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又有一個媽媽朋友把我搞抑鬱了。
大家在同一個群裡,本來只是想溫情地聊聊2020年的感悟和2021年的計劃,結果這位媽媽咔嚓一下曬出了她兒子2021年的課程表——幾乎從早上7點一睜眼就要學到晚上9點,一週只休息半天。關鍵是,她兒子才6歲不到。
“我要讓孩子在6歲前就學完四年級課程”,她自信滿滿地說。
“孩子受得了麼?”,另一個朋友替所有人問出了疑惑。
這位媽媽說:“小時候苦一點,總比我們這樣人到中年苦強吧?我現在讓他比別的孩子領先5年,將來長大了,他就能領先所有人20年。”
聽完這話,我雖然很想問她:為啥小時候領先5年長大了就能領先20年?這有啥定律、還是透過啥公式計算出來的?但,轉念一想,人到中年大家都這麼苦了,也別再去當惹人厭的槓精了。於是,我默默退出了聊天,上微博發了一條“獨身人士冬季抗鬱指南”,開始自我排解,這位媽媽給的焦慮。
想起前段時間,微博熱轉的一條招聘廣告:是一名學生家長打算給自家班級排名倒數第二的小孩兒找個家教。
小孩成績不好,找個家教,這沒什麼稀奇。但所有看完這篇長達千字招聘說明的人,都被深深震驚了——跨國集團招個年薪三五百萬的VP可能都寫不出這麼精確的職位說明,真的。
他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家教呢?
最重要當然是學歷。最終學歷起步是清北人復的金融專業本科或碩士,美國藤校或英國G5大學上述專業的碩士優先。英語要求專八或者國賽冠亞季軍。但,以上都不算什麼。注意,人家還要求中學學歷,想要應聘,你中學就得是北京最牛公校背景,而且中考還得是海淀區前100名。
倘若真有這麼牛逼的家教應聘上了,那職責範圍又都是什麼呢?
一句話概括一下:全科陪讀。不只是語數外物化生,還包括藝體美!
每天五個半小時,接小孩放學、陪吃飯,陪寫作業,預習第二天功課,複習當天學習內容,同時身兼體育教練和藝術教練,陪室內運動,還得精通韓國女團舞,能讓孩子達到出道練習生的舞蹈水準。
每天日程精確到分鐘。
怎麼考核家教的KPI?
家長說得很委婉,分成了長中短三期目標,達到有現金獎勵(1000元到4萬元不等),達不到當然就盡在不言中。
好的,這個剛上初一、成績全班倒數第二的小孩請個家教需要達成的目標,包括但不限於:1、初一結束考到年級第一;2、初二託福120分;3、學術成果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刊(還備註了不能作假);4、創立公益社團當主席。在校級以上文藝表演中,擔任主唱或主演;5、中考海淀區第一……
勇於提出密密麻麻多如牛毛的地獄級要求、必須得是億中挑一的人中龍鳳才配給自家孩子陪讀,這一家人怕是得住在白金漢宮裡吧?
結果招聘廣告看到最後家庭住址那一欄,此戶人家就住在海淀某百姓小區。當然作為牛校的學區房肯定不便宜,然而以該小區的居住環境,這裡的大多數業主基本都是兩口子一起掙工資的職場中產,大機率是“人到中年還很苦”的普通人。
所以,很可能就是一個月薪2、3萬的普通人,上班的時候肯定也是個有紋有路的正常人,為什麼一到自家小孩教育,立刻就高貴得像是要給龍子龍女選太傅?

立刻聯想起某臺的相親節目裡,北上廣有兩套房的厲害婆婆,橫眉豎眼挑媳婦的勁兒。
一要岳父岳母有錢有房有醫保,沒病沒災沒負擔;二不能有沒工作的哥哥、沒結婚的弟弟(兄弟是大款除外);三要漂亮溫柔會做家務能做飯,照顧丈夫細心,管著丈夫不要傷身;四要包生兒子保證母乳餵養教陪一條龍一人搞定;五要學歷過硬、工作穩定、身體健康不拖後腿……
家教招聘小廣告當然真假莫辨——因為槽點實在太多。比如3萬塊就想讓全班倒數第二的初一小孩在國際頂刊發表核心論文,而在藤校牛劍讀完了金融研究生的學神不去華爾街賺大錢、而是願意來你家陪初中生寫作業辛辛苦苦當個小時工?
但就是這麼一則白日做夢的招聘廣告,能在網路激起如此猛烈的聲浪,還不是因為,它又一次狠狠地砸在了中產中年焦慮的病灶上。

說來說去,都是當代人的執念。
20歲的時候,女孩覺得自己命定的人,要帥要有錢且全部錢都只給自己一個人花,要他生就生,要他死就死,要把自己寵成小公主;而20歲男孩的全世界只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漂亮姑娘,另一部分不是人。
到了30歲,大多數人不再幻想愛情了,只是覺得自己可以努一努,也許就是下一個馬爸爸、明珠姐。當然開始慕強,不自覺地把自己也定位成精英階層,而其他哪怕只是比自己少掙一分錢的人,都是屌絲。
但等到後來,等到渾渾噩噩十年過去,等到嘗試了所有路子最終還得按月還房貸、成天聽老闆嗶嗶,終於發現一切執念實現不了,才算基本認命。
於是,中年人最後的倔強,就只剩下雞娃了!
雞娃其實沒有錯,我們撐死了也就是個付得起學費、買得起補習班課時包的普通人,沒有什麼資源能讓自己的小孩躺著就能順風順水過好一輩子,不讓孩子從小就好好奮鬥,難道等著將來伊拖垮自己走向老後破產麼?
而且,當代中國的教育環境,的確已經徹底改變了。生活在群體裡的一個人,怎麼可能跟整個時代對抗?
我不止一次聽到當爹當媽的對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喊話:誰勸我別焦慮,我他媽跟誰急!全班同學都在拼,我只是想讓我的孩子不掉隊,這有錯嗎?
當然沒錯。但你能夠判斷這其中的區別嗎——力所能及地給孩子創造學習條件、然後接受孩子的一切可能;和寫一條1000字廣告、要給孩子招聘一個能把孩子從全班倒數送進劍橋哈佛的精英家教。
人到中年,如果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焦慮、對於未來的不安、對於身心的疲憊、對於伴侶的失望,全都孤注一擲寄託到小孩的成長和優秀上,這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不是娃瘋,就是你瘋。

也是前不久,因為寫作採訪的需求,我加入了一個常春藤家長經驗分享群,眼睜睜看著一個500人的群瞬間爆滿!進群的人互相多不認識,有的孩子在唸書,有的小孩才三歲,有的老婆剛懷孕,還有一對剛剛結婚、孩子還沒影兒——但沒關係,大家一起瘋狂舔那位來分享的常春藤家長,畢竟他家兩個孩子,全上了頂尖藤校。
這個藤校爸爸掏心掏肺說了許多經驗,但他說的有一句話,我認為才是他教育成功的根本,也是成年人獲得安全感、剋制盲目焦慮的核心——他說:“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投資。只不過金錢投資錯了可以斬倉止損,教育投資錯了卻沒辦法刪號重來。所以,我很現實,我只做大機率事件。”
什麼是大機率事件?就是他能看清60%、70%結果的事,才會做。
這個看上去簡單的原則,真的做起來卻難比登天。
為了申藤校很多人花重金送小孩去國外讀中學,只看到著名海外高中能拿到眾多名校offer,趨之若鶩。他卻會分析,海外知名高中實際升學的孩子之所以能去藤校,是因為他們很多都是藤校的校友子女或者周邊關係,外來的普通孩子申請藤校依然是小機率事件,於是決然拒絕走這條路,省錢也省了心。
對於普通人也是一樣的,認真陪伴小孩學習,不斷總結教訓,一直努力,取得進步是大機率事件,即使枯燥辛苦,也值得去做;認為報十個補習班,就能把小孩變成天才,起步清北,劍指哈耶,明明是小機率事件,卻全憑一口氣加持,投資再多也很可能就是打水漂。
這位搞財經出身的藤校爸爸其實講得非常坦誠,但是在那個群裡,大多數人只是如獲至寶逐字逐句抄下了他當年如何操作的路徑,發誓以後要照著做。甚至有家長總結說:“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美式人才思維,以後家裡不做中餐了,麵條米飯一律不吃,只吃牛排麥片,從餐飲結構改造大腦結構”。還有家長決定去藤校爸爸的小區買房,因為“那個小區風水肯定好!”
我又默默退群了。
我還沒有孩子,我也許不懂孩子教育。但我是成年人,我懂成年人的焦慮與狂熱。
就好比買一件昂貴的奢侈品,為它花錢,是因為它優良的品質、上佳的設計能讓你開心一陣子,這是大機率事件,是確定;但如果幻想買完奢侈品,別人就會把你當成白富美,上流社會就會對你開啟大門,喜歡的人就會對你另眼相看,則完全是機率趨近於零的幻想——尤其如果你把這些幻想作為欠債消費的理由,純屬是腦子進水。
在那些不傷筋動骨的小事上儘可以隨心所欲,但對於那些無法承受錯誤的大事,成年人撫平不安的真正路徑,不是蒙上眼睛自欺欺人,不是被貪婪左右不顧一切,甚至也不是隨波逐流自保,而是冷靜下來分清楚,哪些是有理有據的現實,哪些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都是成年人了,可以有熱血,但更要有冷眼——不是旁觀別人,而是冷眼自觀。
孩子優秀當然很好,但更好的是,無論自己過的是什麼日子,都始終沒有發瘋。
插圖來自藝術家Anna Parini
作家,已出版小說集《北京女子圖鑑》,長篇小說《在不安的世界安靜地活》,隨筆集《致我們總被戳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