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職場人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就,與本身的格局有很大的關係。格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範圍,形成對事情的判斷,從而形象自身的行為。格局大的人,眼光往往更長遠,目標更加清晰,若是一個人格局小,往往就在細枝末節上計較,影響自己前行的腳步。

記得曾經兩個同事,同時拿到公司offer,學歷相同,能力相近,兩個人是朋友,也是曾經競爭對手。A同事只管做事,不被瑣事影響;B同事總覺得自己聰明,被瑣事纏繞。結果A同事,幾年後順利升職加薪,B同事直到現在還原地踏步。

他們兩個人身上看到了,總在三件事上計較,是影響前行的關鍵性因素。

計較別人對自己看法

人具有社會性,如果說完全不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如果太計較別人對自己評價時,就可能陷入被動,完全失去自我。

最瞭解自己的人,還是自己,對別人的評價,應該有選擇性地聽,有些人是為了你好,有些人則是故意影響你的心情,甚至有些人只是片面的對進行評價,而這時被別人錯誤的評價,就要調整自己的方向,或者把過多的精力用來解釋,或者反駁,甚至懷疑自己選擇,完全是本末倒置。

每個人的認知架構不同,處境有差異,自然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喜歡活潑可愛的,有些人喜歡沉穩內斂的,但不能因為別人的評價就是失去了自我。

太計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最終做到只是別人喜歡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更何況,眾口難調,要認識到,自己不是鈔票不能讓任何人都喜歡自己擁有的樣子。太過計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讓自己失去清晰的方向和目標。

要知道“放長線才能釣大魚”,把眼前的利益都拿到了手裡,等大魚來了的時候,手中已沒有了魚餌,從來不知道佈局,把眼光放長遠。這樣的人雖然有進步,但會很快就容易達到上限。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的,觸類旁通,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春種、夏長,秋天才有收穫,而不是播種之後馬上就要收穫。

職場人做事的原動力就是利益,做事就要有收穫,做一點事,就要有一點的收穫,似乎沒錯,但是計較眼前的利益,只能短暫地獲得,而把眼光放長遠,不是眼前那點利益,而是在提高自己上下功夫,幾年後收穫將會更多。

試想一下,做一點事就要一點的回報,更像是小時工,而股東都是年底分紅,哪個更高階?不言而喻,眼前能抓住的利益,也許不是真正的利益。

計較所謂的得失

有些職場人缺乏自信,格局小,每天都因為自己所失去而彷徨不安,計較自己是否獲得與失去,想得到又怕失去,總是在矛盾中徘徊。

這裡要說的是:人只會獲得而不會失去。失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獲得,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這時可能有人會說,你這是玄學,失去就是失去,怎麼能是獲得呢?

失去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就是獲得。這不是在安慰自己家,而是把眼光放長遠。就像小時候走路會摔跤,知道了疼,才會越走越穩,把時間軸拉長,曾經的失去是否都內化成了自己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是成長地獲得。

人生沒有真正的失去,只有在不停地獲得,就像剛剛改革開放,那些因為思維靈活,失去工作的人,下海經商,若干年後那些老實工作的還是工人,那些下海經商的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獲得無需高興,失去也並不可怕,最怕的是獲得與失去之後,不知道總結,使自己成長,而是興奮與沮喪之間徘徊。人生沒有失去,只有獲得,計較得失其實就是把自己限制在思維小圈子中,所以格局也就自然被限制了,成就也會很快達到上限。

寫在最後

所謂的格局,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範圍。過多的計較,不是在與別人計較,而是在與自己較勁。可能有些獲得是隻是慘痛的教訓,可能有些失去則是獲得更多的基礎。無論是別人的看法,還是眼前的利益,都無需太過在意,在自己前行的路上那些都是插曲。眼光放得長遠些,計較也就少些,獲得就更多些,關鍵在於不斷反思,經常覆盤,人生就獲得就會更多。

10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生而為人,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