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導言:

現在的社會,基本上都是聰明人滿員的世界。

一個比一個精明。

一個比一個靈活。

也因此,人際也越發難為;事情也越發難做。

最終,人們發現太聰明瞭也不好。

人們更難得信任聰明;人們更喜歡跟真誠、質樸的人交流。

甚至於,在整個社會生活裡,我們如果能夠更慫一點,會更好。

【1】

慫,不是傻。

慫,也不是笨。

慫,是真正成熟之後的一個慎重選擇。

慫,是指在這個速效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動作不要太快。

慫,也是指在複雜的變化與突發事件面前,我們的反應不要太強烈。

給自己留出時間、空間,想好了【前因後果】【cause and effect】,我們在做出合理的判斷與選擇。

慫,是一種高階進步。

慫,是自己拿捏了合適而沒有後遺症的節奏。

總結來看。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為:

有足夠的時間和準備來應對一件事情;哪怕沒有方案,“放一放也很好”的淡定!

有很多調研和資料依據,做事情有目標、標準和章法。

有時間管控概念,知道循序漸進,不會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冒險。

有自我約束意識,看透了人性的弱點,不給妒忌自己的人一絲不爽的機會。

有預案和第二選擇,不會讓自己陷入毫無餘地的悔恨情緒之中。

【2】

其實,做不到慫,才是不成熟。

不成熟的狀態,才無法理解“慫”的意向與內涵。

職場上的很多人,還停留在“自我表現”的簡單思維裡。

工作過程裡也看不到職場的規矩、潛規則和【通行的模式】【general mode】,於是才有很多出格的行為、或者自己不願意承認的不足!

職場出狀況的人,一般都脫離不了以下幾種:

其一:歷事少。

生活太順利,沒有遭遇到苦難與挫折!

其二:社交封閉。

只在自己感興趣的圈子裡交往;對於知識上心、對於智慧不懂!

其三:長輩疏於指點。

成長過程裡,完全依靠自己的體驗和直接經驗,沒有高於經驗的點撥與提前培養模式。

其四:作為父母,本身就是【後知後覺】【belated】少智慧的,子女往往也後知後覺。

其五:還有一部分人,則是讀書讀呆了。

理工科、或者純情類,對於世界真相的體歷,還沒有多元化認知意識。

最後的一類是:書沒怎麼讀,人情世故也沒花精力,結果自然要在社會上【補課】【make up missed lessons】受教育。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到底又是哪一類呢?

對號入座,才有進步。

【3】

認慫,是一種境界。

認慫,是自我確認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

以上這兩句話,何解呢?

認慫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也看到了世界的博大。

認慫的人,知道很多事情還有更多的【通透解】【better solution】。

這些【通透解】,很可能就在其他人的經驗和智慧裡;因此,認慫的人更容易有導師、更容易【兼聽則明】【hearing both sides】。

而且,一個基本規律是:

只有你【付出了成本】【pay the cost】的經驗,才會深刻記住並在你即將【重蹈覆轍】【repeat the mistake】時想起。

而免費的、他人主動提醒的,你也許從來都不會真正在意,也因此付出慘重代價。

其原因大致如此,以下是認慫價值的【解法】【solution】:

其一:多讀些書,範圍還是要廣。

這是知道其他社會現象和行業發展的最直接接觸方式。

其二:系統化地學一些《哲學》、《社會科學》。

社會上的事,通通都依靠一個人看到了現象背後的本質與道理。

包括小學開始寫作文,那哪是完全靠語句通順就可以得高分的呢?

你必須講出道理和感受,思想越深刻、哲理越系統,才有得高分的可能呢!

小結:

大部分中年人,都知道需要先認慫。

在組織裡要認慫歸位。

對待年輕的上級都懂得要尊重;話不亂說,怕有可能衝撞了其他人。

在生活裡,知道年紀來了,不如從前。

基本上,不用你媽提醒,你穿上了秋褲。

冬天你開始喝熱水,不再狂乾冰鎮飲料。

無論發生什麼事兒,你都不會再折磨自己的身體。

成熟的人,開始懂得認慫的人,不會再逞一時英雄。

其一:不會跟別人置氣鬥勇,做事情不再那麼莽撞。

其二:對健康越來越珍惜,學會了判斷和權衡。

這一權衡,這一猶豫,其實就是慫了。

醫院去多了,自然也就怕了!怕死!怕連累家人、怕因身體問題丟了工作。

其三:每當自己血氣上頭,準備做什麼出格的事兒,都會掂量一下了!

真慫了,才對。

想想,自己老婆、孩子不能餓著!

自己的家庭不能過毀於一旦!

自己的身體不能就這樣垮了!

自己不能就這麼走了。

其四:對於那些【負擔不起後果】【can't afford the consequences】的事兒,不敢再幹了。

連借錢,都開始猶豫了!

特麼怎麼就慫了?

怕借錢的人根本就還不起。

是的,你我都開始【怕這怕那】【revere】了,這就對了。這個怕這怕那的人成熟了。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想要與領導、同事相處的好,這3大偏門,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