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在今天,努力這個詞彙,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當我丟擲這個問題的時候,對面的求職者愣了愣,他低頭思索了一會,告訴我,“我覺得,努力對我而言的意義就是,不斷向上,不斷進取以取得更好結果的一個過程。”
我笑了笑,告訴他,“今天的面試就到這裡吧,後續我們會給您發通知的。”
對於這位年輕求職者的回答,我是非常滿意的。
但努力這個動詞放在今天,對我而言,卻有著不同的味道和新的思考。
01努力的真相什麼才是努力?在今天這個競爭愈發激烈的職場中,996、打人工、尾款人等一些網際網路熱詞層出不窮,在這些詞彙中,既反映了當代職場人的無奈和自嘲,也帶著關於未來的深深焦慮。
為了應對這些無奈和自嘲,也為了應對未來的焦慮,我們總喜歡用”努力“這個詞彙,來簡化我們在職場打拼中的過程。
但正如前面那位求職者所說的那樣,努力實際上只是一個過程,它並不代表著好的結果,更不代表著美好的未來。
為此,我還經常和同事們開玩笑說,“努力和加油這兩個詞彙,在今天早已經被用的通貨膨脹了。”
越是簡單的詞彙,我們越要警惕我們那種喜歡把事物化繁為簡的思維方式。
我們很複雜,我們複雜到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彙就可以總結出來的。
關於努力,很多公司都喜歡在牆上貼上這樣一個努力公式:
1.01的365次方=37.78343433289 >1
0.99的365次方= 0.02551796445229 <1
藉助這個公式我們知道,一個人若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那麼一年後,我們將會進步37倍;反之,一個人若是每天退步一點點,那麼一年後自己將會退步至0.025。
這個數學公式看起來完美無缺,以致於我把這個公式形容為:想象中的烏托邦。
不過就在去年,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把公司牆上的這則努力公式撤去了。
我把原有的努力公式換成了一句話:努力這個詞,是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貶值的。
數學公式看似完美無缺,可總歸只是想象之中的烏托邦。
在數學公式之外,我們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年齡。
在同樣的員工中,努力很多時候也是分年齡的。換句話說,對一家公司而言,它更傾向於接受年輕員工的努力,而非中年員工的努力。
為什麼中年危機一詞始終是我們繞不過去的坎?
我把這裡的原因歸結於,儘管絕大多數中年人都有家庭和子女,更傾向於去“努力”,但由於年齡和用工成本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影響,中年人相比年輕員工,其競爭優勢會變得越來越低。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公司都把招工年齡限制在了35歲以下。
02社會性動物,競爭機制我們的努力正隨著年齡而貶值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努力體現在薪資上,隨著他不斷地努力,他的薪資也不斷增高,直至某個峰值,然後在退休階段又慢慢下降。
這是經濟學中一個看起來比較漂亮的一個人一生的收入曲線。
但真實的情況真是這樣的嗎?
對個體來說,可能的確是這樣。但我們又忽略了另一個因素,那就是競爭機制。
在許多行業和崗位中,其實天花板都是非常有限的。對挖掘機師傅來說,他的努力是有限的;對理髮師來說,他的努力可能也是極其有限的(大多數比例);對製造業中的技工來說,他的努力也是有限的。
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崗位中,其專業能力都足以在五年之內達到某個均值。即一個群體崗位中,大多數人的工作能力不相上下,少數群體在頭部20%的前面,絕大多數都是呈一個納什均衡的博弈狀態。
在這個納什均衡狀態中,什麼才是具備競爭優勢的呢?
只有年齡。
同樣的工作能力,不同的年齡和薪資要求,對一個公司而言,它應該選擇哪種求職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
當我們每天都在說努力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努力也是會有一個“飽和”狀態的。
朋友老李,75年生人。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異常“努力”的人,老李一直保持著對前沿技術的敏感,對財經、經濟、科技和汽車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甚至覺得,老李是我見過的同齡人中,知識體系最廣,思維方式最前衛的一個人。
可即使這樣,又如何呢?
當老李面臨失業的時候,他根本就找不到一家公司的任何面試機會。因為任何一家公司的面試門檻上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
就工作能力而言,大部分人都呈現一個納什均衡的狀態,相差無幾;就薪資競爭力而言,中年人沒有優勢;就公司培養而言,中年人也沒有優勢。
除此之外,中年人還得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到家庭、教育、老人身上。
這就是中年危機的真相,這就是努力的真相,隨著年齡的上漲,當個體的努力逐漸飽和的時候,隨即我們的職業危機也開始發生。
那有什麼方法能夠改變這一現狀呢?
宏觀上的難,不意味著個人沒有進步的空間。
03努力飽和,資源不會飽和整合資源,中年新起點古典在《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一書中說:“中年人走管理層,不是向上,而是自保。”
這句話我很大程度上是贊同的。
隨著努力的不斷貶值,納什均衡的客觀存在。對大部分人而言,走管理層路線其實就是避免中年危機的一個重要決策。
走管理層,不是向上,而是為了應對競爭的自保。
努力會飽和,但資源從來不會飽和。
中年人的優勢是什麼?是“我過得橋,比你走得路都多”。
藉助這一優勢,中年人完全可以整合自己的資源人脈,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管理強項,慢慢從員工職級走向管理層。
從而避開員工層面工作能力的競爭,精準“躍遷”,實現“降維打擊”。
除了走管理層之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人脈,做新的事業。
我在前面提到的老李,儘管已經失業了。但最終還是從某個朋友那裡謀得了一份“大宗採購事業部渠道副總”的職位。
儘管這個職位沒有薪資,但提成依然非常地誘人。
藉助這個職位,老李完全可以實現自己事業上的躍遷,開啟中年新起點。
中年危機的應對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走管理層路線,自保;一種為整合自己的資源,從新出發。
競爭是奇妙的東西,它會促進我們不斷向上進取,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對中年人來說,和年輕人拼“努力”,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認知。
在努力的層面上,我們還應該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從多個維度層面來參與競爭,如此,方才是中年危機解決之道。
我們要多維度競爭,不要單一競爭;我們要發散思維,我們更要降維打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