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到底什麼時候去上班呀?”
“你不能老是在家裡這個樣子,我跟你講,你這樣,親戚們都沒辦法幫你介紹物件。”
“你寫文章,一個月掙一萬又怎樣?就算掙兩、三萬,不也是不穩定嗎?哪個姑娘要跟你啊?”
於是,群裡頓時掀起熱烈的吐槽:
“對對對,我家也是這樣。”
“我去年稿費十幾萬,我媽說,情願你出去工作,每個月掙幾千也比這強。”
“我跟我媽說,畢業之後想做全職寫手,當作家。我媽聽了很欣慰,賞了我最愛吃的大耳刮子。”
很多同學可能都有同感:
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事業,本來就已經很費勁了;
但有時候還要承擔額外的阻力——比方說來自家人的不理解。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父母無權無勢,也談不上有多少錢。
找工作就是完全靠自己,這倒也沒什麼抱怨,畢竟大部分人都差不多。
可是,還有那麼一些倒黴的孩子,
他們非但得不到家人的幫助和鼓勵,反而還會被譏諷,被訓斥,
讓本來就已經很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
關於工作的好壞,父母和我們八零後、九零後經常意見相左,說不到一塊去。
父母輩對現今社會上職業、單位、工作的好壞,到底有什麼樣的認識?
答案是:
基本停留在過去,無法給出真正有價值的建議。
那是因為,他們年輕時候所要面對的生活,跟我們現在相差太多。
時代變化的太快,但很多父母的知識面擴充套件沒有那麼快。
所以,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年輕人所要面對的現在的就業形勢、職業意向和個人選擇。
在他們看來,工作單位可以從高至低,按照體面程度,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上等人>一般人>不是人
好,我們細細解說。
“上等人”:編制工作
如果說,幾十年來,有什麼工作,在父母心裡是永遠的No.1,那肯定是“編制工作”。
只要是有編制的工作,你別管工資多少,只要能考進去,你就是家族的驕傲。
為了一份月薪幾千元的崗位,你猜他考了幾年?
活活考了五年。
朋友說,在他們省,男的找物件,一份有編制的工作,其說服力和含金量,甚至比房子還值錢。
“一般人”:私企打工
除非你月薪三五萬、十幾萬,壓得家裡人沒話說;
否則,在父母跟前,在私企月薪幾千、剛剛過萬的,都不是什麼“好工作”。
他們經常說的是:
“你現在賺一兩萬,有什麼用?又不穩定。”
“你賺的錢,不都是整天加班換來的?連處物件的時間都沒有。”
“你那公司能撐幾年?我聽說現在公司一般兩年就黃了。”
“不是人”:自由職業
就像文首的那段對話一樣,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父母對自己事業的不理解,讓他們非常困擾。
而且,雖然都是創業,這裡面還有一個隱秘的區別:
如果你既不考編,也不去公司上班,那你最好成為一個大老闆,這樣才說得過去。
什麼?
你說你不是什麼老闆,只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也沒有僱人,平時更多的是自己居家辦公來賺錢?
“哦,那就是沒有工作,無業遊民唄。說得倒好聽。”
就問你無奈不無奈。
他們利用自己的程式設計能力,要麼自己獨立開發app,要麼接單製作前端頁面,要麼做網頁設計……
總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還有大家更熟悉的,在網路上寫文也能養活自己。
只要有人肯為你的才華付費,就不愁掙不到錢。
網路,是一片巨大的創業地圖。
在現實世界能辦到的事情,在網路上你可以換個方式,一樣能做到。
這種工作方式,雖然辛苦,但不失為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很多出來做自由職業的朋友,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不喜歡給老闆打工;
或者自己很有想法,但是在公司這個平臺實現不了,所以索性自立門戶,出來單幹。
但這一點,似乎讓很多家中長輩接受無能。
而且很神奇的是,父母們能接受你開小店、開公司,那樣至少有個“做生意”的殼子;
但無法接受你“居家辦公”,哪怕你敲鍵盤碼字摞程式碼比開店還掙錢,父母仍然覺得你這份工作,跟擺地攤也差不了多少……
職業這件事,你還是得自己選。
這跟什麼“孝順”之類的沒有關係,工作是工作,親情是親情,這是兩碼事。
孩子沒有順著父母的心意選擇一份工作,並不代表你們之間親情的斷絕。
退一步說,即使孩子違背自己意願,順著父母的意願去從事某一項工作,
如果ta過的不開心,也會導致家庭關係裡充滿怨氣。
上面說過了,因為時代背景和知識廣度所限,
多數父母對現代職場並無太多瞭解,對自己即將干涉的領域更是絲毫不知。
讓父母來干涉、甚至決定子女的事業,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bug,那就是:
他替你做了決定,但是他不替你承擔後果。
父母們心中所認為的完美工作,到現在也只不過是我們萬千選擇中的一個。
我覺得在“挑選工作”、“職業規劃”這一塊,旁人的意見聽聽就好,年輕人還是要更多的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因為只有你,才最瞭解你自己。
也只有你,才能承擔選擇一份工作之後帶來的任何結果。
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你肯定不會聽一位做蛋糕的師傅,教你如何修空調,對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