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分享我的職業成長經歷,希望對您有所啟發和助益。
坦率地講,我是在沒有任何關係和渠道的情況下,只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我獨家採訪上中國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的———這對我的職業成長起了作用。
雖然我的叫歐陽鍇,但只是和歐陽院士偶然同姓歐陽,其實我們沒有任何關係。
下面,我為大夥兒覆盤一下我努力爭取獨家採訪的職場過程,下面的內容,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超越你同齡人的機會的文字模擬。
1早在2011年2月份,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和中國探月計劃的核心人物取得聯絡,從而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
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應該說,他是最合適的採訪人選之一。但我與歐陽院士素昧平生,唯一的採訪“優勢”就是我和他同姓“歐陽”,為了聯絡上他,我先查閱了他的個人簡歷,得知歐陽院士是江西人。正好我和江西媒體多有聯絡,於是從江西兄弟報紙那裡獲得了歐陽院士的EMALI聯絡方式。然後寫電郵給他,詳細闡述了我們的採訪願望,提出獨家採訪的請求,並附上了我記者證的掃描件。
剛開始,歐陽院士沒有答應我的請求,但也沒拒絕我們之間的信函往來,關鍵時刻,我惡補的航天知識發生了效力,我以“請教”為名,和院士在電子郵件中討論中國的深空探測計劃,包括未來的對遙遠土星衛星探測等“冷僻”話題。一遞一答中,大家感覺甚為默契。於是,在“土衛六”美麗的大氣層與中國雄心勃勃的外太空計劃的光環“籠罩”下,我們變成忘年交的筆友,獨家採訪的問題也就自然不成問題了。
22011年7月下旬,歐陽院士答應了我們的專訪要求,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那時就把為我們報紙讀者的親筆題字掃描發給了我,並且沒有給出苛刻的採訪時間限制,明確指出“下半年任何時候來我這裡都可以”。
2011年11月24日,我和重慶日報攝影部同事熊明一同前往北京,對歐陽院士進行了獨家採訪。這次採訪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新聞採訪,也是一次難忘的科普對話。
訪談結束後,我們帶著長達4個多小時的採訪錄音以及30多G的資料與圖片滿載而歸。回來以後,我抓緊整理出了一篇近萬字的訪談稿,按雷總的設想與安排,在視覺中心的大力支援下,實際製作出版樣。然後準備發給歐陽自遠院士做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確保訪談內容的準確無誤。
要確保這次獨家專訪做成經得起檢驗的精品,就得真正“專業”和“嚴謹”,涉及專業知識方面,不得出絲毫的差錯,一定要耐心聽取歐陽院士的修改意見。當時我心裡暗自捏把汗,歐陽院士已有76歲,聯想到我以前採訪過其他“名人”的“作派”,我當時估計歐陽院士可能只是在“大方向”上把把關,在整個版面的技術細節上,他能有精力和耐心為我們的版面真正“護航”嗎?
令我吃驚和感動的是,我將版樣發給了歐陽院士,很快便收到他的回覆,在回覆裡他主動提出——儘管他還有許多繁忙工作要做,但是他會努力擠出時間一一核對版面。 “工作太忙了,明天有幾個會議,會後,(就是)搞到天亮(也)一定發回給你”,他在回覆中是如是解釋和保證的——他的公心和“大家”風範讓我在感動的同時吃了顆定心丸。
接著開啟附件裡的版面修改檔案,我不禁吃了一驚,看著歐陽院士對4個版密密麻麻的專業級修改,這哪裡是“意見”?——這完全是這位老科學家對我們高度的愛護和關心!他以76歲高齡,在主持中國深空探索年會的百忙之中,熬夜為我們的版面加班“修正”。不知道這樣的辛勞,需要他深夜抽掉多少支香菸才能緩解。歐陽院士是老菸民,上次面對面採訪的時候,我們一起邊聊邊抽香菸,他自我解釋說抽菸的習慣是當年文革時期寫檢討時練成的,那時候寫檢討寫不出很苦惱,只好借煙解愁。如今,面對我們的版樣,他沒有當年寫檢討的苦惱,而是一種責任心驅使下的旺盛的熱情,這種熱情感染也感動了我們。
3在我與他溝通版樣的兩週時間裡,他在百忙之中一共回覆了12封信,每一封信他都及時細緻耐心交換對我們版面的意見,一點一滴地讓我們剛開始稚拙的版面走向成熟。從段落到句點,大到資訊密級小到措辭修飾,他均一一仔細核對與修改,可謂字斟句酌,連文章的配圖說明也細心核對並給出了十分精到的意見。
比如,關於月球能源氦-3的表述,我原稿中的表述是“月球上有核聚變的原材料”,細心的歐陽院士將其修改為“月球上有受控核聚變發電的原材料”,儘管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幾字之差,但是,修改後的表述才是嚴謹的科學的。一定要強調“受控”這一點,因為核能源只有在可操控安全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對我們人類發揮有利的作用,這也是人類科學探測月球資源的正確目的和積極意義。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就是關於阿波羅11號登月行動中的宇航員,我原稿為了簡省,只提了阿姆斯特朗一個人的名字,歐陽院士看完版樣後,進行了補充,給加上了另一名一同參與此次科學探險行動的宇航員——奧爾德林,儘管只是一個人名,但是,從這個細節能看出他對科學家同行的尊重,以及他一貫的嚴謹態度。
另外,在修改版樣裡,他明確告訴我們不要提“嫦娥6號”,因為一旦“嫦娥5號”發射成功,就不會有“嫦娥6號”了(“6號”是備份)。歐陽院士也對“嫦娥5號”的有關內容盡了最大限度地“放行”。據他透露,“嫦娥5號”作為不載人月球探測階段第三期計劃的執行者,將肩負著攜帶月球表面採集的樣品返回地球的光榮使命。這將是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地的取樣返回,計劃取回2千克的月球樣品,不僅採集月面塵土,還將打孔深入月壤2米,獲取3份不同深度的月土帶回地球。取樣和返回是探月三期的核心技術。
歐陽院士除了是專業的科學家,還是一名真正熱心科普事業的人。無論是在我們面對面的現場採訪對話中,還是在版樣的“修正”中,他都以長者的身份告訴我要儘量通俗易懂簡潔直白,能夠讓普通大眾聽得明白搞得清楚。比如蘇聯方面探月曆程的追溯,從科技史料方面,需要詳細羅列,但是當面對普通讀者大眾的時候,這些羅列就顯得臃腫繁瑣,歐陽院士將原稿中的文字進行了精簡,簡明扼要地闡述探月的主要節點和重大成就,一目瞭然,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記憶。這也是一種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科普資訊的有效方式。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4正如他給重慶日報讀者的題詞中所言——“科普也是一種責任”,這位值得尊敬的長者首先做到了以科普為己任。
歐陽院士完全出於公心的大家風範、行文措辭揮灑大氣文風,讓這次採訪後的對話變得難忘而又具有深義。從他的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專業嚴謹;作為一位博學的長者,他平易近人。
採訪的額外好處是你可以從採訪物件那裡學習到好的習慣與修養,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我不僅從歐陽院士身上懂得做事的道理,同時,也懂得作人的道理,正如歐陽院士在和我聊天時所提醒的那樣,在想到“侷促的自己”的一瞬間,多想想這個問句:你為祖國貢獻了什麼?在偉大的時代和渺小的自己相比,很多時候,一個偉大的理想和做事的理念能讓自己平和下來,大氣起來。
“專業”——是任何時候的我們都需要的。
而從專業科學到公眾知識,在這個資訊的轉化和切換過程中,需要採訪物件的主動配合、需要採編以及設計團隊的積極協作、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打通專業知識到大眾資訊的壁壘,架起專家與大眾的橋樑——而打通壁壘架起橋樑者正是我們這些職業媒體人。
這需要我們象歐陽院士那樣,真正事事都出於公心,靠自己努力做到職業化,實現自覺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與職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