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困擾嗎?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該怎麼選擇?為什麼工作三年薪水很低又無突破,依然不願跳槽;行情不好,股票猛跌,卻不想割肉?戀人出軌了,卻還難以放手?我們雖然有了不少生活經驗,遇到選擇時依然很困難?
這些問題困擾過很多很多的人。其實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決策和選擇,而每個問題的本身就是複雜的,人們往往會發生一種非理性認知偏差,有些直覺是錯覺。如果你想在做決策中更加準確,除了知道分析問題,還得分析人類思考系統是怎麼做出判斷的,我們容易陷入什麼樣的判斷誤區?其中,有三大關鍵心理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理性地做出決策判斷。
一、前景理論
1、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實驗,現在有兩個賺錢方案:
方案A:你一定能賺3000元。
方案B:你有80%可能賺4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方案A。
如果面對一個可能獲利的事情,人們不會馬上去做,反而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去冒風險。
【舉個栗子】
目前市場行情與身邊的朋友都告訴你,現在房價正是低谷期,過年之後馬上就要漲價了,你買了就能賺錢。按理說,你應該現在就抓緊時間去買房子。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會思考,會想很多,直到房價都漲上去了,他還沒有出手。
2、再來做一個測試:
有兩個賭局,你會參加哪一個?
第一個,50%的機會輸掉100塊錢,50%的機會贏得200塊錢?
第二個,50%的機會輸掉200塊錢,50%的機會贏得2萬塊錢。
實驗結果:大部分人會選擇第二個賭局。
人們在即將面臨一件東西失去的時候,反而會去冒險。
【舉個栗子】
買股票,按照投資的角度發現股票虧損嚴重時,就該割肉拋售,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心存僥倖,孤注一擲覺得在低谷還會多買一些,就是不想讓自己面臨賠錢的感覺。
人在面臨損失時,會傾向於冒險,賭一把,搞不好就不會有損失。但人在面臨收益時,傾向於確定,不願意冒險,現實擁有最重要。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這種心理就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預測了人們在做風險決策時,心理上的變化,對最終決策的影響。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兩大特點:
(1)參照依賴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海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參照依賴理論: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稱為框架效應。
(2)損失規避,也稱為“損失厭惡”
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
二、框架效應
在家樓下附近有一條商業街,有兩家相鄰的服裝店,平時生意銷量都差不多,但是當到換季的時候,會發現一家服裝店比另一家人氣明顯高出許多,同樣,銷量也明顯會高許多,原因是什麼呢?
銷量好的那家在門口貼的廣告語是“反季特銷”。另一家則寫的是“廠家虧損,清倉大甩賣”,這樣就給人家的感覺不一樣了,“清倉大甩賣“那肯定是次品,不買,另一家是”反季特銷“,那應該是正品,去這家看看,就是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指即使面對同一問題,隨著問題表達方式的不同,人們的最終選擇也不同。
【舉個栗子】
主治醫生在為病人做診斷時,告訴病人現在有兩個新的治療胃癌的方式,即開刀或是鐳射治療
A:“手術後第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是10%。”
B: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
結果第一組就50%的人選擇開刀,第二組只有84%選擇。
選擇存活,不選擇死亡,雖然兩個表達是一樣的結果,但是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不同的框架引發不同的直覺。
框架效應啟動的是系統1快思考,告訴我們,通常情況下,人們寧願選擇一個獲益很小但風險極低的結果,也不願做高風險大回報的決定。
淘寶、京東經常會在“雙十一“或者大型節假日推出“滿199減去100”的優惠,鋪天蓋地的宣傳推廣說的是滿199減100,讓消費者忙著挑選商品,新增購物車湊單,卻隻字不提未滿199無優惠,這就是一種傾向於收益的措辭,對消費者起到的是積極正面的影響,這也是利用人們的框架效應左右人們的選擇,也側面反映體現出人們更青睞收益措辭的表述。
三、損失厭惡
比起我們能夠贏得什麼,我們更害怕會損失什麼。這聽起來有點抽象。
我們來做一個丟硬幣遊戲試驗,若是反面,將輸掉100元,若是正面,將贏得150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嗎?
純理智肯定選擇會,因為最終算下來會贏錢。不過,人就有點不太一樣了,不喜歡損失,你在心中就會計算輸跟贏的比例了,雖然贏比輸可以獲得的金錢更多,但如果輸了你要我從口袋裡掏100元出來,我就不願意了,贏了多少就變得不重要了,所以這種心理就是”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在我們做某事時會猶豫,因為我們害怕損失,會盡力避免去面對風險,無論這個風險係數計算下來有多大。人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丟掉100元的痛要比撿到100元的快樂大許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路邊撿到過錢的經歷,下次你來到同樣的地方,你會下意識去看還有沒有可能再撿到錢,哪怕這個撿到錢的概論是千萬分之一,可是你幹嘛還要去這樣子呢?
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祖先留給你的基因,人天生不喜歡損失,這是在遠古時期就已經記錄在人類的基因中。
從進化的角度,大多數動物都處於生存的邊緣,得或失的壓力完全不同,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會致死,但多得一天的食物並不會延長一天的性命,除非食物可以儲存。所以,人是不願意接受損失。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也提到,你的祖先在這邊採到很甜的漿果,第二年再來就有東西吃。同樣的,你在河邊去打水看到了獅子,差點被獅子吃掉,你下次就不會再來,因為再來這個區域是存在著高風險的,你被獅子吃掉了,基因就傳不下去了。所以在這個裡面,人是不喜歡挫折,同樣,人也不喜歡損失,他喜歡拿到的,所以,同樣的東西,自己的是最好的,也就應我們那句老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不同的框架都是利用了人厭惡損失的心理,來影響人們的選擇。
回顧今天的內容,我們講了三個行為經濟學概念:
前景理論
框架效應
損失厭惡
【思考】
含5%的有脂肪的酸奶和95%的無脂肪酸奶,哪個說法比較好?
#高效學習#
#閱讀的溫度#
#學問分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