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已經有明確的職級體系,那麼深刻理解職級體系的特點,有利於你設定合理的晉升目標和規劃。這樣你就能避免因為急於求成而心浮氣躁,或者因為埋頭苦幹而錯失晉級的機會。
如果你想跳槽到心儀的公司,那麼全面瞭解對方的職級體系,有利於你合理地進行自我評估,在面試的時候拿到更好的定級結果和薪資報酬。
職級體系:
職稱體系“職稱”的正式名稱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常見的教師、醫生、會計和律師等職業基本上用的都是這套體系。
自立體系網際網路公司用的往往是這種方式,也就是說,公司自己制定完整的職級體系,內部評估員工的級別,並根據職級體系設計相關的薪酬福利等激勵機制。
雖然自立體系可以靈活多樣,但是從本質上說,基本上都是按照以下方式設計的:
職級體系劃分為專業線和管理線,專業線指員工在某個專業領域晉升,管理線指員工在管理崗位晉升。軟體行業的研發、測試、運維、產品經理、運營、UI/UE、HR 等都屬於專業線晉升。專業線按照其設計特點又可以劃分為兩類,那就是跨越式職級和階梯式職級,涵蓋了從畢業生到業界精英的各個級別。管理線一般不會再分領域,而且你在專業線達到一定級別後,才能轉管理線發展(例如某公司規定專業線要達到阿里 P9 級別才可以選擇轉管理線發展)。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鼓勵員工積累足夠的專業技能,而不要變成只會發號施令開會寫報告的純管理者。以前也有公司嘗試專業線和管理線雙通道發展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被實踐證明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投入大、不好評估員工能力、外行管內行等,所以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了。跨越式職級簡單來說,在這個體系下兩個級別之間的差異很大,就像有一條“級別鴻溝”,你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跨越這條鴻溝。
下面這個表格總結了阿里職級體系的級別設定和基本定義:
網傳阿里職級體系表
以技術人員為例,本科應屆生初定級是 P5;隨著能力和經驗的積累逐步升級,大部分人可以升到 P7;能夠升到 P8 的人已經是很厲害的了,而能夠升到 P9 的,雖然不至於鳳毛麟角,但也算得上是百裡挑一,我工作十多年也就是 P9 而已;至於 P10 和 P10 以上的級別,往往可遇不可求,能升到這個位置的都是業界響噹噹的人物了。
表格中 P6 和 P7 標了黃色,也是說明絕大部分工程師是處於這兩個級別。
這種職級體系有什麼特徵呢?
相鄰兩個級別的差異比較大。晉升的機會比較少同級別的回報差異是比較大的有的公司為了區別同級別不同能力的人員,在招聘的時候還會有一個檔位區分,比如分為“ABC”或者“初級 / 正常 / 優秀”等細分檔位。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 HR 確定合理的工資區間。
階梯式職級階梯式職級,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級別之間的差異不大,就像臺階一樣穩步提升。
目前國內採取階梯式職級的公司主要有騰訊、華為和(2020 年調整前的)美團等,其中,騰訊的職級體系是典型的階梯式職級。雖然騰訊在 2019 年對職級體系進行了調整,不再按照之前“2.1/2.2/2.3”這種方式進行命名,而是改為“6/7/8 級工程師”,但這並沒有改變它階梯式職級的本質。
本科應屆生定級一般是 1.2,研究生是 1.3;畢業 1~2 年社招是 2.1~2.2;畢業 3 年及以上社招是 2.2~2.3;從 T3 開始就不能簡單地按照工作年限推斷了,因為 T3 以上的評級主要看能力和水平。
階梯式職級具體是怎麼設定的呢?主要透過兩個指標:職級和職等。
還是以騰訊為例,職級就是“工程師”“高階工程師”這種明顯的級別劃分,這一點和跨越式職級基本類似;職等就是每個職級內部細分的不同等級,例如同樣都是“工程師”,還會劃分為“2.1/2.2/2.3”3 個等級(有的公司用 ABC 來表示,例如 2A/2B/2C)。
階梯式職級的特徵:
相鄰級別差異小晉升機會更多同級別的回報差異不大階梯式職級的缺陷:
很難客觀地定義和評估兩個等級之間的差異!當出現跨級晉升的時候,其實還是有“級別鴻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