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進入職場一年半了,逐步適應了社會人身份的轉化。作為一個top2學校畢業的學生,如果說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沒有一點期待,那是騙人的。回想當年畢業時候的壯志凌雲,到每天工作中的一地雞毛。學習曲線最陡峭的時間已經過去,隨後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重複,常常說自己忙成狗,但忙碌並沒有帶來內心的充實,反而更加的空虛焦慮。

身體上的疲乏卻很難填滿心中的空虛,那種無意義感經常會席捲我。就像昨天讀到的一篇文章講到,30%的北大新生,都有一種心理學上的問題叫”空心症“。他們往往都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品學兼優,性格開朗外向,興趣愛好廣泛,彷彿身上沒有其他的缺點。他們的前20年的生活,都是一步一步的在完成父母以及社會給他們制定的KPI,不斷的向前,去升級打怪,人也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隻有他們心裡知道,他們怕的不是實現目標路上的艱險,而是實現目標之後的虛無。在知道自己又一次成功之後,那種欣喜的感覺可能只維持了幾分鐘,而隨後迎面而來的卻是鋪面的”然後呢?“我們努力考到清北,然後呢?我們拿到優秀畢業生,然後呢?我們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拿到心儀的offer,然後呢?然後人生就美滿了嗎?並沒有。當我們真正有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框框裡,無法逃離。

這個問題距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空心症“就在我身邊的每個角落。我的朋友們,一群大家眼中的清北畢業的高材生,社會精英,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工作這麼無聊,為什麼我們苦讀20年賺錢沒有網紅多,什麼時候才能變成大佬。放佛焦慮已經成為了入群的必備情緒。而往往這樣的談話最後以各自的嘆息收場,第二天大家依舊要回到自己討厭的崗位,做著重複的工作,為了薪水戰戰兢兢。但如果真的問我們,你不喜歡這個,那你想做什麼,答案往往就是沉默。這麼多年,我們在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的道路上飛快成長,忙著打怪升級,卻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

正如我前兩個月,利用工作業餘時間,備考CPA和司法考試。由於疫情,所有的考試安排都堆積在一起,從10.17到11.30,一共需要參加5場考試,基本每個週末都有一場。工作過的人都知道,當應付了一天雞毛蒜皮的事情之後回到家,可能無力到只想一個人攤在沙發上靜一靜,但是那段時間,我卻還要硬生生的把自己按到書桌面前,努力的把知識瘋狂的注入到自己的頭腦中。過程真的很痛苦,心中的期待隨著考試的來臨越來越強烈,終於在走出考場的一瞬間達到高潮。隨後,生活的節奏開始了短暫的放鬆。後面出成績知道自己都透過之後,我整個人卻十分的低落,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我就知道我的空心症又來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在實現目標以後沒有很強烈的快樂。因為做這件事並不是我本質的目的,我的本質需求是逃避焦慮,逃避一些我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去學習只是一種手段。說一句聽上去很凡爾賽的話,對於一些人來說,坐在桌前看書學習,不去刷手機,是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但對我而言,看書學習就是我的舒適圈,如果讓我坐在那邊什麼都不幹只是玩手機一個下午,那我可能會非常的難受且焦慮。無論是學習還是玩手機,都是大家逃避真正困難的思考,依靠自己行為的慣性選擇的一種逃避的方式而已,無非是一個看上去更積極一些,也沒有更多本質上的差別。

那我真正逃避的是什麼?讓我焦慮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最近讀的一本《認知覺醒》的書對我也有所啟發。裡面講到,人最本質的兩點人性:趨易避難、急於求成。而焦慮的根源也正是與這兩點人性息息相關:自己的能力不能匹配自己的慾望,想同時作很多事情,但是現有的方法不能迅速的滿足自己的慾望。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分析出自己的舒適區、拉伸區、 困難區是什麼。最好的開始就是從舒適區逐步進入到拉伸區,稍微給自己建立一些挑戰,在成功之後不斷拓展舒適區的範圍。不要一步從舒適區進入到困難區,這樣容易打消積極性,躲在舒適區裡再也不願意嘗試。從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完成工作是容易的事情、看書學習是舒服的事情、花時間談戀愛是享受的事情;而拉伸區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如何找到一門可以發揮自己專業優勢的工作、如何培養一門副業來換取更多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如何與更多優秀的前輩維持合理的關係並向他們學習。這四個點,對我來說,是可以逐步進行改變並且努力的,並不是想到他們就頭很痛,不是需要強烈的需要耗費大量意志力和自控力才能操作的,所以放到拉伸區裡。

第二步就是想清楚引發焦慮的最主要慾望是什麼。對我而言,就是一份讓我踮起腳可以努力夠得到的工作、一個可以讓我自得其樂的副業。

第三步,在釐清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之後,就要做出相應的行動來實現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培養自己更多的耐心。說到耐心,可能大多數人講的都是對待別人的耐心,而在克服焦慮時,我們需要的是對待自己的耐心。一個慾望,既然能引發你每天24小時的焦慮,那肯定不是動動手指一天就可以實現的目標。這樣想來,多給自己一些時間,也是合情合理的。把一個宏大的目標拆解開來,每個禮拜細分到一件件小事中,自然也就沒那麼可怕。就像中學體育測試800米一樣,在考試前幾天,我想到這件事情,總會發愁害怕,不知道如何應對。但等到發令槍響的那一刻,開始跑了,焦慮立刻煙消雲散。所以讓焦慮停止的最好辦法就是現在就開始著手做,直面困難。一但開始做了,這件事就變得具體了,他在我們的腦中就不是一團黑色的看不清的迷霧,而是一個具象的事情,我們也就不再害怕擔心了。再把時間拉長一點,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停下來喘息思考調整方向,自然內心是充實的。

對我而言,實現第一個目標,每週要做的就是:1. 持續關注招聘動態;2. 與從事意向崗位的朋友或者前輩聊天,深入瞭解;3. 修改簡歷;4. 針對崗位的要求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素養,日常多關注行業動態,補充所欠缺的知識結構。

實現第二個目標,每週要做的就是:1. 業餘時間多讀書,遇到有啟發的地方停下來思考;2. 保證一定頻率的輸出,每週寫最少3篇文章。

想明白這些,克服焦慮,已經成功了60%。因為從深入剖析自己,找到自己舒適區的邊界,挖掘自己內在深層次的需要,然後進行規劃,把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具體要做的事情,每天沉下心把這些小事做好。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時間到了,想要的自然都會得到。

12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為什麼在職場中,你總是那個被欺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