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職場觀察類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中,丁輝遭遇淘汰。
很多觀眾在他的身上紛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普通而平凡,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牛逼的學校光環加持,半路出家學的法律,並且還是裸辭考研......
多少人拭目以待,希望丁輝能夠上演一出“華麗的逆襲”。
可為了夢想而選擇裸辭的丁輝,在這場殘酷競爭和天真理想之間的碰撞中,最終一敗塗地,遺憾離場。
01
記得之前一期,丁輝表示自己選擇了裸辭來應聘實習生,面試官和嘉賓對此褒貶不一。
撒貝南表示裸辭是有決心和對未來有期待,是不破不立的表現。
他說:“裸辭,某個程度上是在解救自己。”
一時間,“裸辭”又成為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很多網友會問,裸辭好不好?裸辭對不對?裸辭該不該?
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人所處的境況不同,自身條件不同,裸辭的原因也不同。
02
如果你有裸辭的念頭,不妨考慮清楚以下幾個問題,權衡利弊,再作打算。
裸辭後,你的發展規劃是否清晰?
裸辭之前,考慮清楚第一個問題:你為裸辭後的發展做好規劃了嗎?
《圓桌派》的張立憲談到裸辭問題時,曾說:“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所以他就隨波逐流……”
《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在上海摸爬滾打八年,已經成為了銷售主管。但是因為情感糾葛影響到了工作,選擇了裸辭。
但王漫妮沒想到,裸辭的代價,是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找她的獵頭很多,但推薦的崗位都是基礎銷售,工資一般只有五六千,加上提成也才七八千,這連王漫妮一個月的房租都不夠啊。
掙扎再三,她回了老家。先是無奈地接受相親物件安排的工作,後來又不甘心,跑回上海謀求發展。
如果王漫妮當時可以再理智一點,事先有規劃,不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了嗎?
清晰的發展規劃,可以促使你向目標靠攏,讓你因此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如果缺乏清晰的發展規劃,極有可能,你渾渾噩噩地混一段日子,湊合著再找份工作,最後導致境況比裸辭前還糟糕!
裸辭後,你是否具備從頭開始的底氣?
裸辭之前,考慮清楚第二個問題:你是否具備從頭開始的底氣?
曾經聽一個HR聊起過,如果一個人求職的時候,處於離職狀態, HR就會判斷他急於找工作,從而壓低薪資談條件。除非——有過硬的專業技能!
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那麼裸辭後,你就會顯得很被動。
高中同學大楊,在一家小公司待了5年,依然是基礎程式設計師,便裸辭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應該在更大的平臺一展才華,而不是在小小的公司裡束手束腳。
裸辭之初,大楊豪情萬丈,非大公司不投簡歷。
但是一個月裡,他面試了不下十家“大公司”,卻一個offer都沒有拿到。
因為面試官問的很多專業問題,他都無法回答得讓人滿意,甚至面試官讓他模擬執行一個專案,他也只能含糊其辭地敷衍。
大楊這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有5年的工作經驗,而是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5年而已。
原本,大楊是想裸辭後找份“講究”的工作,最後卻被迫選擇了一份“將就”的工作。
裸辭的原因千千萬,歸根結底,不過是希望裸辭後發展得更好。
但如果能力配不上夢想,實力撐不起野心,裸辭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從一個“火坑”跳到另外一個“火坑”罷了。
解決不了問題的“裸辭”,是瞎折騰。
裸辭後,你的經濟實力可以承受多久的“空窗期”?
裸辭之前,考慮清楚第三個問題:你的經濟實力可以承受多久的“空窗期”?
職場“空窗期”,是指兩份工作之間的職業空白期。
大部分職場人 “空窗期”時現金流只出不進,常常面臨“坐吃山空”的焦慮。
抖音知識分享達人@老王說真的,在抖音談起他的第一次裸辭經歷時,稱“一輩子都不想再體驗那種感覺”。
他裸辭之後,投簡歷投了兩個月,都沒有得到回信,心裡特別慌。
因為他當時需要還房貸,生活各方面還有經濟開銷,最後迫於經濟壓力與精神壓力,挑都沒挑,入職了第一家面試的公司,提供的發展平臺還沒有前公司的好。
他勸誡想要裸辭的職場人慎重考慮:“大部分情況下,你都會在經濟的壓力和精神的壓力下慌不擇路,飢不擇食。”
真所謂:世人慌慌張張,為了碎銀幾兩。偏偏碎銀幾兩,卻解萬種慌張。
大部分職場人停止工作,收入也會隨之停止,但生活還在繼續,各項經濟開銷還在繼續:房貸車貸、休閒娛樂費用、人情來往費用、通訊費、餐飲費……
裸辭前,必須清楚,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夠支撐多長時間的“空窗期”,讓自己順利過渡到下一份工作。
心中有數,方能淡定從容,不至於求職時自降要求。
03
職場之中,裸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盲目裸辭絕不是什麼明智之選。
關於裸辭,別人的經驗僅供參考,不可照搬。自己認真權衡利弊,再做選擇,才是對自己負責。
希望每個職場人的裸辭,都不是衝動盲目的結果,而是深思熟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