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前幾天網上衝浪,看到一個關於“最讓職場人尷尬的場景”的投票排名,第三位便是“被老闆/同事在工作群@”。公開@對於內向寡言、習慣低調的朋友們來講,無異於“社會性死亡現場”;老闆、領導下發任務@我非常正常,無可厚非;可作為同事,你就坐在我對桌,張嘴就能說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

“為什麼他們一定要公開@我?”

1.”花式拍馬“:群內每個人的工作表現盡收眼底,有的領導喜歡把這種群裡的反饋看成是一種工作態度的體現。

發現沒有,同事的大部分@,要麼事關工作程序,要麼涉及疑難問題,而其他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他好像也不會特地圈我一下——為什麼一涉及程序和問題就要單獨@呢?因為他需要表現工作成效呀!

工作群內一般都會有領導駐紮,跨部門的協作更是會有多個上級窺屏;悶頭幹活領導必然不會知道我,多在群裡出現一下,時不時講講自己的工作進展和階段性成果,不僅能增加領導的好感度,更方便今後的工作開展。

2.“勤奮綁架”:這種勤奮的標準就是要時刻盯著工作群,隨時附和領導,立刻回覆上級指示。別人@來了,還要有針對性地把任務完成再@回去。

3.工作透明化,防止日後出現紕漏大家推卸責任。要知道,私下裡的工作溝通必然帶有主觀感情成分,而清清楚楚白屏黑字發出去,這就是證據;它能夠幫你杜絕未來的不必要麻煩和扯皮。

4.提高溝通協作的效率,尤其是多人協同負責一個專案,或者跨部門的聯合辦公,群裡經常通訊是一種保持資訊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就像三四月份,大家居家辦公,每個人獲取訊息時都會有時間差,而@你一下,可以最大限度的讓大家在同一時間get資訊,這就提高了工作的便捷程度。

善用認知協調才是更高階的處事方法

你覺得同事@又煩又尷尬,但其實它是一種非常有效且目的性明確的工作方式而已。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費斯廷格於1957年提出的一種社會認知論——每個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無法使自己達到無矛盾狀態——這就是“認知不協調理論”。

你覺得同事老是@你是他心存惡意,於是便對他態度不好,對方感知到你的態度,便真的會在工作上給你下絆子;但如果你感覺同事的@是一種善意的提醒,你就會感謝他的告知,並主動增強聯絡,久而久之你們便會養成一種良好的工作迴圈。

兩種不同的關係歸屬,都源自你們的認知不協調。聽上去很神奇,但這就是“認知不協調”的作用;所以優秀的職場人,會在底線之上,儘可能態度平和的去看待一切問題,而不會把他人的小作為,當成攻擊的預兆。

2.為了工作方便和準確無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要使用語音,儘量打字。

3.儘可能用簡短直白的文字反映你的主題,減少資訊往來次數。

4.如果內容非常多,應分成多條傳送,最好分點闡述。

5.善用微信“提醒”、“引用”功能,聯絡更直接,重要事情也不會忘記。6.領導在群裡佈置工作,員工應該及時回覆“收到”、“好的” ,隨後應該主動回覆完成該項工作的時間節點和方案等。7.提高資訊傳送的效率和質量,要確保資訊傳送完整,儘量控制在140字以內,傳送之前打草稿,檢查傳送物件和文字內容後再發送。8.減少沒有必要的作秀和爭寵,別讓“工作群”變成了“邀功榜”,工作需要硬碰硬地去幹,需要殫精竭慮的去抓,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2.不要在群裡不停@某個人,責備對方為什麼不及時回覆。

3.對於一些涉及工作秘密的內容,不要截圖傳送給他人。

4.表情包雖好,但也要看場合,不要在群裡發一些奇怪、不雅的表情。

5.儘量減少在非工作時間內群內講話。

快樂的工作環境需要個人的努力,而健康的同事關係則是雙方的共同締造。如果真的對於被@感到不適,可以直接和同事溝通一下;人在職場飄,應當要記得莫爭閒氣,這樣對己對人,才是最省心最高效的方式。

1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越窮的人越有這種心態,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