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下有兩難,登天難,求人更難。由於我們都是社會人,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事情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一想到求人辦事,就是一人高高在上而另一人低三下四,那麼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如人意。
其實,求人辦事並不是像傳聞那樣艱難,大多數人是因為不知如何把握好求人辦事時的技巧,實際上只要做到以下這幾點,求人辦事再也不用低三下四。
一、從客觀形勢出發,挖掘對方核心需求求人辦事的大忌就是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完全不顧所求之人的處境和現狀,這樣帶來的只會是他人的厭惡和反感。
所以真正有益於辦成事的辦法就是從共同的角度出發,分析共同面臨的客觀形勢,你所需要辦的事情就能更加順理成章。
說到對形勢的分析就不得不提著名的“合縱連橫家”蘇秦了,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極盛一時,眾諸侯國沒有一國能夠獨自抗衡秦國的百萬大軍,七國局勢異常複雜。
蘇秦在秦國碰壁之後,在燕國得到了重用,燕王派他出使趙國,他就跟趙王闡述了他的“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的合縱思想。
他深刻地表達了聯合抗秦的戰略,並闡釋趙燕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結盟以共同抵禦秦國的討伐。
趙王聽完覺得非常有道理,雖然趙國是強國,可在秦國面前依舊顯得弱小,於是答應了蘇秦的提議,後來蘇秦用相同的方法遊說六國,最後形成了合縱的局面,一度將秦兼併六國的計劃延遲了很多年
蘇秦求人辦事的本質就是分析大家所處的共同的形勢,使提供幫助的人因為共同的局勢心甘情願地給予幫助,如果我們可以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做到這種程度,那麼何必需要低三下四的求人,又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呢?
二、從利益角度出發,使對方願意助你一臂之力別人願意幫助你是好事,但是並不是誰都是有義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所以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如果不想低三下四,就要給足對方的利益,這樣才會讓別人不會覺得這件事情是白乾的。
古有一句話說道“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如果別人幫助你,你一毛不拔,那麼你無論如何卑微的求別人,別人都不會認真的幫你辦好事,或者根本就不願意幫忙。
明代著名心學家王守仁講過一個故事:當地有一個和尚,擅長做法事,幫助當地去世的人超度,超度當夜就會託夢給死者的親屬,說閻王因為和尚的唸經而免除了死者在陰間的很多義務。
而有一個財主,為人非常摳門,在他父親去世的那天,他也過去請和尚幫忙超度,以往別人請和尚超度都會給十兩銀子作為報酬。
可是這個財主為了省錢,給和尚三叩九跪,以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不應該收別人的銀子為由,硬是想和尚免費幫他父親超度。
最後和尚被迫無奈也為財主的父親超度,可就在當晚,財主就夢到他父親被閻王爺打得遍體鱗傷,財主很生氣,說這樣求和尚,他也要偷工減料。
可是他的父親照著他的臉就打下來,說你這個不孝子,如果不是和尚,他會被打得更慘,為什麼連十兩銀子都不肯花?
雖然這個故事是陽明隨口編造,但是卻也透露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報酬給夠了,何必要低三下四的求人呢?即使是出家人也是人,誰會平白無故地幫人辦事呢?
因此,給夠利益報酬是求人辦事不用再低三下四的關鍵之處。
三、從人脈網路上構建,使人心甘情願為之而忙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生意不成仁義仍在,即使事情辦得並不是很順利,但是隻要人脈網路形成了,以後辦事就會變得越來越方便。
在這個人情社會里,找人辦事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跟人的關係夠不夠親密,如果夠親密,根本用不上任何的低三下四,如果不夠親密,即使再怎麼低三下四,別人都不一定會搭理。
就如《水滸傳》的惡人高俅,從前只是一個混跡於江湖的小混混,就只是跟未登基的王爺趙佶建立了緊密關係,日後在趙佶身邊隨便幾句話,就成為了北宋的太尉。殊不知多少讀書人讀一輩子的書都做不了多大的官
人脈具有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沒有人脈,再怎麼低三下四的求別人也是無濟於事的,曾經孟浩然的一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道盡了太多沒有人幫忙而難以施展才華的人心中的苦楚;
柳永一闕“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是用來掩蓋無人援助的事實罷了。
殊不知,如果一個人有人脈,求人辦事情就只是一句話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眼神。
正如《紅樓夢》裡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果求人幫忙的時候有穩定的人脈,許多問題不用低三下四的哀求,別人因為人情相關自然會幫忙。
曾經聽過一位古時的謀略家鬼谷子所說:凡有求於人,縱論形勢,飛而箝之;見隙而抵,利害轉嫁;深究其辭,敲定方略。
意思就是認真探索形勢,深挖他人的抗拒點,利害關係要做到契合,求人辦事說起來簡單,但深究下來也是一門大學問,要仔細地推敲,反覆打磨。
同時,求人幫忙也不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關鍵是求人的過程是否得當。
如果得當,沒有必要低三下四的請求別人,也不會因為礙於面子而害怕求於人,雙方甚至可以互利互贏,凡掌握了上述三點的,求人辦事就不必再低三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