永遠也無法自由。無論這個錢來自於勞動收入,還是投資收入。”

只要你一直都有跳一跳就能到達的東西,你就會一直想著那個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所以,不論現在的你已擁有多少,你都不會覺得知足,你永遠都會覺得匱乏。

正如,很多人調侃的那個“財務自由”層級圖,你有的也許是牛肉麵的財務自由、也許是房子的財務自由,也許是旅行的財務自由。

然而最後,你會發現,當滿足了牛肉麵的財務自由後,你就會想再上一層樓,然後,等你達到了上一層級的財務自由後,就會想再上一層;等你滿足了旅行的財務自由後,你還會想要奢華旅行的財務自由,你可能還會想著要去火星上兜一圈。

可見,財務自由是永遠都沒有止境的,它是你永遠都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最後的話

最後,讓我們迴歸這篇文章的標題“為什麼那些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都說自己不愛錢?”,因為這些人都是在追求比財富更高一層的目標,他們不是單純被財富所驅動,而是被真實的人生願景或使命所驅動。

而那時,財務自由反倒成為了這種追求的“副產品”。

祝你也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 END -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同學聚會,老大爺乞討我給100,30分鐘後老闆:週一到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