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傢俬營企業老闆,一直以為自己很不了起,並且還認為是他給了一些人的飯碗。他對員工非常兇,經常破口大罵。他疑心病重,總覺得別人在暗中損害公司的利益。
一天,在公司某部任經理的小周,突然接到解除他勞動合同的通知,而小周卻認為自己兢兢業業,公司沒有理由這樣對他,於是拒絕接受公司的解約要求,雙方由此陷入僵局。
老闆對小周的工作和人品提出了羞辱性的看法,本來就覺得委屈的小周此時更難接受人身攻擊,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突然,老闆一拳擊中小周的鼻樑,沒有任何防備的小周頓時血流不止。經醫療機構鑑定,屬於輕傷,但他的精神受到了嚴重傷害,以故意傷害罪將老闆起訴到法院,要求對方賠償5萬元精神撫慰金。接到傳票,老闆才後悔打人。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不可隨意去傷害別人,現實往往是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有人喜歡挑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他自己未必十全十美,卻要求別人十全十美。他似乎有一種用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來證明自己的眼光的心理習慣,或者在挑剔別人的錯誤中得到權力的滿足,他們全部樂趣似乎就在不斷地找到別人缺點的過程中。
有的人手上有權,就把它變成傷害別人的工具。有的老闆動輒對員工呵斥、謾罵,完全不顧對方的尊嚴。說實話,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不會有一個人能容忍上司的那種近乎變態的行為,其結果要麼是走人,要麼是明哲保身,總而言之對企業不利!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缺點,即使不挑它也還是存在,但是,除了缺點之外,每個人也還有長處,還有優點。領導正確的做法應是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而不要反過來,以挑下屬的缺點為樂!
十全十美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的,一般說來,識人之短容易,識人之長、能說人好話並非易事。作為領導者,就是要以求賢若渴的態度,對人才從大處著眼,從長處著眼,看人的本質、主流。幫助對方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十全十美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
松下幸之助說:“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勇敢,必須儘量發掘部屬的優點。當然,發現了缺點之後,也應該馬上糾正。以七分心血去發掘優點,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點,就可以達到善用人才的目的。”
歷史上那些明君賢臣和具有卓識遠見之士,用人時都非常強調看主流、觀本質,而不計較某方面的“過失”,這樣就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長的人在他們的身邊,為他們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心理學家指出,沒有人想成為無名之輩,幾乎人人都希望被看成一個重要的人。有些人傷害對方是由猜疑心理造成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到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對自己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
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只有不傷害他人,自己才不受傷害。把它作為心理平衡點,能促使自己擁有博大的胸懷,從而大大增加生活、學習、工作的能力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這也是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不信任他人、喜歡傷害他人的人,是不可能心理健康的。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這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是不會去愛別人的,因為愛需要付出,需要包容,在受到誤解的時候一笑而過,在誤解了別人的時候敢於批評自己。
陳嘉庚先生說過:“你得不到你容不下的東西。如果你的房子太小,不得不將財寶堆在外面,那樣遲早會失去。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這就是說,你的心胸有多寬廣,才有可能做成多大的事業。”
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最佳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只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衚衕,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只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瞭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
第五,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