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行業,正面典型總是太少,要想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就要歌頌正面典型,樹立榜樣,讓人們跟著他們學。如果正面典型太多,就不值得歌頌了。也就是說,符合了“物以稀為貴”的原則,正面典型太稀少才具有歌頌的必要性。
在一個單位,總是庸庸碌碌者多,而積極工作並取得成績者少。如何鼓舞人們的鬥志,並讓他們都積極工作呢?就要樹立典型形象,尤其要樹立正面典型形象,這樣起碼可以以點帶面,鼓舞一大幫人。而所謂的正面典型形象一定就是工作積極的,大家認可的,還要不求回報的這批人。但這批人都生活在底層,或者處在一般工作崗位上,怎麼能成為正面典型形象呢?那就要打通人脈關係,和別人關係不錯,因此才會得到領導的青睞,得到同事的贊成和擁護。至於工作到底積極不積極,業務素質到底好不好就沒人計較了。也就是說,單位評出來的正面典型其實都不是什麼技術骨幹,而都是人脈好的人。如果人脈也算是一種資源的話,這些人起碼善於利用這種資源。
掌握人脈關係的一些小領導也能評上正面典型,因為他們手下有一幫人,還會對別的領導的手下人進行拉攏和同化,在評比過程中獲得最多的支援。不僅如此,掌握人脈的大領導也能評上正面典型,因為他們從來不缺乏選票的支援。
不但普通員工之間有評比,而且各級領導也都有評比。還要每年都評比,評比的花樣百出,名稱多樣,含金量也不一樣,升職的時候要靠這些評比過程中獲得的證書來獲得加分。於是,各級領導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人脈關係就把正面典型的名額弄到手了,有時候直接截留,就不對外公佈了,自己也就成了值得歌頌的物件了。而當歌頌的輿論造起來之後,有些成了正面典型的領導也就成了人們品頭論足的物件。
很多貪官都獲得過省部級甚至國家級獎勵,對外都是正面典型形象,可背地裡卻幹些有損國法的男盜女娼之事,那麼,這樣的正面典型是不是不應該被提倡?提倡效仿他們的那些年代是不是有點稽核和檢查不嚴?
看多了這種評選就會知道,這些評選正面典型的活動都是面子上的事,而不是裡子上的事。是面子工程,也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而做的,但是一旦和利益掛鉤,就會有很多權力和資本以及人脈關係參與進來,把正面典型形象的評選弄得烏煙瘴氣,甚至本末倒置,到頭來一地雞毛,而且有時候竟然把一些作為貪汙犯的盜賊和出賣身體紅包的高階青樓女子評成了正面典型形象,即便當時不知道,到後來人們才發覺,也是夠丟人的。而大部分這種情況在當時已經如禿子腦袋上的蝨子————明擺著,都昭然若揭了,但有關部門還是不知道,繼續進行評選,也就只能讓人呵呵了。畢竟,《皇帝的新裝》中那個說真話的小男孩兒已經沒有了,所有的人都成了看客————看熱鬧是沒有什麼風險的,何況這種少之又少的正面典型更有看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