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哪裡呢?今天我讀到了《道德經》第二章的一段原文有所感觸就分享給大家。“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去查這一段的解釋,在陳鼓應教授的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解釋我特別喜歡摘抄下來“人間世上,一切概念與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期間充滿了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因此引起無休止的言辯紛爭,有道的人卻不肆意行事,不撥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此處多次提到“無為”,這裡的“無為”指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按照道來辦事。讀到這段解釋,我真想點個大大的贊,因為這段解釋既讓我讀懂了《道德經》的這段原文,又解除了我對複雜人際關係處理的困惑。“無為”就是道,當我們按照道也就是自然規律來做事,自然就脫離了主觀的臆斷,沒有了主觀的臆斷自然也就免去了彼此間不必要的紛爭。沒有了這種紛爭也就不存在種種複雜的關係。所以解決複雜人際關係的辦法不是針對每個關係問題找到對應答案而是要脫離這種層次,自然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那問題又產生了,我們要“無為”,如何“無為”呢?如何才能符合道呢?老子的答案在這裡“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行而不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這一段的內容都在表達一點:凡事做就好,不去爭論,自己也不要講,用我們的行動去展現,當有成績的時候,我們也不把它當成我們自己的功勞。比如我們是一位老師,我們認認真真的教好學生,真心實意的付出,不要求得到什麼,比如我們是一位公務人員,認認真真做好為人民服務以群眾利益為上,比如我們是一名生意人,認認真真做好產品為顧客服務好,比如我們是一名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等等。有的朋友可能會想,這是大道理我們都懂,但問題是,我付出了,得不到回報怎麼辦。當我們再次以回報為結果時就又陷入了紛爭當中,這就是一種居功的表現。按照《道德經》的理論,只管用心做,不必計較回報,反而會得到更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