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參加工作以後,斷斷續續,聽到“小圈子”一說,隱隱約約,感覺到“小圈子”的存在。

官場到底有沒有“小圈子”?

如何看待官場“小圈子”?

倘若有“小圈子”,你是啥態度,究竟進“圈子”還是不進“圈子”?

這些問題,或許剛踏入職場和機關的年輕人會感興趣,願意瞭解。

那,今天,老詹就以過來人之身份,以實事求是之態度,說說——官場那些“小圈子”。

一、官場有沒有“小圈子”

官場有“小圈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

若干年前,人民日報曾刊發署名“仲組文”的文章,談到當官搞不得“小圈子”,此文作者,便是中組部一寫作班子。

今年8月,人民日報又刊出文章《領導幹部要遠離“小圈子”》。

毫無疑問,小圈子是客觀存在的。倘若不存在,談何“不能搞”?如果無圈子,何必說“遠離”?

小圈子的存在,坊間已非秘密,“進班子不如進圈子”,“小舅子不如小圈子”,即是機關流傳的說法,也是一些人在人事紛繁和升遷跌宕中總結出的消極教訓。

什麼叫圈子?真要下定義,還不大好說。簡言之,所謂圈子,就是為私利而結成的互相拉攏、互相利用的小團體。其特點是,平時似乎無影無蹤,關鍵時刻很起作用。

圈子是如何形成的?已經無據可考。寬泛點說,古今中外,都有圈子。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排籬笆三根樁嘛。中國有小圈子,遠在大洋彼岸正打得不可開交的希拉里和川普,恐怕也有自己的圈子。競選之時,競選班子的忠實追隨者就是圈子,上臺以後,內閣班子裡的鐵哥們就是圈子。

班子和圈子,既有聯絡,亦有區別。有的人進了班子,但尚未進入圈子,有的人沒有進班子,已經進了圈子。這樣說似乎有點拗口,但稍加琢磨,不難明白。

二、如何看待官場“小圈子”

官場“小圈子”既然客觀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者說有一定的合理性。

存在即合理,此之謂也。

小圈子的存在,源於個人和小團體私利。

舉例說吧,領導要辦一件事情,倘若完全公事公辦,當然好辦,交給班子裡分管成員或下屬去辦即可。然而,有的時候,這公事裡面,往往可以捎帶一些個人私利。交給進班子而非圈子的人去辦,領導私心就會暴露,事情也有可能擱淺,辦不成了。況且,領導此時也不便開口,不在一個圈子,彼此還沒有好到公私不分無話不談的地步。

當此時也,交給既進班子又入圈子的人去辦,當然最好不過,既把公事辦了,又將私情了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就看出圈子存在的必要了。

小圈子既然是為個人和小團體私利服務的,自然也是見不得人,不宜公開更不會大張旗鼓張羅的,常常是,明明曉得有,乍看卻似無,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界線很難分得清楚。

那麼,何以判斷一個單位或地方是否有小圈子呢?其實很簡單,只須用“反常”二字衡量衡量,一測一個準。

具體說來,舉凡幹部提拔、人事升遷之時,或者幹部出事、須得處理之時,倘若某人提拔得“反常”,或者某人處理得“反常’,則必有圈子存在無疑。

因為,沒有圈子打招呼,不會如此反常也。

三、到底進不進“小圈子”

既然圈子客觀存在,作為職場和機關人士,到底進不進圈子呢?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曾面對蒼天,痛苦吶喊,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進不進圈子,也是個問題。

當然,此問題無關生死,僅關乎提拔升遷和一些個人利益,沒必要那麼痛苦,更不必對天吶喊,

仔細分析,進不進得了圈子,不僅僅看你主觀意願,還須具備客觀可能性。

一般說來,這麼一些人是容易進圈子的。

一是秘書。秘書原本就是為領導服務的,公事私事,一攬包乾,進圈子是順理成章之事。倘若領導熱衷拉圈子,秘書竟然未進圈子,不但不大可能,反倒有些反常。

二是班子成員。班子成員之間,朝夕相處,時間長了,很容易產生工作之外的個人情誼。倘若一把手和某些成員私交甚好,甚至無話不談,兩下一拍即合,就會逐漸進入圈子。

三是直接下屬。領導辦事,總是要交給下屬去辦的。如果領導有意願,下屬也心領神會,常常多打幾次交道,就會成為圈子中人。

四是系統內的人。系統內的人,要與領導打交道,比較正常,尤其有些腦子靈活、善於交際而又著眼長遠的人,往往會主動向領導靠攏,千方百計,投其所好,力圖進入領導視野,進而進入圈子。

五是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和單位。領導一路升遷,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和單位很多,真能同領導說得上話,交得上心算是進入圈子的人,不會太多,否則領導也顧不過來呀。但不多不等於沒有,少則更加難能可貴。倘若這些地方和單位進入圈子的人,日後又被領導想起,受到重用,那就不是一般關係,應算是圈子中之親信了。

分析至此,不難明白,倘若某人不在以上範圍,要想進入圈子,確實比較困難,也有些彆扭,其實仔細想想,真沒那個必要。因為不在圈子範圍,即使關鍵時刻要想特殊照顧,也會顯得突兀,操作很不方便。

進入圈子,肯定會有好處,尤其升遷之時,同樣條件被提拔者,當然是進圈子之人要佔上峰,領導肯定優先考慮。因為一是熟悉,便於用其所長呀。二是親密,我提拔了你,你必定感恩於我,對我更加認同。關鍵時刻,一定站在我這一邊,或投我一票,或替我說話。這都是投桃報李,順理成章之事。

正因此,有的人一旦進入某個圈子,即喜形於色,志得意滿,以為此生必一帆風順而節節高升也!然而他們並不明白,有收益必有風險,收益大則風險亦大。這是天地間自然規律,經濟領域,政治領域,都是一個道理。

進入某個圈子,好處自然無須說得,但是,領導一旦出事,你就常常脫不了干係。如果在圈子內還搞一些非組織活動,那就必將受到嚴懲!原中辦那位主任,拉幫結派,野心勃勃,熱心搞這個會那個會,有的人本來距離較遠,八杆子打不著,卻也削尖腦袋往裡面鑽,結果吃不了兜著走,後悔莫及,這又何苦?

官場小圈子,以利益為紐帶,基礎並不穩固。重慶那位BO書記,千里迢迢,將親信從東北弄來,當了公安局長,後又升任副市長,不可謂不重視,簡直是鐵哥們嘛!然而關鍵時刻,二人急紅了眼,對撕起來,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比仇人更加仇人!在旁觀者看來,劇情跌宕,衝突激烈,甚是驚心動魄。

四、領導莫拉“小圈子”

對於官場小圈子,中央從來是態度鮮明,堅決反對的。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裡出來,錯誤就從這裡犯起。

習近平在同中辦各班子成員和幹部職工代表座談時明確指出:“要堅決遠離各種‘小圈子’、‘小兄弟’,堅決杜絕低俗的投桃報李的行為。”

中紀委十八屆三次全會召開,習近平講話中對“圈子文化”說得非常形象,非常實在:“有的幹部信奉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關係、找門路,分析某某是誰的人,某某是誰提拔的,該同誰搞搞關係、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誰的大腿。

總書記嚴肅指出:“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

諄諄之言,語重心長!搞小圈子者,當引為鑑戒,深長思之!

熱衷拉小圈子的領導不妨想一想,您這麼搞,有人俯首帖耳,有人奉為大哥,紛紛甘願鞍前馬後,忠心事主,您的自我感覺,或許相當良好。然而,倘若今生平安著陸,倒也罷了,如果哪天一旦失足,豈非不但自己“兜著走”,連圈子中人,不也難免成“千古恨”麼!

官場那些小圈子,機關確有存在,但亦未可一概而論。有的領導非常正派,不喜歡當然也不會去搞什麼圈子,辦事就是公事公辦,用人不搞親親疏疏,為人處事,坦坦蕩蕩,這樣的領導,其實並不算少。所以,我勸年輕人進了職場和機關,不要一味去打探什麼這圈子那圈子,搞好本職工作,練好自己本領,這是正事,最應該多動腦筋,深下功夫。

說句實話,老詹就從來沒有打聽過什麼圈子,當然也沒有進入任何圈子(連周圍有沒有圈子我都鬧不清楚,談何進入?)但這麼些年,老詹不也進步並不算慢嗎?升遷中雖屢有波折,磕磕碰碰,最終不也沒耽誤什麼,沒受多大委屈麼?

記得離開人民日報海外版時,我曾發自內心、鄭重其事地對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作為臨別贈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這話是孔夫子說的,意思是,不要擔心沒有自己的位置,要擔心的是,自己到底憑什麼立足於世。

這是我的經驗總結,也是老詹肺腑之言。

8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寫給焦慮迷茫的你:越是迷茫越不要做規劃,你都沒得選規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