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個人成長·習慣】

1 太過精明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提出過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用錢教授的話說,這些人“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解釋大家就會發現,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在大學裡,他們努力和教授搞好關係,不是因為真的想學習,而是為了期末的高分和含金量高的推薦信;進了職場,他們說話好聽,會察言觀色,總能把事情做到領導心裡,因此升職加薪特別快。

這樣的人往往令人感到不滿又無奈:不滿的是他們明明沒有什麼實力,就因為精通人情世故,比實幹的人得到了更多好處;無奈的是人家好像就是比你“聰明”,人家的“精緻利己”好像就是比你的“腳踏實地”有用。

但什麼事都不能只看當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看起來很聰明,卻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上大學時,我們年級有個同學是出了名的“精明”。他每走一步都精打細算:參加學術競賽,他掛靠到學霸組的名下,沒出什麼力就拿了個第一名;交朋友要找最有用的人,期末考試前一定要和成績好的人一起復習,多背揹人家的筆記,考個八九十分沒什麼問題;校招的時候找各大公司的HR聊天,為了給人家留個好印象,爭取在面試環節加分。

其實他本身實力不差,但由於擅長“表面功夫”,所以輕輕鬆鬆地取得了好成績,拿到了好offer。

可進入公司後,他的情況開始一天不如一天。公司的分工都很明確,每個人都有很重的任務,沒有了高手的幫忙,他做的工作只能勉強達標。單位有出國深造的名額,他和主管關係不錯,所以順利地拿到了一個。可一起面試的都是實打實的精英,他自然沒有入選。幾年後,和他一起入職的人升職的升職,跳槽的跳槽,他只能留在主管身邊,做個幫手。

人可以被取悅,但生活一定不會。生活還是要拼實力的,你有能力有思想,有了機會就能有作為;你什麼都沒有,只佔了機會,讓你做你也做不出來。

靠著精明得到的能力範圍外的東西,一定不是你的。你的實力留不住大於它的東西。

2 太精明的人丟掉了什麼

至少有四種東西是太精明的人容易丟掉的:

首先是良知。為什麼會有人用地溝油、造假奶粉、蓋房子造橋選用劣質建材?因為這樣賺到的錢遠比踏實經營賺到的多;因為這樣省時省力省資源,不用費心地考慮、比較、檢查。在精明的評價體系中,最好的做法永遠是用最少的東西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當利益和良知發生衝突的時候,精明的人一定會選擇前者。

然後是精神品質。什麼是精明?精明就是走捷徑、省力氣。比如寫論文,有的人每天查一些資料,每天寫一點,一篇文章可能要用半年;有的人嫌麻煩,花上一個星期,查了好多東西,改改人家的話,直接成了自己的作品。但是你要知道,人一旦習慣了走捷徑就失去了吃苦和勤勞的能力。等到必須要腳踏實地才能取得成績的時候,偷懶的人在體力、精力、心力方面一定會敗下陣來。

之後是思維。思維比知識和智力更重要,因為這是你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認知世界的方法。思維和知識的關係就好比電腦系統和配置。系統不行,再好的配置都執行不起來。良好思維的形成,只能藉助於不斷的閱讀、感知、思考。精明的人凡事都想快速出答案,往往認為沒有結果的過程就是浪費時間。久而久之,他們可能記住了很多東西,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由於缺乏思考力和創造力,所以怎麼都用不上。

最後一個就是時間。精明的人看似會節省時間,實際上恰恰把時間浪費在了無用的事情上面。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如果你用大部分時間去考慮怎麼表演、怎麼配合、怎麼利用體制,哪裡還有工夫去想怎麼提升自己、怎麼規劃未來?越把時間放在短期利益上,就越沒有時間望向遠方。

3 真正的聰明看起來有點笨

越精明的人越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他們往往將踏實、忠厚、忍耐等品質看作是愚蠢的,卻覺得狡詐、欺騙、殘忍是聰明。但其實,你不用糾結於憑什麼他們能撈到好處,憑什麼他們可以耀武揚威,因為一個人在嚐到甜頭後,把錯誤當成智慧,這是把自己推進深坑還不自知。

用誠實舉個例子。太過精明的人不喜歡真話。因為很多時候講真話辦事會費一番周折,甚至根本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而一個巧妙的謊言能迅速解決麻煩。但你要知道,你對一個人說謊,往往是因為你在那個人身上有目的,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和你關係很近或者在同一個層次。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所以你被看穿是早晚的事。到那時,你所失去的——包括信譽、利益、關係,一定大於你當初得到的。

相反,對於一個誠實的人來說,說真話在很多時候都不好辦事,但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誠實一定是對人的保護。

首先,必須靠謊言得到的東西往往不是真的好。比如你有個專案需要投資,但其中有些產品質量不過關。撒謊可以馬上得到鉅額資金,但是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就必然有被查出來的一天。真到那時你就會發現,如果當初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沒有得到那筆投資,至少此時還能擁有自由。

其次,雖然誠實會給一些事情增加難度,但你要知道,所謂的“增加難度”,才是處理這件事情本應該面對的問題。如果繞過這些問題,雖然可以直接達成結果,但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就給日後埋下了隱患。而且能力是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你迴避了歷練的過程,得到了機會也抓不住它,因為你還沒有鍛煉出相應的能力。

最後,誠實能帶來更寶貴的財富。因為一個誠實的人要隨時面對良知的檢測,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要求自己拿出對自己和別人負責的結果。因此他的工作質量一定是有保障的。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長久的誠實就會建立起信譽。在誠信日缺的當下,每個人都願意和一個有信譽的人建立關係。

回到我們的標題:為什麼真正的聰明看起來會有點笨?其實不是因為這些聰明過時了、不適用了,而是太過精明的人將詭詐看成聰明,看不到未來。因為太過自以為是,所以堅持那些看似精明實則愚蠢的做法。

可智慧就是智慧,不需要人去為其“認證”身份。所以,一定要重視自己的選擇。別人都說聰明的不一定是真聰明,別人都覺得傻的不一定是真傻。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對人生負責。

14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身在職場,牢記“三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