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百度裁員、華為裁員......經濟下行,時代洪流之下,人人都是一葉扁舟。

其實早在疫情尚未開始前,跨國500強企業甲骨文、亞馬遜、三星就拉開了外企在中國裁員的序幕。去年,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宣佈裁員900人,這還只是首批。裁員幅度之大,讓輿論譁然。

不管是網際網路公司還是外企,開刀的物件無一例外是高齡員工。而所謂的高齡也不過是80-85年出生的,還沒有成為高管的那一批人。人們調侃道:寫字樓裡再也找不到35歲以上的中年白領了。

那些在外企工作10多年的中年人,本來過著優渥的生活,突然被迫裸辭或被裁員,再重新找工作也是力不從心,高不成低不就。被"廢掉"的中年外企人,出路何在?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10多年之前,能進外企工作,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985畢業的中國頂尖人才,擠破腦袋想進微軟、IBM的大樓。在外企工作意味著,豐厚的薪水、超高的福利、較為自由的上班時間、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這一些佼佼者,進入外企之後,拿著超過同齡人10倍的薪資,出入甲級寫字樓,時裝傍身、飛機來去,可謂是時代的精英。

然而,時至今日,外企與中國本土網際網路企業相比,居然成為了一個舒適區。網際網路、雲計算、中國下沉的市場經濟環境,讓外企的老一套不吃香了。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外企在中國就慢慢地走向了衰落。

中國人才成本逐年攀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外企資訊通道比較長,決策層對中國市場的反應比較慢,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空間收緊。美國硬碟巨頭希捷關閉蘇州工廠、三星關閉在中國最後一家手機工廠……

未來,預計有更多外企調整在華戰略,把業務重心調配至全球其它市場。當這些外企在中國市場賺不到錢,必然會在國內裁員、裁部門。這是外企的一貫作風,寧願賠償一筆N+1的錢,也不養閒人做虧本買賣。那些為外企服務了近十年的、當年的時代寵兒,如今被無情拋棄,遭遇中年危機。

曾幾何時,他們能打的學歷、過硬的專業素養、流利的英語水平,放到眼下居然一點優勢也沒有。被"廢掉"的中年外企人,往往工作多年,薪水已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另換工作難以達到之前的水平。

高不成低不就,能做的工作年輕人也可以勝任,並且年輕人酬勞更低,精力旺盛、創造性更強;在外企浸淫多年,做事風格固化,難以適應中國私企KPI至上的狼性文化、沒有私人時間的996模式。正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出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

普通上班一族的職場晉升通道是金字塔型的,這不難理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想找工作很容易,普通的工作崗位一抓一大把。越到上層,主管、總監,崗位越來越少。想要一輩子打工,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40歲以後還沒有徹底實現財務自由,又突然失業了,上有老下有小,出路到底在哪裡?

擺正心態,正面剛

在中國,不光是在外企工作會面臨中年危機,私企也有。這是不能避免的,首先得心態放平,年齡危機永遠存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不幸,不要過分焦慮被裁對人生的破壞性,這隻能說明人生到了某一個不得不調整的節點,絕對不是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做好心理建設,給自己重新開始的可能性。還有10-20的職業生涯,可以重新改變。一個到了中年的中層管理,確實在大的外企沒有競爭優勢,上進心、發展潛力都不如年輕人。如果還是執著於大型外企,只能感到失去人生價值。所以,要認清現實、擺正心態。

把注意力從工作和就業轉到貢獻和價值上去。人只有在創造價值的時候,才能收穫有價值的東西,財富或者地位。換句話說,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為之貢獻自己的價值,才能讓後半生過得順暢。

比較幸運的是,中國國內仍在持續發展,很多行業領域縱深度都是不夠的,更資深、更專業的人在中國市場有帶領意義。如果是美國或者別的市場相對成熟、人才梯隊已經建立,可以獲得的機會就更少了。

演講,諮詢,人脈,教練,團隊管理——外企工作多年的人,不會一無是處,肯定能找到自己的特殊優勢。專注自己擅長的某一領域深耕,可能會發現,做的事情更有意義,更容易被認可。

看準未來的職業道路

個人奮鬥固然重要,也要考慮歷史程序,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外企被裁,要不要轉型網際網路?相信這個問題,每個被裁的或者肯能被裁的外企人都想過。本土網際網路企業爆發式生長,躋身全球前列,隨著規範化、國際化發展的需要,他們也需要引進國際企業現金的理念,所以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有意給外企人才拋橄欖枝。

在跨國企業環境工作過,眼光和思路更為開闊,在幫助中國公司開啟全球市場上,大有益處。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忙著上市,在外企培養的思考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是一個熱門優勢。

所以,中年外企人轉型網際網路,還是有機會和空間的。但是要做好心理準備,不同發展體系下,工作效率、人際關係、辦事風格、溝通路徑這些都不相同。提前做好風險預判,深入瞭解國內企業的文化,有一個過渡期,後期發展才會比較順利。

還有很多被裁的外企人選擇創業,創業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也是一條冒險與機會並存的道路。其實,創業並不見得要傾家蕩產,投入很多錢。如果本來就是技術出身的話,可以考慮與資本合作,找到投資方做靠山。

一位曾經為諾基亞研發中心工作多年的技術類負責人,就是拿到了基金公司的投資,主導自己擅長專案的研發,併成為公司領導層。這就是既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能解決工作問題的選擇。

溫水煮青蛙,你越是求安全,越是危險。在外企的某個領域做得非常出色的人,為什麼出來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的經驗無法在另外的企業環境複製。雖然人們常說,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安身立命。

可在中國,跟你一樣有一技之長的人滿大街氾濫。某一天,行業的風向變了,大家一樣都找不到工作。所以,不管如何選擇未來的職業道路,要給自己留一個Plan B。應對中年危機,最好還是提前做好準備,莫待眼前無路想回頭。

打造個人IP,自己為自己站臺

打造個人IP,也就是把自己品牌化,建立具有影響力的個人價值符號系統。並不是說人人都去做網紅,而是在分享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下,個人的品牌價值凸顯。創造出自己的個人品牌,能讓身價比房價漲的都快。早在自媒體剛興起的時候,就有不少外企人端起了自媒體飯碗。

首先,要善於給自己貼標籤。同類競爭者太多,怎麼做能讓自己被優秀企業發現並看中?光靠獵頭肯定是不行的。自己要足夠優秀,也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優秀在哪裡。

財務專家,IT專家,招聘專家,標籤有了,如何把這些標籤細化,讓人信服。現在每個行業領域都有KOL,微博、知乎、B站,就是這些KOL放射個人魅力的舞臺。

但是,打造個人品牌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人人都有機會,人人都有實現的可能,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一小部分人的選擇:移民

在外企工作過的人,語言能力都很強,也都小有積蓄。所以也有人選擇移民。一方面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一方面開啟全新的生活,但其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的享受國外安逸自在的生活,有的覺得國外寂寞完全無法適應。

疫情的到來,也打亂了很多人移民的節奏。移民是不是一條理想的出路,還有基於家庭和人生追求,綜合判斷。但現在的國際環境表明,這條路是越來越難了。

除了上面這些大方向外,要儘可能的增加自己的財產性收入,也就是非勞動性收入。比如,房子,股票,專案股權,小生意專案,海外資產等。很多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人,並不是靠工作,而是靠這些被動收入實現的。

還要擴大人脈圈,40多歲的時候,人脈其實是很大籌碼。這些雖然不能算是最終出路,但也能對沖風險。被"廢掉"的中年外企人,人生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前路仍在,只要往前,問題不會無解。

10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工作總結、試用期能不能過、用吃奶的力氣寫的能不能過?幫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