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小吳,最近遇上了麻煩。
我總結了一下,大意就是:
他透過各種app,七七八八的借了十幾萬,之前還能拆東牆、補西牆,後面慢慢的,窟窿越來越大,還不上了。
請求同事、朋友、親人能夠幫他度過難關。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吳一直以來工資都挺高的。
剛入職那會兒,月薪八千左右。
工作了三年,現在月薪也應該一萬多了。
財務上,應該不至於這麼窘迫、困難呀。
仔細問了問,他是怎麼欠上這麼多錢的。
真正的原因,讓人感覺心酸又好笑:
“一開始,我就是想升級一下電腦的配置。”
大家知道,電腦是程式設計師的生產工具,是吃飯的飯碗。
想升級一下飯碗,沒什麼不對。
但是當時,他剛工作一年,看上的新產品,很貴,暫時買不起。
偶然看到了一個借錢平臺(正規的),在電梯裡打的廣告,說是能借他兩萬塊,他就心動了。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作為一個七年工齡的女程式設計師,我一直覺得:
升級電腦配件,跟“整容”挺像的。
升級了顯示卡,你覺得CPU不夠看了;
升級了CPU,你又覺得顯示器配不上了;
升級了顯示器,你又盯上更好的這個那個,嗨!乾脆一起升級了吧!
是不是很像女生整容?
整了雙眼皮,頓時覺得鼻子不夠挺;
整了鼻子,下巴怎麼看都不精緻了,整,必須整!
你看,冥冥之中,很多人都被“消費”牽著鼻子走了。
而小吳,恰恰又是我認識的人裡,對電腦裝置比較狂熱的那種男生。
電腦裝置每年都在推陳出新,僅僅是一個部件,就可以賣上萬,甚至數萬元。
就算是去年買了最新的,但到了今年夏天,馬上就會變成過氣的東西。
追求“最強效能”的小吳,總是在新產品一上架就出手購買。
幾千、幾萬的東西,如果一年只買一兩次,倒也沒什麼,誰還沒個愛好了,對吧。
但對於月薪只有一萬出頭的職場人來說,每個月都花幾千、幾萬,那結局會是什麼?
這些年來,扣除生活費和房租之後,小吳手上的工資就只剩幾千塊,然後還得支撐他昂貴的“興趣愛好”。
“要對自己好一點,想買就買。”
“不趁年輕的時候買,老了再買,就不是那味兒了。”
“最想要的時候得不到,以後就算擁有再多,也不是當年的心動。”
諸如此類的廣告詞,大家都很熟悉了。
在很多年前開始,商家們就在宣傳這種奢靡、輕快、顧頭不顧腚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
在他們的宣傳中:
今朝有酒今朝醉,把所有錢拿出來花掉是一種瀟灑,是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而懂得為將來默默攢錢的人呢?
土氣,不懂享受生活。
當人們已經沒有錢的時候,商家仍然不肯放棄。
“什麼,你沒有錢了?沒關係,我借你錢買買買.......”
他們不但要你現在手中所有的錢,而且還透過分期的方式,提前拿走了你未來會賺到的錢。
的確,“消費”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好事。
因為只有大家都出來消費,商家才能賣出商品,進行更多的僱傭,給員工開工資,員工再拿出去消費——這樣的良性迴圈,最終會受益於大多數人。
但現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很多年輕的九零後、九五後,都在進行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不屬於自己能力層面的消費。
“哇哇,今天開盲盒運氣爆棚,才開了10個,就摸到隱藏款了!開心心!”
——嗯,一個盲盒幾十塊,她“才”開了10個。
“天哪,這個口紅顏色也太好看了吧,而且是限量版,不買不是人。”
——她看上的口紅一支就要四百多。
你永遠不知道,現在空氣裡瀰漫的消費主義氛圍,會如何塑造孩子們的三觀。
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一句:
消費主義,對普通人來說就是陷阱,沒什麼好洗的。
如果整個社會都沉溺在這種風潮之下,那麼不穩定性就會像暗潮一樣洶湧。
而落在個人身上,則變成了小吳那樣——最終無力償還鉅債,不得不拉下面子,找親友求助。
“賺多少錢都不夠用,還完賬單就身無分文。”
這是現代很多九零後,很常見的生存狀態。
如果不加以節制和引導,九五後、以及未來將要進入職場的零零後,他們的消費狀態會是什麼樣,真的很令人感到憂心啊。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手機裡的每個app,都在想辦法借錢給你。
不論是電商,團購,酒店,地圖,打車,外賣……
你一開啟,就有一個熱情的圖示蹦出來:
“親,我看你骨骼清奇,信譽良好,借你點錢花花?”
實際上,本文一開始說的前同事小吳,就是這樣毫無防備地掉進了各種平臺的“溫柔陷阱”。
以目前來說,程式設計師可能是各類平臺比較偏愛的一類人群:
學歷高,工資高,有消費能力……
簡直是最肥美的“羊”啊,有木有。
這些平臺的“溫柔哄勸”,讓很多收入不低的年輕人,陷入了債務纏身的泥濘;
也讓很多收入偏低的年輕人,產生了一種“我也能過奢侈生活”的錯覺。
“想過美好的生活,我錯了嗎?”
“僅此一次的人生 ,我想幸福的度過,我錯了嗎?”
在商家不斷的灌輸和暗示之下,“小吳們”就被一步步的忽悠瘸了。
年紀輕輕,身強力壯的時候,有再多的債,似乎什麼都不怕;
但一年年過去,兜中無分文存款,只有一身債務的你,遲早會到四十歲,五十歲。
有想過,那時候自己會變成怎樣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