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今天先不談乾貨,講幾個現象。

01

第一個現象。

年前參加了單位的面試。來的許多都是名校應屆生,從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還有個別復旦、南大的學生過來面試。

這些學生能本科考入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齡人中的學霸級別了。

然後,按照我們單位的尿性,進入面試的大部分除了成績好,還得是“學生幹部”“黨員”“文筆好”……所以看簡歷,全都是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平均年齡大概也就二十二三歲。

在這群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人裡,居然還有一個更突出的。

一個北大的年輕人,剛20歲不到,上學時要麼年齡小,要麼跳過級。

簡歷上看著非常清秀帥氣,成績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國家獎學金,大學期間發了核心,還是學生會主席,業餘還要搞搞籃球隊、話劇什麼的。

大概就是德智體美全方位無死角發展吧,所以特別留意了下。

到了面試的時候,談吐、氣質、回答問題都無可挑剔,關鍵是非常從容大度,一副見慣大世面的樣子,其表現給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們一個HR在現場悄聲跟我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評價:第一次為自己單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這麼優秀的人才,他就該直接去外交部當發言人的。

HR一語成讖。這個人最後沒有來我們單位,因為對像他這樣的年輕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工資有多高”“有沒有北京戶口”“工作穩不穩定”之類的了……

他們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是天花板足夠高,是展現人生抱負、實現人生價值。

招聘結束後,一個在現場主持面試的高管說了一句話:從他一開口,我就知道我們單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個起點。

02

如果我只是不斷去強調渲染這群年輕人有多優秀,那大概也就跟“你見過最土豪的行為是什麼”“你身邊的富二代任性到什麼程度”一樣,除了炫耀,毫無意義。

我真正想說的,是一個這幾年越來越明顯的現象。

我在現場的時候,曾經無聊地把所有面試學生的簡歷翻了個遍,再對比了下他們的表現,發現這些名校畢業、表現優秀的年輕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們的父母許多是省市公務員,是國企經理、學校教師,是公安局局長……

當然,也有不多的幾個學生,老家在農村,父母都是務農,屬於特別努力考上名校的“金鳳凰”,雖然各方面也都很優秀,但對比來看,卻會明顯發現在情商、氣質形象和眼界談吐上的差距。

而那個表現最突出的年輕人,父親是某省正廳級幹部,母親是大銀行會計。

那天面試的人大概有好幾十人,樣本數並不算多,但趨勢之明顯,已足夠讓人震驚。

更令人震驚的是,早幾年我進入單位時,同一批的還有不少家境不怎麼樣的,但這幾年單位面試招人選人,家境好、學校好、自身優異的學生卻越來越多。

這批人都是90後,正是經歷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動盪,到90年代社會逐漸穩定後出生。

我們小時候,都看過比爾蓋茨白手起家、愛因斯坦幼時白痴之類的雞湯故事,但越大才越發現這個社會殘酷的真相——越有錢的往往越有錢,越優秀的往往越優秀。

馬雲的兒子在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柳傳志的女兒從哈佛畢業先入高盛、然後執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隻能考上專科的女兒(關於他女兒的學歷,現在很難查出來,但如果早期就關注華為的話,應該是知道的),現在也是華為的CFO。至於王思聰……

03

上面這個現象,我最早在知乎分享過,那時候還是2016年初。

這幾年,我並不是每年都去現場參與面試,但每次去,只要我去翻翻簡歷,就會發現進入面試的優秀大學生裡,家庭條件差的人越來越少,近乎絕跡。

2017年的時候,北京的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了一段石破天驚的話: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從農村出來的劉強東,發跡以後,曾經給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筆錢。

然後發現,其中的助學金根本沒人領。

因為太少有人大的“優秀貧困大學生”,符合劉強東制定的“困難標準”了。

但可惜,這並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關鍵。

04

這兩年,我所在的部門以及相關的一些部門,進來了不少這樣優秀的年輕人。

就像前面說的,他們的家庭越來越好、學歷越來越高,各方面素質都很出眾。

我既見證了他們那精彩的簡歷,也見證了他們在面試場上的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自信。

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些家境優越、自身又很優秀的年輕人,工作以後表現怎麼樣。

下面,我來講第二個現象。

和很多新人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新環境不同,他們幾乎在工作開始不久就表現得特別從容,辦事有條不紊,說話不卑不亢。

比如其中的一個男生,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做事極有主見,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會據理力爭,而不會默默忍受;有時候工作出現了失誤,也會大方承認。

從一開始,他就從來沒有為房子、車子、女朋友之類的事情發愁過,和他交流時,聊得最多的除了全國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種傳聞軼事。

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很偏遠,我們在那裡沒有分公司,接待什麼都很成問題。

結果到了之後,他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僅下了飛機有公車接,住宿吃飯以及任務行程的銜接都特別好,各種遊刃有餘。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才知道,他的一個直系親屬正好在那個市裡掛職當副手,於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幫助。

我在看到他親戚身上那種中層實權領導特有的從容、大度和威嚴感時,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麼他剛參加工作,就是一副見慣世面、波瀾不驚的樣子。

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優秀的親戚,是因為他們家也屬於中上階層。

對比我剛參加工作時的戰戰兢兢、謹小慎微,那種遇到問題就焦慮緊張到失眠的狀態,真的是第一次,深深地感覺到了巨大的差距。

05

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談到一個詞,“格局”。

所謂的格局,其實就是你所追求目標的高度,你眼界的廣度,你思維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體現出的從容大度。

我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上限與下限。

但我更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所謂“格局”,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劃定了起點,確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講的幾個優秀的年輕人一樣。

他們的家庭帶給他們的教育,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給予他們的指導和幫助,已經讓他們在初入社會時,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點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難,其家庭以及這種家庭所織就的關係網,也能帶給他們足夠的應對底氣。

在武理的陶同學自殺身亡後,有很多人質疑他為什麼在面對導師壓迫的時候那麼慫,為什麼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就這麼想不開?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緒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一個導師而已,還能管得了你一輩子?

但這樣說的人不知道,一個貧寒家庭的子弟,在揹負全家期望的求學道路上究竟要面對多大的壓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錯、不敢頂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個不慎就是萬劫不復。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僅沒有家庭可以提供幫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訴家裡,因為害怕讓本就艱辛的父母再承擔更多壓力。

他們不是不想揮灑自如,不是不想從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氣。

06

有一本書叫《格局逆襲》,在書的封面上,寫著這麼突出的幾個大字:

有人靠天分逆襲,有人靠身份逆襲,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也許只有靠格局了。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所謂的天分和身份,其實本就是家庭給的,本就是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重要因素。

多數人,甚至都根本沒有意識到,年輕的時候你之所以要過這種生活而不是那種生活,你之所以是這種氣質而不是那種氣質,之所以會這麼想而不會那麼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震驚!家裡的醬油居然XXX”

“狠心女人拋棄丈夫兒子,只因XXX”

我有時候都難以想象,他們的孩子整天在“震驚”“瘋傳”“絕密”“感恩”之類的環境里長大,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會不會也變成這樣?

其中有一個會時不時曬娃。

他在三四年級時,所見到的東西、所學到的東西,足以讓我咋舌。

同樣的00後,同樣成長在新時代,但這種家庭背景的巨大不同,卻為他們今後的人生劃下了深深的鴻溝。

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縛,跨越這巨大的鴻溝,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在我看來,大概只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 不斷地讀書和學習。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前提是,你讀的得是“詩書”而不是種馬小說。我在之前寫毛澤東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他一個來自湘潭農家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超越世人的識見與志向,首先歸功於年輕時孜孜不倦地學習與看書。

而他看的是什麼書呢?研究哲學的,比如《倫理學》;研究歷史的,比如《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研究社會的,比如《盛世危言》;研究時事的,比如《新民叢報》……

總結來看,這些書根本的東西是兩樣:“知識”與“規律”。知識,是人類文明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而規律則教給人如何去發現經驗、總結經驗、運用經驗。

在這些人類文明留下的寶貴財富面前,你讀到的每一句話,都將是引導你改變人生格局的力量。

那個高考狀元說的好: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除非你命好,不用改變。

第二,不斷地經歷和爬升。

我在寫青年毛澤東如何度過假期的時候,除了讀書,還寫了兩條:“行萬里路、交萬千友”。

雖然一個普通的家庭,帶給一個人眼界和思維上的提升很有限,但認識的人多了、經歷的故事多了,想法乃至習性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只是,不管是交際也好,經歷也好,都不要只是在同一個層級、同一個圈子裡打轉,原地高抬腿,看起來每一下都很用力,實際上卻毫無進步。

人生應該像爬樓梯,每一層的螺旋上升,都會面臨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而這又會反過來幫助你繼續上升。

第三,不斷的總結和反思。

一個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設限,卻不自知。

你以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為工作不順,你以為情緒失控只是因為那天你心情不好,你以為愛情離你而去只是因為沒錢,你以為買不起房只是因為房價太高,你以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隻是因為運氣好……

所有的自以為是裡,都包含著人生失敗的種子。

事實上,當你對每一段人生進行總結反思,對每一個看起來自然而然卻又難以理解的現象進行分解、剖析的時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來——特別是,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時候。

每一次的總結和反思,只要足夠深刻、足夠深入骨髓,乃至觸及靈魂和價值觀,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是的,我花了那麼多篇幅來說明,一個人的格局大部分是由家庭決定,不是為了讓大家自暴自棄,而是為了讓大家在反思中,能有更加清醒的認識,更加堅決的鬥志,更加旺盛的鬥志,以及更加努力的繼續奮鬥。

人生的格局並非一成不變,但你只有自覺、清醒地走出去了改變的第一步,才有可能迎來水到渠成的第二步。

能堅持看完長文的你,不容易啊,感謝捧場。

28
最新評論
  • 1 #
    先生說得非常正確。寒門子弟無法透過自身現實資源學習直接經驗,就必須透過各種有用的書籍學習間接經驗,而這其中,還有一個“悟”字的差距。有的人可以學以致用,但有的人看了也是白看,這就很殘忍了。所淘汰的絕不會那些勤勉的,悟性高,有靈氣的人,而是那些眼界窄,懶惰自私,生在苦中卻怕吃苦的人,這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沒有什麼區別。
  • 2 #
    第一,我真的堅持看完了 第二,你寫的真好,我竟然無力反駁 第三,我已經自暴自棄了
  • 3 #
    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確。現在清華北大為什麼在大城市的出來的學生多呢,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一流大學都實行定向招生,比如北京的一流學生的最高高考分數僅相當於山東的二流學生的分數,但北京分配的招生名額大大多於高考大省山東的招生名額,所以這個多年的招生制度是有傾斜大城市的強制規定,也是十分不合理的。
  • 4 #
    只有短跑才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起跑你見過誰站在起跑線上,大家都一起堆著嗡嗡出發,誰堅持到最後,誰才能勝利
  • 5 #
    道出了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觀點新穎紮實,思考後又有點扎心:寒門學子的成功夢其實賦予了宿命。資源佔有的極不平等讓絕大部分底層要"翻身農奴把歌唱",是多麼渺茫。這大概也是當今改革要關注的了。
  • 6 #
    所以我更佩服張桂梅校長,她為了使貧困女孩有機會跳出這個圈子做了最大的努為。
  • 7 #
    非常贊同作者的觀點,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成長,所以我認為,為人父母者,在讓孩子學習之前,自已先學習,拓展自已的格局,父母才能支援,輔導孩子的成長,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一個人才,試看現代的一些名人,其祖上都有優秀的因基,我們唯有學習來改變自己了。
  • 8 #
    性格,修養,學識決定格局!……
  • 9 #
    為讀完這篇長文的自己點贊無論階層如何,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優秀的孩子一定出自優秀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我們要努力成為那個優秀的家長。
  • 10 #
    看得我心拔涼拔涼的,我們都是普通的人,我們的孩子……唉,還是跟我叵農村吧!
  • 11 #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能力、見識和格局!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職場媽媽如何高質量陪娃?這幾種方法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