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職場社會·人際】

說起最困擾人的事情,人際關係一定能排到前三位。因為人一定生活在關係中。脫離關係既不現實,又會使人陷入形單影隻的孤獨。而任何一段關係一定都有讓人不舒服的地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相同的感受,關係中很多不舒服的問題,都是由要求帶來的:別人對你期待高了你不舒服,你在別人身上沒有得到滿足你依然會不舒服。

而要求取決於個體對別人身份角色的認知:他是我的孩子,就應該聽我的話;你是我男朋友,就應該為我著想;這個人是老師,就應該為學生全身心地付出……當“應該”的事情沒有做到,矛盾就開始出現。

1 過度角色化要求如何破壞了關係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角色:在校園你是學生;在辦公室他是職員;在餐館這個人是服務員;在公司那個人是老闆……

角色是一種正常且必要的存在。沒有角色你就找不到自己在關係裡的定位,而有了角色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責任和權利。一個人要想忠實待人、認真生活,離不開對個人角色的認知。

可為什麼過分地按角色要求別人,就會讓一段關係不舒適呢?

因為這種要求會讓人感到不平等、壓抑、累。

比如你是名服務員,本職工作要求你為顧客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可如果一個人仗著自己是顧客就對你頤指氣使,拿足了“顧客就是上帝”的派頭,你一定會覺得他看不起你的職業,是在欺負你。

再比如你的愛人總是對你說:“你不是愛我嗎?為什麼不多承擔一些家務呢?為什麼總是不聽我的讓我生氣呢?”雖然愛的確意味著付出,但當對方以這種關係來對你進行要求時,你會感覺自己像被監視著,監工稍有不滿意你就會被數落,這時候你不會享受這段關係,反而會覺得很累。

過分的角色化要求把人放在一個嚴格的評價體系裡,在此體系下的人感受不到溫暖和責任,只能感受到監督帶來的壓力。

2 為什麼會有過分的角色化要求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理解我們怎樣看待他人的角色。

你對另一個人角色的定位取決於你對這個人的認知對你們之間關係的理解

先來看看我們對他人的認知。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會對各類角色有不同的要求:你覺得“好孩子”的首要標準是聽父母的話,他覺得分數高、才藝多的孩子才算是“好”。一個老闆覺得優秀員工首先應該具備極高的執行力,把上級分配的任務一絲不差的做好;換個領導可能會更看重員工的忠誠度和創新能力。

當我們帶著自己的評價體系去與人接觸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去要求和評價別人。如果對方和我們的關係很近,我們就想改造他們,讓他們達到我們認為的“好”:像是讓孩子什麼事都要聽自己的話,或者總想讓愛人都按自己說的去做。如果對方和我們的關係比較遠,我們就會透過評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滿意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影響。比如給讓自己不滿意的客服打差評,和營業員稍有衝突就想去投訴。

可是,我們認為的好就是絕對的好嗎?仔細想想不難發現,我們認為的“好”很多時候都是以自己的喜好和經驗出發的,我們越多帶著個人色彩去審視、要求別人,就越看不到別人的好,越會讓別人感到壓抑、難受。

再來說說我們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理解。

其實,我們對其有要求的人,往往與我們存在著某種關係——因為你不可能去要求一個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而我們對關係的理解,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舉個例子:在醫院裡,我們會看到一些病人會對著護士呼來喝去:“你是個護士,病人有需要你就應該隨叫隨到!”“換個藥這麼慢,我說你兩句怎麼了?”其實,患者和護士本來是平等的關係,但在平等關係裡,一旦加上一個“我”字,天平立馬就有了傾斜:你是給“我”輸液的護士,就不應該讓“我”等那麼久;你是給“我”記錄病情的護士,就應該讓“我”滿意。

從自己出發就意味著在一段關係裡把自己放到了對方的上面。我們察覺不到這種不平等,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本就是一個正常的秩序。因此,當對方令我們不滿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有理由去要求和指責他們。

3 看到更多的角色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樣打破這種過分的角色化要求。

其實,所謂的“過分”,就是太過強調某一個角色,而忽略了一個人的其他面。

首先被忽略的,是每個人最本質的角色——人。

服務員是“服務的人員”,而不是“服務的機器”,是人就需要得到尊重,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撒氣桶;職工是“做工作的人”,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既定程式”,是人就需要休息,不能因為老闆突然有了個想法就馬上加班加點;

角色不同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分工不同,但是從最本質的“人”的角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理解了這種生命的平等,就知道分工不同並沒有給一個人壓制、控制另一個人的權力。

另一個被忽略的,是一個人的其他角色。

這個接電話的客服,的確是在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可人家也是另外兩個人的孩子,在家裡也被當成寶。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外面被人罵被人吼,我們一定會心疼。同樣的,如果我們很粗暴無禮地對待這個人,人家的父母也會難過。剛上崗的這個保潔阿姨不小心弄了你一身水,你很不高興。可當你的父母為了養家餬口而去做一項新工作的時候,你一定希望他們得到理解。所以如果你氣勢洶洶地開罵,人家的孩子也會心疼。

什麼是理解?很多時候,理解不需要感同身受,只需要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想想自己希望得到什麼;只需要明白,這個人不只是和你有關係,人家也有家、有夢、有快樂、有難處。

你面對的每一個人,首先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且人家也有個人需求和其他的關係。如果你珍惜你們的關係,就要學著理解、傾聽、支援、欣賞。任何好關係都是用心栽培出來的,只強調自己,再好的關係都會不歡而散。

理解永遠比要求更能令人快樂。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我其實不傻,但不能對不起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