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朋友阿樓有點“一根筋”。
有一次,領導給他安排了一項工作,他認為當時的條件不夠成熟,還不適合開展這項工作,就跟領導據理力爭,說現在條件不允許、人員有缺位,要做也得等一個月再說。
剛安排的工作被人急赤白臉的一頓說,領導當然不幹,結果誰也沒讓步。末了,領導生氣地丟下一句話:“既然安排了工作給你,你找時間做就行了,又沒讓你明天就做完,上來就反對我,咱倆誰是領導?”
縱然阿樓的判斷是出於公心,也是正確的,但如果“爭個對錯”的物件是直屬領導,那場景多少也會有點尷尬。
他的領導安排這項工作是會有自己考慮的,下屬直接不管不顧地挑戰自己的權威,不發火才怪。
所以很多時候,爭個對錯的結果不是兩敗俱傷,就是自己完敗,非常不值得。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裡曾說:
“小孩子才有對錯,成年人只有愛和恨。”
這句話也可以放在職場中,只不過需要稍稍改一下: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權衡利弊。
1 是非對錯觀盛行的原因1)十幾年教育的浸潤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那就是對與錯。
比如,一道單選題,A就是對的,其餘的都是錯的。
書本上反覆告訴我們,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這樣做好,那樣做不好。
彷彿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事物,都可以用對與錯、是與非來判斷。
但走出象牙塔,這個社會呈現給我們的卻比這些複雜的多。
你會發現,書本上的東西跟現實是錯位的。
現實中有黑也有白,但更大片的區域是灰。
這極大衝擊了接受了十幾年教育的我們,讓我們迷茫、困惑,不適應。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凡事要講對錯,要論是非。
2)社會效率的需求
要對一件事在短時間內做出精準的判斷,對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十分耗神耗時的事情。
專業上的認知、經驗的積累都會限制人的思考。
每天發生那麼多事,如果每個都要精確判斷,那什麼事也不需要做了。
為了給大腦減負,提高判斷效率,加快做事速度,是非觀佔據了上風。
用簡單的對錯來判定事物,標準簡單,上手容易,何樂而不為。
比如:
內向的人不適合幹銷售;
只要勤奮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知識應該共享,不應該收費;
我是個好人,與職場“小人”老死不相往來。
以上的學生思維和簡單的是非觀,並不能精準的認識事物的本質,更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於是乎,很多人感嘆:知道的很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2 二律背反問題二律背反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概念,指對同一個物件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是卻相互矛盾的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回答。
比如,小時候有人問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長大後媳婦問你,落水了是救她還是救你媽。
不管你選擇哪一個,你都會得罪另外一個,這就是二律背反問題。
關於這個定律,歷史上還有一個軼聞:
三國的孫權有一天問諸葛恪,你父親諸葛瑾和你叔諸葛亮,誰更厲害。
你可以先想一下如果是你,如何回答?一般人可能會發揚風格,謙虛低調,說諸葛亮厲害。
如果這樣,你不僅把諸葛瑾得罪了,也順帶把孫權得罪了。
為什麼?諸葛亮厲害,但孫權用的是諸葛瑾,你這麼回答暗指孫權不會用人,有眼無珠嗎。更要命但是,隔壁劉備正跟孫權死磕呢,你難不成有貳心了?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隱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物關係。
孫權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在乎答案本身,而是在看諸葛恪的政治立場。
諸葛恪是這樣回答的:
“我的父親比較厲害,因為他跟隨了一位明主。我的叔叔在這一點上差我父親很遠。”
巧不巧,秒不秒。諸葛恪表面上在夸父親,實際上拍了孫權的彩虹屁,特別是在夷陵之戰的節骨眼上,也表明了東吳諸葛家的立場。
職場上的事莫不如此,很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很難把握。
3 如何跳出是非黑白的窠巢1)由學生思維轉換為成人思維
學生思維般的看對錯已經深深刻在了骨子裡,彷彿成為了我們的本能。
遇見問題,本能第一反應是“誰對誰錯”。
一旦做出“對錯判斷”,會導致我們在考慮問題時有失偏頗,無法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無法做出正確決定。
因此,要及時轉換為“成人思維”:忽視對錯,只看利弊。
這樣,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就能夠保持理智,保持冷靜,不至於情緒化,衝動的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有一部非常出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男主角安迪在遭遇不公時,充分發揮了這種“成人思維”,最終實現了雨夜的吶喊。
這正是“成人看利弊”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真正擔負責任的表現:
客觀因素我們無法作用,但主觀上,我們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盡力了,無怨無悔。
2)提升認知
所謂的認知其實就是認識這個世界,對外界刺激做出反饋的過程。
這個世界紛繁複雜,資訊雜亂無章,我們需要篩選過濾接收到的各類資訊,這樣才能看清本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出發點,甚至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採取不同的標準。
多元世界,判斷標準不再唯一,需要分析,思考和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才能得出符合某種情境下正確合適的判斷,找到那個客觀事實。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跟上時代環境變化的腳步,才能更加全面的認識這個社會。
4 寫在最後比爾蓋茨曾說:
“在你做出成績之前,這個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個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績,再去強調自己的感受。”
請記住,步入社會,進入職場,很多事情不能講是非對錯。
如果要講,那也是強者的是非對錯,那也是遵循叢林法則的是非對錯。
他地位高、他級別高,他是老闆,他說的就是對的。
你地位低,你級別低,你認為的是非對錯是沒有意義的,是一文不值的,你得接受強者的觀點。
別妄想把對錯分的一清二楚,一個人對抗一個社會現象,無異於以卵擊石,受傷的只會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