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如果有人問你孩子是誰的,你就會說,當然是我的咯,我們第一反應這麼想是很正常,孩子是自己的。如果我們的想法僅僅集中在孩子是自己的這麼一個念頭上,而沒有想更多的想孩子是夫妻雙方,那麼一旦有一天夫妻兩人感情破裂,要分手要離婚,那更多的呢?不是想的是如何為孩子好,而想的是孩子歸我,以後別受你影響,甚至撫養孩子一方禁止另一方去探視孩子。其實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夫妻雙方的,也是整個家族的,因為孩子要繼承的是整個家族的家風文化價值觀,還有整個家族的親情和愛,我們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孩子還是國家的,是國家的未來,甚至可以說孩子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將來一個孩子可以起的作用,他可能超出一個國家的範圍,你的孩子有機會有可能為整個人類社會都做出貢獻,如果我們帶著這麼一個觀念去教育培養孩子,我們就會脫離孩子,僅僅是自己的這麼一種狹隘的想法。
作為我們做父母的人,要了解人生的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什麼樣的特點?如果我們把人生每七年發生一個階段的話,零歲到7歲這個時期,你可以把它叫做幻想期,在這麼大的孩子,他敢想敢說,但說的話呢?常常與事實不符。請大家注意,這個與事實不符,並不是孩子故意說瞎話,而是在7歲以前的孩子,他思維的主要的方式是用畫面式的跳躍思維,並不是用邏輯關係的推理滋味,比如說我的侄女在六歲多的時候,在爺爺那裡頭跳舞,扭胳膊扭腿扭腿跳的非常的好。後來我看到了,我就問他,我說苗苗,你怎麼跳的這麼好看呀?她聽到有大人誇獎,她更加跳的很帶勁,很用力氣,還越跳越興奮。她很高興,一邊笑一邊回答說,那當然了,我都練了20多年了。然後大人說,還說瞎話哎,你才六歲多,你練了20多年了?這不睜眼說瞎話嗎?其實呢,他沒有說瞎話,因為對於這個六歲多的孩子來說,他說的我練了20多年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練了很長時間。這個20多年對他來說是代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跟他出生了六年,這件事沒有什麼邏輯關係,所以我們要了解也這麼大的孩子的思維方式。那你應該怎麼說呢?你說哦,你練了這麼長時間了?看來你真下功夫了,只要你下功夫做事一定能做成,以後學什麼東西都好好練啊!是你順著她的話引導她,這樣就可以了。如果你說她睜著眼能說瞎話,這麼點小孩不誠實,不老實,她就很茫然,因為對她來說還搞不清楚這麼多的邏輯關係。所以這麼大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要注意,不要用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跟這個孩子無所謂的去講講道理。其實有太多的時候,我們成年人的思維呢,還不如這麼大的孩子。
我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問她四歲的兒子啊,她從幼兒園開車接兒子回來啊,媽媽一邊開車一邊就問這個孩子,故意問他說,你覺得你和爸爸媽媽最愛誰呀?那個四歲的兒子說,媽媽,最愛我媽媽。說為什麼呢?那你們覺得孩子會怎麼說?孩子說最喜歡最愛的是媽媽。你們會怎麼想?孩子為什麼說媽媽最喜歡最愛的是他,而不是爸爸?你們覺得孩子會說什麼理由呢?你想象一個答案,然後我把這孩子說的答案說出來看看,因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爸爸不在家啊,這也是你們一個想法,對嗎?因為什麼?你看我們成年人的想法都是好像這孩子要把爸爸比下去是吧?其實孩子怎麼說?媽媽又問:媽媽為什麼愛的是你,而不是爸爸呢?兒子說因為爸爸也有媽媽呀,你們覺得這個孩子回答的智慧嗎?太智慧了。是不是因為爸爸也有媽媽呀?他的媽媽最愛的是他的兒子,我的媽媽最愛的是我,你看,其實我們跟孩子這種對話的過程當中,真的是能感受到這份這種真情,這種天真天真中的智慧是不是有的時候孩子的說法真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嗯,在我兒子六歲的時候,我曾經有機會帶他到法國去玩,在那個迪斯尼樂園的門口啊,他特別高興,看到那些雕塑,看著那些照片看著出出進進的人,他跟我說爸爸我太高興了,高興得都蹦不起來了。哎,我覺得這種表達方式挺特殊的啊,玩了那一天,哎呦,我就被他的那種開朗的笑聲感染著。晚上睡覺時候我跟兒子說,我說你看你長到六歲了,爸爸才真正開始覺得這麼喜歡你。兒子跟我說,爸爸其實我從一出生就開始喜歡你了,我說你一出生就喜歡我了,這怎麼可能?他說真的,只不過那個時候我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所以我們跟這些還沒上過學的孩子溝通的時候真的是帶著一種去欣賞、去享受的心情,不要去帶著一些分析呀批判啊,更不要去指責。
嗯,我不知道,7歲到14歲的時候,一說叫想象力這麼大的孩子,他說的話往往跟事實啊,會沾些邊,但是說出來的內容仍然有很多情況下會讓我們成年人覺得還是可笑。我兒子在八歲的時候我問他,我說你長大了,以後從事什麼職業,他說什麼是職業呢?我說簡單的說就是你打算幹什麼工作?他認真想想跟我說,爸爸我想好了,像什麼國家主席呀,國務院總理的工作我都不打算幹。我就特別好奇是那你打算幹什麼呢?他很認真的跟我說,我打算教
他們應該怎麼幹。哎呦,我這一聽,我心裡想好大的口氣喲,其實我忍不住就要說,你也不想想你,你是誰呀?你要教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後來想想我忍住了,別這麼批評他,不要貶低他。這國家領導人也需要顧問吶。能不能把他的這種說法引導一下?變成對他有利的一種動力?我說噢,你要做這件事,那你可得好好學習,讀很多書長很多本事,你才能做這件事呢。行不行?學習別耽誤時間,一天也別浪費好不好?兒子很認真點頭:嗯嗯。非常認真,以後他學習確實比較認真,一天都不耽誤,一點時間都不捨得浪費。小學跳了一年,初中跳了一年,16歲就去考大學,19歲上大三,是不是他在抓緊時間?有些領導人還等著呢是吧?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說了一些所謂的被成年人認為是大話的話,不要打擊他,要引導他,把他這種似乎是話的表達變成他努力學習、好好生活的動力,這是我們家長要做的事情。
14歲到21歲,青春期美好的初戀會出現。現有的家長說我那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她就喜歡異性,上幼兒園的時候回家就跟我說。我那閨女從院回來說,媽媽我特別喜歡我們班小剛,我長大了跟他結婚,這個不屬於初戀,不屬於早戀,這個屬於同學,就是一個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如果就對異性產生非常美好的情感,這會連早戀都不能算,其實早戀這個詞是我們成年人給孩子加上的一個標籤,應該說對一生的這種純真的美好情感什麼時候發生都是有可能的,什麼時候出現都是正常的。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前,孩子產生的對一生的那種情感特別的純潔,特別的美好,那怎麼對待?會影響她真的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對異性產興趣產生興趣時,會不會主動地和父母溝通?會不會徵求你的意見?曾經有一個母親跟我說,我這個閨女啊,實在是不像話,搞物件也不告訴我一聲。我說她一定跟你說過沒有交男朋友。從來不跟我說,簡直是太讓我傷心了。我說你想想以前說過嗎?沒有。再往前想想,什麼時候說過?小學說過嗎?沒有?幼兒園說過嗎?哎呀,幼兒園說的那算嗎?她就從幼兒園回來,她說她喜歡班裡那個男孩,長大跟他結婚。我說那你怎麼反應的呢?我說她你這個小妖精現在就知道勾搭男人,這是要大了還得了?哎呀,我說其實孩子的那個想法非常的純潔,是我們成年人把這事想的複雜,她喜歡哪個小男孩,你就跟她說,你們好好相處,互相幫助啊,互相學習,不用說那麼多的貶損的話,如果你那會兒不順她這種想法,她就認為這些事是不對的,不應該的,至少是父母不接受的,以後到了她正常的要到了去談戀愛的年齡,她也不敢跟你說。所以在這段時時間產生美好初戀,父母不是禁止,而是引導,讓她去珍惜這份純潔的情感。
21歲到28歲,社會人成長期。這麼大的孩子開始走向社會參加工作,才能慢慢的積累社會知識,人與人交往的能力要積累他的生活經驗。
28歲到35歲,這是他職場核心能力的形成期,要形成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他爭取能做到在一個企業或者在一個部門,或者是在一個專案上,做到他成為一個不是可以被別人輕易替代的人。我們發現,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跟他的溝通模式對他言行的反饋的方法,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會影響到孩子將來在職場上,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35歲到42歲,是職業生涯的第二青春期,人到了這個年齡階段,往往會按照內心的召喚重新調整人生方向,到那個時候他才真正想明白我到底要做什麼?我到底能做什麼?我到底為什麼做沒有啊?
為人父母,無論您是望子成龍,還是盼女成鳳,還是期待兒女快樂幸福,支撐起這些願望的關鍵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基石,那就是讓孩子樹立起良好的人生價值觀,而這離不開父母的培養。人在一生當中其實都有一個追求,就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活著要有價值,人都會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思考一件事情,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人,是活在自己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