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她猝死在加班後,其實你的努力可以量力而為
拼多多一位23歲的員工倒在了凌晨一點半的下班路上,據網上訊息,這個姑娘最長工作時間持續了30多個小時。
最初這個訊息是辦公室一位同事大聲“官宣”的,聽得我後脊背一陣發涼。
但隨之而來的辦公室裡另一個聲音 :“現在的年輕人也太脆弱了,想當年我們年輕時哪個不是沒日沒夜的加班,經常一個大會搞通宵……”
我揉揉因前一晚加班而疼痛的太陽穴,悠悠的吐出一口氣:“別以為我們加班逃過了猝死的劫數,就自以為熬過來了!”
以上對話,彷彿是一版“悲慘世界”的對白。
加班是社畜的標配,但生命卻是限量版。如果有人知道加班是通向死亡的通道,不會有人坦然向前,每一個拼力向前的人,誰不是奔著美好生活去的,只是跑著跑著,一片燦爛就倏地一片黑暗。
我們不是網際網路公司,談不上996的規格,但我們加過的班,一樣有著磬竹難書的恢宏。
最近有一次加班,我和同事連續做影片到凌晨三點,同事揉揉胸口問我:再做下去,我們會不會死。
我點點頭說“會”。
然後我們果斷關掉了電腦。
那部正在做的影片是第二天一早要放到經銷商大會上播放的,時間很緊質量要高,但和我們難以再承受勞累的心臟相比,它即使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水準,我們決定“就那樣了”。
第二天,那個影片在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播放了,但是我們倆誰都沒有“負罪感”,我們盡力了,拼命不值得。
努力是我們的價值觀,也是我們讚賞的行動力,但努力要有邊界,這是打拼半生後,命運送給我的教訓。
幾個月前,我躺在手術檯上,咬著牙忍受著麻藥失效後的疼痛,那個時候我發現,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
而我卻對這個唯一擁有的自己做了那麼多“痛下殺手”的事情,加班熬夜是其中最大的敗筆,沒有之一。
工作壓力大,是每一個努力工作人的共同感受。
有一段時間,我參與全國專案組的一個專案,工作電話會通常會在晚上21:00左右召集,開完會,再完成待辦工作,經常就到半夜。
一次出差,會議酒店的住房數量不夠,同事建議我和負責人住一個房間,我開玩笑的說:我有預感,我本來可以凌晨一點睡,如果住在一個房間,那就只能凌晨兩三點睡了。大家聽後習以為常的哈哈大笑。
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是多麼麻木而無奈。而和我一起加班加成日常的同事們,又是多麼的麻木而無奈。
我們都會對彼此說,注意身體,別太累了。但是,怎麼注意,怎麼就能別太累了。沒有人仔細思考,我們只能被裝在公司這臺滾筒洗衣機裡,隨著機器的節奏被不停的旋轉,你想以一己之力撐住桶壁,想稍微慢下來喘口氣,隨時有被斷臂的風險。
難道即使在一家高速動轉的公司上班,就只能隨著這條履帶飛速運轉嗎?
我試圖尋找另一種生存的方式。
所以,在一個新的機會面前,我做出了一個在常人看來“不靠譜”的決定。
指導我做出這個決定的準心是:我的努力需要量力而行。
就像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個心理底線一樣,我們同樣需要給努力劃一條底線,這條底線就是“不拼命”。
不拼命並不代表不努力,也不代表消極對抗。
不拼命是對價值觀的重新排序,是明確自己人生的期待,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必要的後果也享受決定帶來的變化。
不拼命是愛惜自己,對自己負責,依然追求卻有的放矢。
不拼命是釐清人生階段,放眼更長久的未來,依然努力卻懂得放下。
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賽道,總要活得夠長,才能走得更遠啊。
努力是人生常態,但你的努力真的可以量力而為。
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