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小米 編輯|欣欣
01
最近,我去上了一個心理學的課程,這個老師,我從2017年就跟著學習,找他做過身心個案,解決了自己很多問題。
這次上海有工作坊,我報名參加了。不過,其他人的個案,就不分享了,簽了承諾書,對於別人的案例要保密。
說說課上發生的一件讓我很不爽的事。
這次上課,同事瑤瑤也跟我一起,她又對瑤瑤說:“我感受到,你前面一片黑,你是不是很迷茫,沒有目標?”
我就說,“我也感受一下。”反正大家彼此練習。
結果這個姐姐說:“我都第五次來工作坊了,你想要有我這樣的感覺,你做夢。”
客觀講,她並不是故意要挑釁,就是自以為是,很傲慢,沒有尊重在裡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和瑤瑤離她的位置很近,老師做每一個個案,我們都在認真傾聽、感受,這個場是有動力的,本身就是團體療愈。
結果,這個姐姐就一直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承認她的專業學習還不錯,但她真的不懂得尊重別人。
你自己不聽課,怎麼覺得別人也不聽呢?
那個當下,我第一反應,肯定要回擊,最起碼要battle一下,但我轉念一想,我要是這樣做,不是砸老師場子?有了衝突,還要影響其他人的學習。
我又想,我都看到她的問題了,幹嘛和她一般見識,我做了一下心理建設,就算了,看著她表演還挺好,比如她家小孩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特別好……
當天課程結束後,我寫覆盤總結,我思考為什麼我會介意,我會生氣?我感受到了被冒犯,沒有被尊重。
他人是鏡子,這也提醒我,不能小瞧任何人,你怎麼知道別人什麼水平?
她以為我第一次來課堂,什麼也不懂,事實上,不是她不瞭解我們,而是她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水平很高,一個人一旦傲慢,就很難進步了。
02
我經常去參加活動,也會去學習,見過各種各樣的人。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保持空杯心態,這樣收穫反而更大。
一旦覺得自己了不起,就停止了進步。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8月中旬,我去參加2020年上海書展,我有不少朋友,都來書展宣傳自己的新書,恰好那幾天白天,我上劉潤老師的課,就晚上去參加了朋友A的新書分享。
但提問環節,一個女孩的發言,讓我有一點震驚,她說這次來書展,是為了XXX(朋友B,也是我們共同的朋友,分享在下午),並且她知道這個朋友,還是透過朋友A知道的。
這次看到朋友A有分享,特意留下來,她來是告別的,因為她長大了,朋友A變成了舊愛,她有了新歡了。
我們很詫異,你說這些幹嘛?還好,出版社的工作人員情商很高,笑著說:“希望以後,久別重逢。”
我不認為這個女孩有什麼惡意,我理解下來,她就是太想表達自己此刻心情,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有一些話,有一些事,不為你加分就不要做了。
我認為我們做一些事,還是要對別人尊重。這是朋友A的籤售會,我也是一個作者,明白這樣的活動,有多麼希望圓滿結束。
我認為不合時宜之處,有兩點,第一點,是你哪怕告別,就告別吧,沒必要抬高另一個人,貶低當事人,這不是挑撥離間嗎?
她下午也去了我們另一個朋友的分享會,不知道會不會說,我從XXX那裡知道你的,現在不喜歡他了,喜歡你,這讓當事人怎麼回答呢?
我們既然曾經相愛,沒必要“反目成仇”,留一些美好回憶給彼此。
朋友A肯定覺得沒關係,他活動結束後,就聚餐了,他記住了滿滿的感動。加上多年,各種言論都聽過了,也不會太介意。
03
有時候,我看知乎,一些粉絲多的朋友,他很多以前的粉絲,不再喜歡他,就開始各種寫攻擊的話。畢竟你曾經有一個階段,喜歡人家,現在有了新歡,那麼尊重你的青春唄。
我不知道這個女孩回憶起自己做的這件事,會不會後悔。
媛媛是這麼迴應這事的:
“你說你曾經喜歡我,也沒有告訴過我,我給你帶來的安慰和快樂,你也從未感謝過我,現在你不喜歡我了,反而來通知我一聲,沒有商量,沒有建議,直接就扎我一刀,你說這是什麼道理。 你不喜歡我,和我也沒有關係呀。難道你希望我痛哭流涕,為你改變嗎?最大的體面,是喜歡的時候,心懷感恩,不喜歡的時候,默默走開,不打擾,不妨礙。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是相互祝福,相忘江湖。”
2020年,她在抖音直播賣書,做得特別好,強度很大,也很辛苦。
她比我紅很多倍,遭受更多質疑,但每次深夜聊天,她都精神滿滿,告訴我明年要達到什麼目標,我都被激勵了。
我們總是會這樣打氣,人都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帶跑偏,所以我們一直提醒自己目標明確堅定,記得要到達哪裡,也就不在乎那一點不友好了。
04
如果你在某度上搜索關鍵詞“溝通”,有100萬條相關詞條,市面上講溝通話術、溝通套路的更是不勝列舉。
有時候,這些方法會給我們一種錯覺,好像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就能操控人心,所向披靡。其實不是的。
套路是什麼?是應對一個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集合。而套路有效的前提是,真誠,空杯,善意。
所謂套路,是用真誠的底色,空杯的心態,和心中對人的一份善意的基礎上,更高效溝通的方法。而不是我拿出這招來,就能操控人心。
人與人交往,不見得是你多麼會講話,而是要學會傾聽,對人表達善意與尊重。
我的一些經驗,有一些話,有一些事,不為你加分就不要做了,少做少錯。
你的一些行為,也可以反映出你日常的一些處事方式,這樣會沒朋友的,路會很難走。
我們每個人都有侷限性,你只是在你的領域裡有一定的經驗,你從來不知道耐心聽別人講完,會有什麼機會。
我一直堅信,我見過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學習的物件,哪怕一些領域不是我要做的,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面。
就像劉慈欣在《三體》中所講:“弱小與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願我們保持謙遜的心態,一直在進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