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2021年,我篤定將會是個重生的年份,因為我從各種焦慮中爬出來了。而這一切,都源於蝸牛讀書。

2018年算是我人生中比較昏暗的一年:

莫名其妙被分手讓我遭遇到了“情感焦慮”:我還能嫁出去嗎?誰還會愛我嗎?

職場上也很魔幻,本來考上了更好的單位,卻被領導百般阻撓,走是沒走成,同時還被領導當做“叛徒”,於是我的事業焦慮也如期而至:惡劣的環境下,我還能有奔頭嗎?

身體就更不要提了,剛入職一腔熱情,常常忘記照顧自己,沒日沒夜的加班讓我早早擠入了“中年危機”的行列:每次誘發性神經疼折磨得我痛不欲生,我還拿什麼拼事業、拼生活?

那一年,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起電話,和我所有的朋友迴圈抱怨我這些遭遇,雖然我知道抱怨沒用,但是在那一刻,至少我暫時沖刷掉了我的各種焦慮。直到某一天,朋友們說,小卓子,要不你看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我明白了,我已經成為了別人難以承擔的負荷了!

也就是在這個我說累了、別人也聽累了的時候,我和蝸牛相遇了!

01.告別身體焦慮:從微習慣開始

在所有的焦慮中,身體焦慮大概是最容易緩解的(當然,這得益於我現在所處的年齡段)。

誰都知道,改變狀態就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如會不會堅持不下去、沒達到預期效果怎麼辦等等,但是好在你對身體稍微做一點點改變,收效就會很明顯,這樣的正反饋會讓焦慮感迅速下降。

因此我需要做的不是訂立一個多大的目標,然後因為目標無法實現而否定自己。對於一個陷入全方位焦慮的我而言,我那時候再也無法承受一點點失敗所引發的自我吞噬了。

怎麼辦呢?有沒有一種方法讓我絕對不可能失敗而減少身體焦慮呢?

有!我在斯蒂芬.蓋斯的《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中找到了辦法:每天就做一個俯臥撐。

雖然加班的生活依舊,但是再怎麼疲憊,一個俯臥撐的時間還是擠得出來的。我就是這樣安慰自己,開始了做俯臥撐的鍛鍊歷程。

截止到現在,我依然很清晰地記得當初開始第一個俯臥撐的感覺:肩膀好像被撕開,但是沉重的手臂卻好像加入了潤滑油一樣,溫熱的感覺從手臂延伸到手掌。顫抖的腹部抗拒著身體繼續向下,緊繃的腳後跟卻因為身體的下壓而舒展開來。

我整個身體猶如一部經常開40邁的跑車第一次衝上了高速路。

大腦裡釋放的訊號基本有兩種:久違的新鮮感和回到沙發上繼續葛優躺的舒適感彼此交融,而我在這兩個訊號還沒爭論出輸贏的時候,慣性使然又多做了5、6個。

微習慣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魔力,在於它打破了以往我們堅持一件事情的行為邏輯:意志力法則,也就是要靠不斷地自我鞭策才能繼續做下去。

可是大腦往往是抗拒改變的,要想改變已經形成的葛優躺舒適區就需要更多的意志力,而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想想看,對於白天996、晚上被催婚的我們來說,哪還有精力去服務意志力呢?

微習慣堅持的邏輯是“啟動法則”,也就是一點一點在葛優躺舒適區的邊緣試探,讓大腦以低成本啟動,在它還沒來得及反對的時候,這個行為就發生了,比如一個俯臥撐。

同樣的方法我隨後複製黏貼到其他領域,比如睡前冥想5分鐘、早餐多吃一個雞蛋、上班多爬一次樓梯、多吃一口蔬菜、嘗試一個新品水果等等,這些微習慣猶如連線在一起的微光,讓我在消除身體焦慮這件事情上看到了希望。

直到100天之後,我再也沒有忍受過“誘發性神經痛”的折磨了,那種疼起來只數秒熬過去、渾身被汗沁溼的經歷,拜拜了!

tips:擺脫焦慮並不總是痛苦的,比如一個微習慣就能讓你告別身體焦慮!

02.告別情感焦慮:任何與他人的關係都是一場有限遊戲

情感的焦慮往往有兩部分構成:一是如何好好地告別過去;二是如何好好地迎接未來。

被通知分手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誠如《愛情筆記》這本書的結尾,兩個人分手的方式看起來十分不體面,女方劈腿了,和男方的好朋友滾了床單,幾乎是無縫對接。

一段關係結束地如此戛然,為什麼我就活該被拋棄?為什麼對方可以如此自私?

可是作者(也就是《愛情故事》中的男方)卻沒有像我一樣一味地焦慮煩躁,相反,他提出了一個客觀的問題:

愛情先離開的一方並不是不道德。道德是什麼?道德是不帶有利己主義的行為。那麼對於先離開的一個人而言,他不愛你了,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可是作為還愛著他的我們,希望繼續下去,難道不是懷揣著利己心理嗎?

原來,所謂“擇一人白頭”的美好心願在兩個人的時候是愛情,在對方離開之後其實就是一種利己的心理:因為任何與他人的關係都是一場有限遊戲,誰都有權利終止的。

想到這,在情感焦慮中的第一重焦慮算是緩解了。

既然知道與他人的關係都將是有限遊戲,怎麼儘量延長這個限期就變成了解決第二重焦慮的目標。

那麼如何解決第二個問題:未來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合適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是我三刷了《浮生六記》之後才獲得了答案。

書中的陳芸是沈復的老婆,被林語堂先生稱為世間最可愛的女子,全書無論是閨房記樂還是流離失所,都體現出陳芸善於解決問題的一面。

比如,南園對花小飲那回:

芸,到底是聰慧之人,僱了街頭餛飩商人擔著爐火、食餚先行備妥、到達南園之後,尋一鍋子,茶酒皆可。......大家都覺得,非夫人之力不至此。

當時,沈、陳二人已經被婆家趕出來了,日子十分拮据,可是沈復過慣了會友交際的生活,陳芸便想出辦法,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效果。

可是反觀沈復呢,從頭到尾都是“怎麼辦才好”的基調。單單是在《坎坷記愁》中,沈復幾次三番都要靠外人的星點資助才能度過窘境。

想去外地,沒錢,怎麼辦才好?陳芸說當初孃舅還欠我們的錢,要不然討回來?

討錢的路上盤纏沒了,怎麼辦才好?靠著曾經贈與過恩情的曹姓老人,又墊房錢又墊飯錢,一路相送才能到達孃舅處;

討來的錢很快花完了,沒有工作也不是個長久之計啊,怎麼辦才好?在老朋友的幫助下,謀得一個抄抄寫寫的工作,度日勉強;

沒幾天,碰到裁員,工作又沒了,怎麼辦才好?問親戚借錢去!

這就是生活樂淘淘時候,能夠吃在一起、玩在一起、聊在一起的陳芸和沈復,可是一旦在遇到問題、苦難的時候,他們兩個人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一個是永遠在問“怎麼辦才好?”,一個是永遠在想“怎麼解決才好”。

沈復代表著僵化思維,而陳芸代表著成長思維。而這鑄就了陳芸的悲劇:當無法再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只能飢寒交迫中病死了。

想到此,未來的那個人輪廓也就清晰多了:並非是前任的缺點都沒有就是好的,而是我和他都是成長性思維!

至此,是遇到蝸牛之後的425天,我在被分手之後終於扶著自己站了起來。

tips:愛情不是因為有愛就能經營下去,而是因為你我底色相同才能大機率經營下去。

03.告別事業焦慮:是時候找到自己的第二成長曲線了

研究生畢業後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我目前從事的工作,正因為如此,我十分珍愛它,因為它見證了我從一個只能花爹媽錢的人變成了經濟獨立的人。

意義如此非凡,導致我一門心思認為:工作即事業。

可是鐵打的我流水的領導,當我迎來了一個新領導之後,我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期,我被雪藏了。無論我怎麼努力付出,單位都不會再給我提供上升的通道;無論我說什麼或者不說什麼,領導永遠都在全盤否定。

我明白:這份工作的發展命運差不多到頭了。

尤其是當我看到更加年輕的大學生進入單位,重複著當初我的高光時刻,我對事業第一次焦慮了:怎麼辦,年紀慢慢變大,事業卻在倒退,難道我就這樣了嗎?

直到我看到李善友《第二成長曲線》,才開始感恩領導的打壓莫非不是一件好事:他提前讓我知道了真實世界的發展是怎麼回事。

以往的我之所以焦慮,是覺得領導斷了我的路,但是實際上,真實世界中的絕大部分的發展模型都是一條S曲線,分為嬰兒期、擴張期和成熟期:

在嬰兒時期,事業剛起步,很有可能要承受入不敷出的負反饋;

擴張期呢,是一旦度過低俗起步階段,將進入指數增長模式,曝光度很高,成果十分顯著;

最後一個成熟期,是進入穩定模式之後,發展速度會慢下來,一方面有新人進來與你競爭,另一方面你習慣了這種方式,進入舒適區之後就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勁頭。

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重複我曾經的高光時刻,為什麼比我年紀稍長的人無論在哪個級別,都開始變得明哲保身、安於平穩。

因為,所有的人都在用一條發展曲線去抗衡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一旦進入成熟期,不是被替代就是溫水煮青蛙。

而唯一可以破局的方式就是在這一條發展曲線上生出第二隻曲線,這就是李善友說的第二成長曲線。

那麼什麼是我的第二成長曲線呢?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特點、性格特點、自身優勢,我選擇的是寫作。

寫作的出現一方面延長了我事業成長期,另一方面,它讓我脫離了這個“工作即事業”的桎梏——當第一發展曲線進入成熟期後,那就只是工作;生出的第二曲線,是事業。

找到寫作並讓它度過起步的負反饋階段,是我遇到蝸牛的第730天。

tips:找一份工作經濟獨立,發展一份事業實現理想,不矛盾!

04.告別認知焦慮:與其抱怨,不如和世界和平相處

其實無論是身體焦慮、情感焦慮還是事業焦慮,我們之所以焦慮都是因為我們在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中事與願違而又覺得無能為力導致的慢性情緒。

而我們之所以抱怨,背後的邏輯是:如果條件都具備,那麼就不會事與願違,自然也就不會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場了。

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世界都對不起我。這句話就是我在最低谷的時候和朋友們說得最頻繁的一句話。

我就像是一個魯莽的人闖進了外界,看哪裡都不順眼,但凡讓我覺得失敗或者無措我就焦慮萬分。

我已經忘記了一件事:我對外界來說,原本是來做客的。

該怎麼當一個合格的客人呢?這裡又不得不提到《洞見》這本書。

書中提到要看到世界原本之美,這件事聽上去很簡單,因為我們從小都被教育“世界是物質的”,這不就是看到了世界的本質嗎?

可是我們稍微做一個試驗,你就知道我們根本沒看到世界的原本。比如,你要喝水,手邊有一個碗、一個杯子、一個茶壺,你會用哪個?

肯定是杯子,對吧?但是其他兩個也可以成為容器,只要是容器就能盛水,為什麼你又不選擇呢?

其實,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永遠都是從工具性的角度出發的:我以我的視角看待世界萬物。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有很多規則:比如杯子就用了盛水的、碗是用來盛飯的、茶壺是用來煮茶的,而這些規則的存在,讓任何破了規則的事情都惹怒了我們,因此,我們就開始了抱怨。

更進一步,恰是因為這些規則,我們才有了思維的牆:符合規則的就保留、反覆利用,不符合規則的就打擊、甚至拋棄。

最後,我們這些反客為主的人終將被外界這個主人丟出去,這就是內卷!

回頭看看,做一個好的客人,第一件事就是少評價、少判斷,因為誰都不是萬物的尺度。

而做到這一點,是我遇到蝸牛之後的900天!

tips: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客人,相遇是為了合作,而不是為了品頭論足!

尾記:

最後再埋個彩蛋吧,一個神奇的彩蛋!

900天前我始終覺得運氣糟糕透了,甚至會不斷打壓自己:千萬不要有任何好運氣發生啊,否則福不雙至,我可承受不起更多的壞運氣了!

可是,900天的蛻變中,好運氣這個神秘的東西竟然慢慢聚攏了:小確幸變得越來越多,身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幫助我的朋友們,那個具有相同底色的人也出現了。

這是奇蹟的事情嗎?或許是!

不過,我相信,這絕不是焦慮帶來的!

10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吃飯時遇到領導,要不要為他買單?聰明人一般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