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腦中有貨,出口無章,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其實本質原因就是沒有訓練過你的邏輯,以及沒有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加以輔助。

以下內容呢,我會結合我的職場經驗和對目前的職場現狀,總結出以下的乾貨。相信你看完就會明白要怎麼做去解決自己思維混亂,講話沒有條理這一個問題了!

在我步入職場這麼多年來,因為職業原因,見到過不計其數的發言者,其中不乏有比較糟糕的型別。

他們習慣於擔心聽眾們沒有聽明白他所講的內容,於是著急著換一種方式再去解釋同樣的觀點,這樣就會導致他越解釋聽眾就越不知所云,越來越亂套,因為聽眾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講的核心的思想是什麼。

我歸結了一下原因,其實就是講話缺少邏輯結構,而這個能力,是需要鍛鍊的,只要你肯用心,肯去練,你也可以成為談吐有物,出口成章的人物!

就我的研究可以這樣說,“茶壺裡煮餃子”這種情況呢,說明你還沒有養成屬於自己的一個講話的表達結構。

最常用的一個結構:

首先,要明確你這次講話的目的是什麼,以這個最終目的作為開頭,應該以受眾為中心,緊緊圍繞目標,細化你所說的步驟和順序:

先說你的觀點,結論是什麼,要明確;然後說原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條列點,不重複;想到幾個說幾個;要簡潔有力,不要翻來覆去的說,這樣的溝通效率很低,會讓大家失去耐心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把你講話的內容串聯起來的主線。

我來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比如,我們需要讓老闆批三筆費用。第一種說法,老闆,你看我們今年在組織專案經理的培訓已經組織到第5期了,然後現在第5期我們 準備是給某某事業部做準備,在哪個地方做預算,我們已經做完了……當我講到這的時候,老闆估計已經不想聽了,你到底要說什麼?第二種說法,老闆,我這有三筆費用需要你批一下, 分別是誰提交什麼費用。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他想了解細節的話,我會繼續跟他解釋,如果他不想聽後邊的細節,我就可以不說了。一句話解決問題,所以在跟對方溝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全域性論點且結論結果是優先的, 所以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迎合對方,打動對方,不是窮盡自己想說的,而是窮盡聽眾想聽的。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結構也是非常常用的思考和交流工具:

在我的實踐中,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結構可以運用到80%的情境中,讓你的溝通顯得非常的有條理。

具體來說: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就是一個認識問題逐步深入的思維過程。“是什麼”是你給一個問題下定義,讓它形成概念,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為什麼"是探索因果聯絡,揭示事物的地位, 形成的原因、作用、產生的結果的過程;“怎麼做”是你分析問題之後,啟示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正確方法、思路。

當你用這個方式去思考問題,溝通交流問題的時候,就會非常流暢,至少不會不知所云。

具體的建議:

1、多寫

我建議你可以在每次要發言的場合之前多寫,養成勤寫勤練習的好習慣,在大場合發言前多寫一點就可以很好地輔助你正式場合的“說”,就不會那麼狼狽了,畢竟“熟能生巧”嘛!

2、多輸入

想要說話更加有條理,思維更有邏輯,就必須要擺脫懶性,因為自己與人的交流減少,很容易就會導致自己的中樞神經變懶,不知道如何去反應。

如果不主動輸入有價值的內容,那麼自己的獨立思考以及表達的能力就會直線的下降。

所以在平時,多多看一些相關書籍,或者真人秀等節目進行輸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3、訓練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透過一種特定結構,把它拆解成一個個能解決的部分。

我來舉個栗子:如何能將200毫升的水裝進100毫升的杯子?

然後針對ABC三種情況,逐個分析得出結論,比如:

從杯子方面分析,可以用兩個100毫升的杯子……

從水會流動這方面分析,可以把水凍成冰柱……

從外部環境來分析,地球有中立,可以把水喝杯子拿到太空中……

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一個先總後分的立體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夠解決問題的關鍵方面,然後再往下分析,從而實現俯視整個問題,而不再拘泥於細節。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用結構化思維來分析問題的過程。把問題拆解成三個方面,然後逐個分析得出結論,不僅是能把事情想全,而且還分析得很清楚。

另外,我覺得你有必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內在原因,包括性格分析,這樣有利於對症下藥:

1、看自己的性格是否急躁

急躁的性格會讓自己在做事的時候比較有衝勁,相比性格溫和的人更加能夠把握事情的主動權。

但是平時說話,如果用力過猛,很有可能弄巧成拙,偷雞不成蝕把米。

我見過很多急性子的小夥伴,他們總是不顧及其他人講話,思維極其跳脫,這樣的講話效果真的不會很好。

所以如果你是性格偏急躁的型別,就要慢下來,學會傾聽,對自己不清楚的觀點不要隨便發表意見,先聽聽對方的想法。順便在你聽的時候去建構整合一下自己的觀點,然後儘可能放慢速度去說,說的慢才有力量。

2.探析自己的內心狀態

在成長環境中,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過度誇讚,就會覺得自己說什麼都是對的,應該被所有人認可自己說的話;

相反,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內心較為自卑的人就會更加渴望表達,渴望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這兩種極端都會在語言表達中想要迅速的,一股腦的把所有自己心中的內容都吐出來,完全沒有在大腦中初次加工,邏輯破碎,詞不達意,就會使得講話的效果欠佳。

如果你中槍了這一點,希望可以多加控制,告訴自己的內心,我需要放慢速度,好好思考,然後再說話。

除了上面的兩個方面,還要更加成熟,多多去磨礪自己的談吐。

上圖就是著名的SQCA模型

SCQA模型是一個“結構化表達”工具,是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S(Situation)情景——情景即背景,用於事實的引入,可以認為是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C(Complication)衝突——通常指某種不利的變化或顛覆目前狀態的事件,總的來說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因素;Q(Question)疑問——具體的課題,比如該怎麼辦,怎樣做?A(Answer)回答——解決方案是……

S:情景陳述的通常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普遍認同的事,事情發生的背景。

由此切入既不突兀又容易讓大家產生共鳴,產生代入感,然後引出衝突C。

Q是疑問,是根據前面的衝突從對方的角度提出他所關心的問題,最後A解答,是對Q的回答也是接下來我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整個結構其實是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然後帶出衝突和疑問,最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表達方面,SCQA架構的應用隨處可見,包括彙報、演講、廣告文案、文章、商業報告等等。

比如下面是一個招聘文案:應屆大學生急需就業崗位,是陳述事實背景S。而“大企業進不去,小公司看不上”,是衝突C,也是在背景S下很多人的矛盾點。“去哪好?”說出大家心中的疑問Q。最後給出回答A,同樣A才是文案想要表達的關鍵。

②決策樹思維模型

每個決策都可能引出兩個或三個不同的事件,導致不同的結果,把這種決策分支畫成圖形很像一顆樹的樹幹,所以稱為決策樹。

決策樹思維主要有三個步驟:

1、畫決策樹,樹枝分叉就是決策可能導致的不同結果。2、分析各個分支的機率,就是運用機率事先演化事物發展的可能路徑。3、明確期望值,比較每個分支的價值,剪枝做決策,所剩最後方案即為最佳方案。

決策樹條理清晰,方法簡單,易於掌握,應用性強,易於理解和實現。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需要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識,也不需要具備太多資料,只要能理解決策樹所表達的意義,就很容易推出相應的邏輯。

魚骨分析法,又名因果分析法,它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方法。

問題的特性總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們透過頭腦分析找出這些因素,並將它們與特性值一起,按相互關聯性整理而成的層次分明、條理清楚,並標出重要因素的圖形就叫特性要因圖。

魚骨圖的三種類型

1.整理問題型魚骨圖(各要素與特性值間不存在原因關係,而是結構構成關係)2.原因型魚骨圖(魚頭在右,特性值通常以“為什麼……”來寫)3.對策型魚骨圖(魚頭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來寫)

魚骨圖製作要點

製作魚骨圖分兩個步驟:分析問題原因/結構、繪製魚骨圖

1.分析問題原因/結構

A.針對問題點,選擇層別方法(如人機料法環測等);

B.按腦力激盪分別對各層別類別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

C.將找出的各要素進行歸類、整理,明確其從屬關係。

D.分析選取重要因素。

E.檢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確保語法簡明、意思明確。

2.分析要點

A.確定大小要因,應視具體情況決定;

B.大要因必須用中性詞描述(不說明好壞),中、小要因必須使用價值判斷(如…不良);

C.腦力激盪時,應儘可能多而全地找出所有可能原因,而不僅限於自己能完全掌控或正在執行的內容。對人的原因,宜從行動而非思想態度面著手分析;

D.中要因跟特性值、小要因跟中要因間有直接的原因-問題關係,小要因應分析至可以直接下對策;

E.如果某種原因可同時歸屬於兩種或兩種以上因素,請以關聯性最強者為準(必要時考慮三現主義:即現時到現場看現物,透過相對條件的比較,找出相關性最強的要因歸類。

F.選取重要原因時,不要超過7項,且應標識在最末端原因;

3.繪圖過程

A.填寫魚頭(按為什麼不好的方式描述),畫出主骨

B.畫出大骨,填寫大要因

C.畫出中骨、小骨,填寫中小要因

D.用特殊符號標識重要因素要點:繪圖時,應保證大骨與主骨成60度夾角,中骨與主骨平行。

比如下圖,是一個分析工廠某產品尺寸超差的魚骨原因分析圖。

④PREP即興表達模型

P代表point觀點看法;R代表reason原因理由;E代表example案例;P代表觀點看法重複一遍

這個模式是非常經典的,百試不厭!

開始講述你的觀點,要非常清晰不拖沓,然後舉出你的理由來論證觀點,第三部分就是案例,這裡最好使用你親身經歷過得事情或者其他的真人真事,易於別人去理解,然後最後一步就是重複和強調你的觀點。

⑤PRES原則

P:Point(主張):“我的觀點……”R:Reason(理由):“我的理由是……”E:Evidence(事例):“舉例來說……”S:Summary(總結):“總之,我想說的是……”

簡單來說,就是總—分—總的結構。

參 考 案 例1 : Q: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這件事,你會怎麼做?

A:我想我會從XX/XX兩個方面進行改進(P), 一方面⋯⋯,另一方面⋯⋯(E)。這麼做的原因 是⋯⋯(R),採用了這樣的改進方法可以實現⋯⋯,所以我會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做(S)。

參 考 案 例2 : Q:你為什麼覺得你能勝任這份工作?

A:我覺得我有幾項核心勝任力跟這個職位是比 較匹配的(P)。一個是我⋯⋯(R) [可以補充舉例 (E)],其次,我⋯⋯(R) [可以補充舉例(E)]。這 幾個要素也是這個崗位的必要條件,所以覺得我 可以勝任這份工作(S)。

下次在你闡述觀點時就嘗試著用這種PRES結構來說,多次練習後就形成習慣了,也許邏輯性不是你的天賦,但你可以透過訓練,掌握一些邏輯思考和表達的技巧。

⑥WHAT+STAR原則

參考案例:

Q:舉例說明你帶領團隊完成重要的任務,並達到期望的結果。

A:那我跟您分享一個我帶領團隊完成XXX的例子吧(W)。

這個任務當時的要求是……(S),我作為隊長,主要負責的是……(T)。所以我首先……,然後……(A)。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就是……(S),所以我……(A),最終我們實現了……(R)。

題主有聽說過金字塔原理嗎?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一書能全方位地幫助到我們提升講話的邏輯養成:

思考方式決定人的行動方向。利用金字塔原理思考,會讓思考又快又準又全面。圍繞一箇中心論點層層展開分析,全面展示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快速把握重難點,簡單明瞭、清晰易懂,以達到及時準確解決問題的目的。

口才好的人一般在說話、演講、授課時,能夠利用金字塔原理,在頭腦當中形成所講內容的“思路標記”: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做?好不好?先說什麼,後說什麼等等。

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口頭表達就會重點突出、條分縷析,讓人願意聽、聽得懂、記得住。

13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領導喜歡的員工,一般來說,有這3個特徵,早知早得領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