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句老話——“君正選庖廚”,那是不是忙碌在廚房裡的師傅都是“沒規矩”的人呢?
先講個小故事,發生在我學廚之前。
我的一個同事,每天穿拖鞋上下班,公司有明確的著裝要求,不允許穿拖鞋。
行政部找了他很多次,就是不改。
後來鬧到了總監那裡,我這同事就一句話:“我是做文案的,穿別的鞋不舒服,一天到晚精力都被腳上的不舒服佔據了,怎麼想文案?”
行政部每個月扣他錢,總監則加倍給他補回來。
後來我才知道,公司百分之八十的盈利文案,都是這個同事想出來的。
慢慢的我發現,很大一部分有才華的人,都不修邊幅,甚至讓人覺得很沒修養。
直到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道理。
進了烹飪學校以後,認識了我的師父,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我真有點看不上他,吊兒郎當沒有一點為人師表的樣子,跟個老地痞一樣。
不過,沒過多久我就見識到了他的厲害,心悅誠服起來。
最後我給他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痞廚”!
讓我沒想到的是,老“痞廚”竟然是我們當地第一個五星級酒店的行政主廚。
還有不少榮譽,是個曾經摸到過天花板的人物。
我總結了這個老“痞廚”的幾條沒修養的“惡習”,也恰恰是老爺子成功的秘訣。
只做自己喜歡的菜老痞廚讓我第一次有崇拜之情,是因為嚐了他做的辣子雞。
做菜之前老痞廚讓我去市場上買兩根水果玉米,我很不解問他,“做辣子雞還要用玉米?”
老痞廚摳著雞邊腿上犄角旮旯的內臟,罵罵咧咧道,“你小子懂個屁,讓你去你就去。”
買回來才知道,老痞廚不用白糖,而是用玉米汁醃雞肉。
香辣,酥脆,鮮嫩,回甜。這是成菜的四個鮮明特點。
老痞廚心裡有一個選單,裡面全是追求食材本味的菜品。
在他的菜品中,辣和麻永遠是錦上添花,不會喧賓奪主,壓蓋食材本味。
偏執己見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形容方法,就是專注!
因為專注,反而發現了更多的細節,因為對細節入微的把控,從而達到別人到不了的境界。
老痞廚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做好你擅長的東西就行,別想樣樣精通,到最後樣樣稀鬆。”
與其說人的精力有限,不如說天賦有限。
找到自己適合,並且擅長的方向,一直堅持做到極致就好了。
就像我們的高等教育一樣,本科是專業基礎,研究生細分領域,博士生更加精細的方面。
越來越專,越來越細,越來越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一部電影或者文學作品,看的次數越多,就會發現越多的細節,對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理解的就越透徹。
烹飪其實一樣,專注做一道菜或者一類菜的時候,做的越多,理解就越充分。
帶著鑽研的目的去做菜,做第一百遍和第一遍時的味道會有天壤之別。
“偷”別人技術老痞廚第二大“惡習”就是“偷”,不過不是偷東西,是偷學別人技術。
有一回我跟朋友在一家川菜館吃飯,覺得那家豆花魚做的不錯,就跟我師父說了一句。
沒過兩天,師父叫我去他家吃飯,還說要給我個驚喜。
我去了沒坐一會兒,老痞廚端上來一盤豆花魚,我嚐了嚐,味道幾乎一摸一樣。
原來老痞廚跑去人家飯店吃飯,厚著臉皮跑到後廚學人家做魚了。
其實老痞廚就是愛學習,遇到不會的難題就虛心跟別人請教。
碰上不願意教的,就偷偷摸摸的學。
我開店的時候,研究過一款蝦肉醬,我用來炒麵燜面,給他做了一次。老痞廚吃了咂吧幾下嘴,沒說話扭頭就出去了。
我還納悶呢,不一會兒拎了瓶酒回來了。
把我喝的暈暈乎乎的,套出了我的做法。
還得瑟的說,不愧是他的徒弟,沒給他丟人。
烹飪和其他行業一樣,都不能停止學習。
以前聽過一句話,說大部分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學習能力會變差,很多人開始止步不前。還能堅持學習的人,就會逐步拉開與同齡人的差距。
烹飪的學習其實有一點特殊性,就是可以自己跟自己學習。
一道菜中用到的處理手法,其實可以用到其他菜品。
例如蔥燒海參這道菜,學會了制蔥油,處理蔥以後,可以做蔥燒鹿筋這道菜。
腐竹過油炸出虎皮,剩下的步驟和蔥燒海參一樣。替換成更加經濟實惠的腐竹,味道也很不錯的。
還有之前的文章提到過家庭版蔬菜高湯,用做菜的邊角料去吊簡易版高湯。
我們可以在做雞湯的時候,和雞肉一塊把蔬菜放進去,會得到驚喜的味道。
這也就是師傅們常說的,一通百通。
說白了,就是開啟思想的壁壘,別讓一些固定思維束縛對菜品的創作和食材的搭配。
往往是越愛學習的人,思想越靈活,創新能力越強。
破壞“規矩”,跟長輩頂嘴師父第一次帶我去師爺家,剛開始還挺恭恭敬敬,中午師爺說想吃紅燒肉,師父自告奮勇去廚房做飯。
做到一半,師爺看見師父放了幾個花椒粒在豬肉裡,就開始嘮叨,說豬肉不能放花椒,出來以後肉柴。
沒想到,老痞廚一點兒也不慣著師爺,反駁說,“借個味兒,一會兒就撈出來。”
師爺也是倔,倆人一來二去就吵起來了。
最後師父一扔勺子,拉著我走了,嘴裡還唸叨,“這老傢伙,不伺候你了。”
過了兩天,師父拎了兩瓶酒,帶了一份紅燒肉,又去了師爺家。
老爺子倒也沒生氣,吃一口紅燒肉,嘬一口酒。
得知師父帶的肉裡放了花椒,倆人是一邊吃,一邊喝,一邊吵吵。
雖然吵吵,但是師爺知道,師父這是跟他賠不是來了。
後來師父跟我說,“老爺子做了一輩子菜,手藝好的很。就是他那輩兒人,思想比較保守,恪守傳統。好的地方跟他學,這一點兒別學他。”
各行各業都在創新,烹飪亦是一樣。
若是沒有廚師在菜品上的創新,恐怕現在就不會有“美食”這個詞,僅僅是食物而已。
推動一個行業進步的,往往只是百分之零點幾的,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
但是大家別忘了,這些塔頂的人,可不是生出來就在那裡,也是從最下面一層層爬上去的。
後來師父跟我說,當你發現你的廚藝增長遇到瓶頸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嘗試自己做創新。
創作新菜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前自己有很多錯誤的認識,當你把這些錯誤的認識改正後,廚藝就又會大增。
學廚的時候,最開始我以為阻礙我廚藝進步的是我掂勺的技術。
掂勺技術純熟了以後,又發現烹飪技巧束縛了我。
學習了很多技巧後,又覺得烹飪原理上限制了我的想法。
弄清了烹飪原理,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我對烹飪的認知才是廚藝進步最大的障礙。
想明白以後,我回過頭問老痞廚,“師父,你早就知道這些,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呢。”
師父帶著滿意的微笑,隨意的回答道,“小子,如果是我告訴你的,你只是背過,然後去生搬硬套。只有你自己想明白了,才有深刻的感悟。”
老痞廚沒有把他的拿手菜教給我,卻教會了我更重要的東西。。
並且覺得這是一件我很喜歡做的事,後面還會有更多的文章,點個關注,別錯過。
-
1 #難怪文筆這麼好,原來是科班出身!廚師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廚)藝人,讓讀者雖然沒有品償到您的菜,但透過文字似乎已是滿嘴留香了
-
2 #只有你自己想明白了,才有深刻的感悟!人生也是如此。文筆很好,喜歡你的文章,能寫出這樣好文章的人,廚藝肯定也是非常棒的!
-
3 #做好你擅長的東西就行。這句話說的真好。
-
4 #寫的深入淺出 有點意思 碗菜多見於河北 好吃 是宮廷菜的分支。
-
5 #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
6 #樓主,我這沒有師傅的小白怎麼辦
-
7 #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會深刻!
-
8 #寫的真不錯,烹飪上應該有幾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