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一戳右上角,點點關注交個朋友吧。
今天,我終於發工資了。
每個月最開心的日子,就是發工資的這一天。
我也不怕大家笑話,工資加補貼,區區四千塊錢,真的太少了。
工資到手以後,除去房貸、生活費、電話費等各項開支,半點都剩不下。
只能用老婆的工資應付家庭的日常開銷和養娃的費用。
所以,我們兩口子每個月是一分錢都剩不下,碰到人情往來較多的月份,還需要靠借錢過日子,實在過不去,就只能靠父母幫忙了。
但是,當我在朋友或者同事面前說我要靠“啃老”才能維持生活的時候,沒一個人相信。
“別開玩笑了,你大房子住著,小車子開著,別哭窮。”
“你的工作誰不羨慕啊,工資準時,還有五險一金。”
……
的確,我有房有車,工作穩定,有五險一金。可是,這改變不了我一個月就三四千塊錢工資的事實啊。
我有房,買房子的首付已經掏空了家底,每個月要還房貸,而且必須準時支付。
我有車,可是身邊的朋友似乎沒有注意一件事,我開車次數極少,每個月開不了兩三次,一直是在公司、家兩點一線,除非家中有特殊情況才動車。
我那份有五險一金的工作,也不過是別人一頓飯的花銷。
我不是要抱怨任何事情,我對生活非常感恩,會有焦慮,但不會失去希望。
我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無奈,不論在小縣城,或者大城市,年輕人都無法言說的無奈。
在小縣城,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足以令人羨慕,然而擁有這份工作的人,卻有苦難言。
稍微表達一點壓力,就會被人說教“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人還不如你呢”等等類似的話語。
大家總是喜歡看到別人優勢的一面,選擇性地忽略實際情況。
在小縣城,房價七八千元,核心地段甚至一萬元,然而縣城的工資也就三四千塊錢。
一份五險一金的工作護不住三代人的錢袋子,卻帶來額外的社會壓力,或者說是體面的攀比。
身邊人,同事、朋友,階層或叫圈子,差不多的人都買房、買車,“你有一份五險一金的穩定工作,還買不起房?”
所以,五險一金的工作竟然成為需要維護的體面。
小縣城這般,大城市更是如此。
“長安居,大不易”自古繁華都市就是消費極高,安居不易的地方。
在大城市的年輕人,領著一兩萬的工資,聽著家鄉人羨慕的話語,卻也是有苦說不出。
“一年賺幾十萬,你會沒錢?”
“人家老王家的孩子在省會買了房子,一個月掙兩三萬”
……
當身在大城市的年輕人聽到這種“陳詞濫調”,估計都懶得理會了。
難不成還要告訴七大姑八大姨和左鄰右舍,一個月兩三萬的月薪,除去開銷,一年攢下的錢還沒有老家月賺五千的人多?
或者提醒他們,想在大城市安家,一個月兩三萬的工資,也要一輩子當房奴。
這些話說了也白說,他們只會盯著你一個月能賺五位數。
當我們因為種種壓力,不得不逃離大城市,回到老家的時候,迎接我們的是質疑。
“他那麼能賺錢,怎麼回來了,是不是都是吹出來的。”
“多好的工作,一個月好幾萬,說不幹就不幹了,是不是出意外了。”
……
這些無形或者被顧忌的壓力,讓我們努力在大城市紮根,終於走到了“啃老”的路上。
幹著別人羨慕的高收入工作,領著老父老母的救濟金,稍微一訴苦就是不知足。
唉,當代的年輕人怎麼就這麼難!
一位河南鄭州的小兄弟,在麥當勞上班,五險一金,一個月三千多塊錢,勉強維持生活。
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小房子,本以為自己能負擔房貸,卻沒想到每個月的房貸仍舊要靠父母幫助。
可是,他有錯嗎?當然沒有。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工作,也都有自身侷限,不可能指望人人都去月入十萬,年入百萬、千萬。
那是為了收割韭菜,需要交智商稅的毒雞湯,一堆偽成功學。
我們普通人就是每個月領著普通的工資,過著普通的日子。
這樣的“啃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吸血蟲。
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
一位女性朋友曾經給我說過一句話:“我真擔心我的孩子長大了以後怎麼辦?我現在靠父母的幫助,過得還好。等孩子大了,不如父母的我,怎麼幫助孩子。”
這就是中式“啃老”,一方願給,一方“啃”的無奈。
年輕人,可以無奈,但不要放棄努力,可以“啃老”,但不要吸血。
在我們人生某個階段,比如求學、買房、結婚等,需要父母的幫助,不得不“啃老”,是我們的無奈,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我們要從父輩身上看到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和對老人的義務。
為了這份責任和義務,我們要不斷積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尋找自我突破的方向,讓自己早日擺脫“啃老”。
就像那位河南的小兄弟,他必然會從五險一金的麥當勞工作中跳出來,去追求更好的未來。
但是,我們在跳出舒適圈之前,是不是做好了足夠的積累,有了足夠明確的方向,具備了變得更好的能力。
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把“啃老”的無奈化作前進的動力吧,心無旁騖地去學習、充電。
說實話,能“啃老”是幸運的,至少能得到幫助,還有很多人只能依靠自己。
不要有人幫襯,卻不思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