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當下職場中年人越來越難混了。
二十年前,年級越大越做的穩。
現在,超過35歲,找工作難。
本來有工作的,還有被公司辭退的風險,即使沒被辭退,也覺得競爭力在急劇下降。
養娃苦,還貸難都是表象,中年人在市場上越來越舉步維艱,才是真正的危機。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是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嗎?”,不是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嗎?”
為什麼現在上了年紀的人越來越不受尊重了,以往被輕視的小年輕反而越來越受重視了?
1以往的社會“論資排輩”有他的道理
中國在30年前,“老”都是和智慧,能力,慷慨,甚至親切,美麗聯絡在一起的。
首先,因為30年前,以及以前漫長的中國歷史,不注重科學,醫療條件太差,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就死了,很少有人能活到老年,所以長壽的人很受崇拜。
其次,以前還沒有機器大生產,社會變動不大,任何工作都需要代代傳承,都需要大量技能,而掌握這些技能,需要靠時間的積累和重複的次數。
交通、通訊不發達,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必須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閱無數人。這種獲取資訊消耗的時間,對每個人都是相同的。
所以,活的越長,必然積累的知識越多,也就越能在工作中產生價值。
老年人是受尊重的,他們一生積累了更多的知識,也掌握更多的技能。
所以,“輩分”,“資歷”往往和能力,價值創造力成正比。
年輕的勞動者敬仰他們。
2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老年人失去了優勢
首先,這幾十年,醫療技術取得了決定性的進步,很多人都能活到老年,老年人不再是稀缺物種。
其次,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來,中國引進國外機器。
以前,跟在前輩身後做多年學徒,才能掌握一項技能。
現在,機器代替了手工,效率高,規模大。年輕人比老年人學的快,經驗和技能就不重要了。
國門開啟,社會鉅變。
增加了很多新行業,新崗位。
年輕人在學校集中學習專業知識,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掌握當今最先進的技術,遠遠超過了老年人。
社會劇變時代,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行業形態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停滯了。
年輕人不再子承父業,新技能掌握起來更快,競爭力也就更強。
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人們的成長決定於他搜尋資訊,分析理解資訊的能力,而不是時間的積累。
所以,我們發現,思想深度,成熟程度,也逐漸不再和年齡成正比。
3中年人應對危機,需要改變思維
工業革命,機器大生產,讓上了年紀的人不再受尊重,甚至和沒用,愚蠢,落後聯絡在一起。
只有少數不能被機器替代的職業,不受影響。
如手工藝者,藝術家,音樂家,畫家,作家,人文社科學者等。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這樣的職業。
我們習慣於重視經驗,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有其特色,在封建社會中,幾千年沒有進步,只有輪迴。
社會形態一直在重複。人在社會中行事,發現運用以前成功的方法非常方便。
經驗,是過去的產物。代表適用於過去的環境下的做事方法。
但是現在,社會日新月異,用過去的做事方法去套用變化後的新形勢,必然不對口。
真正的高手,做決定不參考過去經驗,而參考未來發展趨勢。
摒棄資歷和輩分的面子,隨時放空自己,留意新事物,保持認知更新迭代。才能化解危機。
此文給自己,也給每一位深陷危機的中年人,和即將走向中年的年輕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