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是由人聚合起來的組織,拉幫結派的“山頭主義"是難免的,華為也不例外。

在《一江春水向東流》裡,任正非曾說了這樣“到1997年後,公司內部的思想混亂,主義林立,各路諸侯都顯示出他們的實力,公司往何處去,不得要領”。

華為是1987年創立,在發展了10年後,自然也出現了組織內部的矛盾。比如華為流行過“工號”文化,工號越靠前就越有資格,很多員工按照資歷、部門、團隊、業務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

這樣就造成了外部或後來人才的難以融入。

大公司是這樣,小公司也是如此,我曾見過幾十個人的小隊伍,內部也是雞零狗碎,三五成群,搞得烏煙瘴氣。

有的老闆覺得自己能力強,對這些很容易搞定,其實哪有那麼容易。帶隊伍就不能意氣用事,就像是鴻門宴上項羽未必是不想殺劉邦啊,可他要顧忌影響,殺了劉邦是壞了名聲,以後隊伍就不好帶了。

弟兄們跟你打天下,你現在看著他們不順眼要趕走,那人心就亂了,後來的人也會覺得你這個老闆不仁義。

但是,公司這種組織的生長之道就是新陳代謝,新的要來,舊的也要去,這樣公司才能發展成長。實際上,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很多員工往往跟不上公司的發展需要,這就必須是引進外面的人才。而外來人才與內部團隊很難馬上打成一片,職業經理人往往是融入不到公司過去的團隊當中,或者說融入的成本非常高。

2013年,原諾基亞高階副總裁趙科林( Colingles)加盟華為公司,擔任華為終端高階副總裁負責華為終端全球銷售業務。

加入華為後,趙科林就面臨過我們上面所說的問題。

從古至今,人際關係都是很難搞,特別是在中國,簡直是錯綜複雜,中國人習慣講人情,論關係。在公司來說,哪怕是老闆支援,新進入的管理人員也不容易帶好團隊。

對此,任正非看得很透徹,他在一次採訪中就談到了這點:“我們現在有四萬外籍員工,但是適應較好的大多數是科學家。因為科學家不太管人際關係。最難的是高管,一進來就被架空了。因為他遇到的都是來自上甘嶺的兄弟連,你再厲害,他不聽你的,怎麼辦?這個就很難”。趙科林辭職是我批准的,當時我心裡很難受。因為他沒法生存,沒有生存的條件,(所以)不能把他扣住。

趙科林在業界頗為知名,是個“中國通”,資歷、能力和渠道資源等都是當時的華為終端所需要的,任正非和餘承東對他可以說寄予厚望。

可是還沒等他充分發揮其能力,就不得不離開(後來又迴歸),這給了任正非等高層很大的震動,畢竟華為是要做世界級的全球化公司必然是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所以我們要逐漸改變,如果世界最優秀的人才都進不來,如何能做到世界最優秀的公司呢?

任正非用人的原則是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他最痛心的事情就是人才的流失,因此任正非在華為的用人機制上用心非常多。

華為的組織變革一直在進行,這是有原因的,目的之一就是刨鬆土壤,創造條件,讓各路人才可以在華為充分施展才華。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公司需要引進外部人才做管理,那麼你的團隊可以接納這個人嗎?老闆的意志是一回事,隊伍的人心所向是另回事,這就像是軍隊的“兄弟連”,他們是出生入死的弟兄,互相信任,彼此扶持,如果不是他們真心尊敬的人物,一般人是領導不了他們的。所以,老闆在帶隊伍、管理公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去“移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公司用人應該儘量是讓所有人都處於一種動態之中,避免某個人在某個職務上待太長時間,不給留“在大船裡開小船”的機會。

要知道,隊伍的穩定和組織的僵化是一體兩面,越是穩定的組織體,就越容易僵化。萬物都是從秩序走向無序,這是熵增,是自然規律,這也是我們要盡力避免的情況。

世界一直在變,組織也應該保持變革的節奏,只有與時俱進的組織才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其實變革就是矛盾的化解和利益的平衡。

我們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場上綜合地選拔幹部,而不要站在小團體、小幫派的立場上選拔幹部。任正非在多年前就強調管理幹部必須以公司整體利益為基準,要服從公司發展的大局,“各級幹部都必須努力培養超越自己的接班人,這是我們事業源源不斷髮展的動力。沒有前人為後人鋪路,就沒有人才輩出。只有人才輩出,繼往開來,才會有事業的興旺發達。”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在我們落實到公司工作當中的時候,難題就來了——管理者培養替代自己的接班人,人性是自私的,在自己利益與公司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有幾個能克服自己私心的呢?

日期:2021-1-27

22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成績卻平平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