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你懂什麼是時間管理嗎?

你瞭解時間管理的真正意義嗎?

你掌握了時間管理的技巧嗎?

現在有很多人在追求時間管理,最初我也一樣。在嘗試了各類App,不斷摸索制定計劃和每日回顧後,我以為自己已經進入了時間管理的大門,各類書籍和培訓已經沒有多大新意了。但是,當看到《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封底的那句話時,我知道我錯了。

時間管理不是讓人變得一味忙碌,而是讓人變得輕鬆,有時間享受生活。

回想自己所謂的"時間管理",嘗試用計劃儘量填補自己的空白時間,減少各種娛樂,讓自己忙碌起來,以為自己在不斷熟練個人建立的"時間管理",殊不知這僅僅是源於"成長焦慮"而引發的症狀,並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

這才有了我開頭的那3問。

真正的時間管理應當是讓自己成為一個高效的人,能夠把時間節省下來儘量做重要的事——不僅在工作和學習上,也在朋友之間的玩耍,家人之間的陪伴,而不是把時間填滿,讓自己整天團團轉,把"忙碌"當成"充實"。

01 每日重開機

什麼是重開機?通俗來說就是"回顧"。

現代人做事情總是風風火火,學習也是一樣,有一股"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捨晝夜"的勁頭。我們總是害怕自己慢下來,覺得"一步慢、步步慢"。但是當自己偶爾駐足回望,才發現根本什麼風景都沒有看到,過往的畫面如霧海一般模糊,曾經印象深刻的記憶也尋不見蹤影。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我們大多人都不懂得"以慢為快"的理念。其實這種感覺如同當初在學校做筆記一樣,老師黑板寫什麼,我們抄什麼,但是老師講了什麼通通不記得。筆記抄了就抄了,回家也懶得翻開。所以一道題今天做錯了,老師講解了,下次考還是不會做。

這就需要我們定期"重啟自己"。重啟的意義何在?就是讓自己稍事停留,回顧過去一段時間(一天、一週、一年等)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務,感到滿足和不滿足的地方,透過這種"重啟"來不斷升級和迭代自己。用作者的話就是"每日檢視"、"每週檢視"、"每年檢視"。

在檢視這個步驟中,作者建議大家用"晨間日記"來檢視自己。每日檢視即在早晨記錄晨間日記",每週檢視即"回顧當週的晨間日記,進行反思並規劃下一週安排",每年檢視即"在年末回顧當年所有晨間日記和文章,記錄已完成和未完成的重要內容,做出新年計劃"。

02 清空收件夾

我們每天都在被各種各樣的雜事煩惱,事情多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很容易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正在專心致志學習的時候,朋友發個微信請你幫忙點贊,你開啟朋友圈點完贊,順便掃了一圈,接著順手開啟一篇感興趣的"標題黨",等你反應過來已經15分鐘過去了。

意志力強一點的可能還能掙扎著繼續學習,意志力弱的就乾脆繳械投降了。

古典老師在《躍遷》中提到,"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藝,一流高手靠專注。"

我們這個時代,不缺整天高喊"努力!奮鬥!"的人,也不缺身上有個把專技的人,最缺的可能就是"專注在做更少但更好的事"的人。

清空收件夾的意義也在於此——將日常的雜事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建立個人系統,形成一個閉環。沒有清空之前各種雜事堆積,就如同綠皮車一樣擁擠、速度慢,效率低;經過整理後的系統,如同高鐵一般乾淨整潔、速度快,效率高。

那如何清空資料夾呢?

首先是養成立刻收集雜事的習慣。當臨時來了雜事和新任務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即用身邊的紙筆或者手機記錄下來,不讓這個任務在腦中停留過多時間,避免將手頭重要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斷。

除非這個任務是領導交代的必須立刻辦理的"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不然就通通先"收納",專門預留時間集中進行處理。

其次,對整理出的雜事進行加工。作者介紹了一個加工語法公式:主語+動詞+賓語+賓語。我們用一張圖來理解這個公式。

為什麼要用公式加工呢?一是方便我們批次處理,用固定的公式來處理不同的雜事,大大提高我們的效率;二是便於我們直接行動,很多時候臨時新增的任務我們通常是記關鍵詞,比如領導交辦的任務,口述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每個字都記下來,只能挑重要的記。透過集中加工整理,能夠更加直接有效地進入到下一步行動當中,這是進一步提升了個人效率。

最後是建立個人系統。作者介紹了一個自創的STAR系統,即Schedule(日程表)、Task(任務管理)、Action(行動清單)、Reference(參考資料庫)。如果把收件夾看成我們的Input(輸入),那麼STAR系統則為Output(輸出)。

在這稍微解釋一下任務管理和行動清單的區別:任務管理通常是指需要週期完成或者距開始還有一段時間的任務,比如下月要去北京開會等;而行動清單一般指近期或者當下要完成的事項。

結合晨間日記,每日檢視我們應當管理好神盾的右半邊,即日程表和行動;每週檢視應當重點放在神盾的左半邊,即任務和參考資料庫。

在一整套系統完成以後,我們接下來就是要讓系統運轉起來了——把雜事分配出去。

作者用了四個招式,合稱"捅人利器":捅,即放入系統,在任務沒有辦法用其他三招時使用;人,即授權他人,發揮團隊的力量;利,即立刻行動,有些小事能夠在2-3分鐘就處理完,如果當下有足夠的時間,就直接消滅掉,避免積壓;器,即馬上丟棄,比如郵件裡有垃圾郵件,或者有些任務整理時發現已經完成,這些就直接丟棄或者歸檔就好。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這有點兒像我們做知識管理,也是一個輸入→整理→輸出的閉環系統,正是建立了這樣的系統,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才能更加高效。

03 吃掉那隻青蛙

已經做完了每日檢視,而且分門別類地處理完了雜事,接下來的一上午,該是我們攻克"大部頭"的時候了。

在這一部分,作者介紹了FAST四部曲F,即Frog(青蛙),先吃掉那隻青蛙;A,即Action List(行動清單),列出行動清單;S,即Slice(切成小片),拆解青蛙;T,即Time,訓練自己的時間感知能力。

我們都知道"青蛙"代表了"最重要的事",但你選出來的都是"最重要"的嗎?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列出的跟學習有關的"青蛙"多達5-7項,每一項我都認為是今天要學的,不學就落下了,但是能做到每天都完成的情況很少。

有很多工是當下看起來很重要,回過頭髮現就算沒做也就那麼回事,這也是"成長焦慮"帶來的後遺症——看不清自己到底需求什麼。

第一步需要確定這件事和你的目標、價值觀、願景的相關性,看到做這件事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

確定了青蛙之後,我們就需要列出行動清單,也就是Action List這個步驟。

作者介紹了3個列出能做完的清單的咒語:

咒語一:列出夠少的事情,行動清單就能完成。在每日清單上列出1-3只青蛙,5-7只蝌蚪。

咒語二:下一步行動是什麼?為了讓清單的行動更容易完成,必須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咒語三:不想行動時,先來只蝌蚪嚐嚐。時間管理,就是精力管理,在精力不好的狀態下,還能夠繼續推動某些專案,這會讓我們更加高效。

如果遇上了比較複雜的青蛙怎麼辦?我們知道,有些任務並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運用Slice(分解青蛙)--大事化小,不斷拆分。作者推薦使用思維導圖或者九宮格的方式來進行。

首先確定主要事項;其次展開所有事項,確定下一步行動;最後整理所有行動,尋找其中的聯絡,制訂日程表。其中,九宮格中的每一格還能細分成九格,所以可以理解為至多八十一宮格,足夠大家日常使用,具體可以參考一下圖例。

最後就是動手吃青蛙,也就是Time。作者建議使用番茄工作法--專注與休息交替。關於番茄工作法,大家應該都很熟知了,這裡不再贅言。

書單:

1.《吃掉那隻青蛙》(Eat That Frog)博恩·崔西

2.《思維導圖》東尼·博贊

3.《曼陀羅九宮格思考術》松村寧雄

4.《番茄工作法圖解》史蒂夫·諾特伯格

5.《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戴維·艾倫

6.《晨間日記的奇蹟》佐藤傳

7.《印象筆記給你的空間》李參(個人推薦)

總結一下,《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建議我們每天能夠固定養成檢視→清空→吃青蛙的習慣,能夠更加清晰、高效地處理手頭任務。但不是每個人都跟作者一樣能做到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大多數人還是偏向睡懶覺,而且早起的時間也未必能夠完成這些工作。

所以每個人應當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吸收,如果早上來不及,是否能考慮到前一天晚上睡前進行檢視和清空,第二天直接按照設定的步驟吃青蛙和蝌蚪呢?還是那句話,學習應當帶著審視的態度吸收,即便不是特別適合自己,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改良,才能更好地成長。

11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領導要求下屬做這三種工作,是領導虛偽的表現,遇到要抓緊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