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別追求效率的時代,焦慮的人們在交流時常常直奔主題: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每個人都關注在某個具體的場景中自己或他人應該做些什麼,而不大關心彼此內心的感受如何。
01 從不表達感受的人
在工作場合,沒有人談感受,人們更多地是在解決問題。但是悖謬的是,很多工作要求員工去關注顧客的感受,照顧顧客的需求,但領導們常常並不關心員工的感受。
如果沒有人關心員工的感受,他們拿什麼持之以恆地去關心工作物件的感受呢?
回到家中,人們也極少談感受。
有的人因為很愛自己的家人,不願意給家人帶去“負能量”。而談論工作中那些讓自己感到不悅的感受,似乎就是在把所謂的“負能量”和“壞情緒”傳遞給家人。
不僅如此,有的人擔心家人承接不了。畢竟每個人在社會上打拼都可能有情緒,一旦向伴侶抱怨,伴侶可能會說:“你不高興,我也不高興,你累、我也累。你要求我理解你,那誰理解我呀?” 而那些自認為可以很好地在家庭裡遮蔽工作情緒的伴侶,則可能指責對方:“這麼小的事,犯得著生那麼大的氣嗎?你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
每個人都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本想尋求一份溫馨和關懷,但最後卻變成了誰也不理誰。為了避免爭吵、避免給自己添更多的堵,大家都不談感受了。
於是,“不把情緒帶回家”、“不把工作帶回家”成為我們的口號。似乎,家門內外你能立刻變身。
02 需要樹洞的人
以前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院子裡種了一棵樹,每次下班回家,就對著樹洞說說自己這一天的不快樂。可能是上班的疲乏、領導的批評、在外打拼的苦累…… 等心情調整得差不多了,再進家門。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很好。
如今,人們的“樹洞”變成了汽車。據說很多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前都要在車裡坐上一會兒,為的是發發呆或整理心情。
人們的“樹洞”變成了手機。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友軟體,使你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
回到家中,面對著親人,卻常常無話可說。
而,家,不應該是一個最好的樹洞嗎?你在外面受的一切委屈、積攢的一切憤怒,都可以被一個溫馨的家承載和消化。第二天一早,你又信心滿滿地走出家門。
03 為什麼人們不願意談論感受
人們很少談感受,而喜歡講道理。
那麼,什麼是感受呢?感受和道理相對,更多指向身體和情緒層面。比如,你覺得冷或熱、覺得疲憊。這些是身體層面的感受。你覺得孤單、快樂、生氣、無聊……這些是情緒層面的感受。
道理是什麼?道理就是那些有關一個人“應該”怎麼做的說教。比如:天氣冷了,你應該多穿點兒。你感冒了,應該吃藥。你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你應該出去走走,別在家悶著。愛說教的人,之所以討厭,就是因為,他覺得他比你更懂得你需要什麼。
講道理卻很安全,因為講道理永遠不會錯。
但談感受卻有一些障礙和風險。
人們往往把感受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表達的。一類是不能表達的。
那些所謂的“好”的感受,比如快樂、感恩,往往可以很容易地表達出來。而有些所謂“不好”的感受,則被視為是負面的、不被鼓勵的。比如,人們很少會去表達憤怒、絕望、無助,這些比較強烈的情緒。為什麼呢?
有些人知道怎麼談,但是卻因為各種各樣的擔心,而把那些快到嘴邊的話給嚥了回去。
首先,是中國家庭的文化特點。
“我想你了”,這句在朋友和戀人之間相對容易出口的話,在家人之間,卻聽起來很“彆扭”。因為大多數中國人都比較內斂,在大多數家庭裡,也沒有這樣的表達“文化”。我們很少從家庭中學到怎樣自然而親切地使用語言表達感情。
如果我們不想改變,我們的家庭文化就會一成不變,我們的孩子也就學不會在家庭中如何直接地表達感受。
其次,人們擔心自己的感受不被接納。
一個女孩很想告訴父母:“其實,我在學校已經很努力了。我希望週末可以出去和同學玩。但你們對我管束太多,給我安排的補習班也太多,我覺得很煩、很鬱悶、很生氣。”但是她卻從未這麼說過。為什麼?
女孩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規範”,比如說,要尊敬長輩,不能說對長輩不恭敬的話。一旦女孩嘗試反對父母的安排,父母馬上就會給她講道理,比如“不吃苦怎麼能進步?”
因此,在這個家裡,不能表達感受。女兒沒辦法表達不滿,她的不滿就一直被壓抑。
再次,人們擔心表達自己的感受會傷害到對方。
很多人有這樣的苦惱,“如果因為我說出自己的感受而傷害到對方,我該怎麼辦?”或許是因為愛,或許是因為恐懼,或許兼而有之,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要對別人不舒服的感受負責任,為了避免對方感到受傷,極少談論自己的感受。
04 談論感受是有意義的
然而,談論感受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的。
談論感受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
有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夠了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是什麼,更無從表達自己的需求。
一次,一個朋友對我說,最近睡不好覺,總是做夢。我問,你最近心情怎麼樣?她說,“還好啊,我心情可以。”
“心情還好、心情可以”,這些都是很模糊的表達。說了等於沒說。我還是不明白她情緒到底怎麼樣。她自己也沒有真正接觸到自己的內在體驗。
於是我接著問,“你生活中有什麼讓你覺得很有壓力的事情嗎?”她想了想,說:“的確有。最近在裝修房子,家裡人不管,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在操弄。然後,家裡人還很不滿意。總是說這裡不好哪裡不好。可是真正實施的人,又只有我一個,他們又不管。”
我問:“面對這樣的事,如果是我的話,很難保持平穩的心情。你呢,面對這件事,你是什麼感受?”
“我很鬱悶。我為家裡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東奔西走地看建材、選傢俱,他們什麼都不幹,就只會挑刺。氣死我了。我好想罵人啊!現在這事已經騎虎難下,我硬著頭皮也要把它弄完,我好累!每天都身心俱疲!回到家,我還要輔導孩子的學習,我還要忍著不去吼孩子,老人和丈夫都不管孩子學習的事,我感覺自己孤立無援,什麼都要依靠我,沒個能幫忙的人。”
這時,她的情緒好像開閘的洪水似的,邊說邊抹擦眼淚。
說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幫助別人更理解我們。
我問他:“那你的家人,他們知道你的這些心情嗎?知道你現在這麼鬱悶、這麼生氣、這麼累、這麼孤立無援嗎?”
她搖搖頭說:“他們很可能不知道。他們只知道我每天很煩躁,他們也不知道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我之前也不懂得應該怎樣去表達。”
你看,你一方面埋怨家人不理解你,另一方面你又不說出自己的感受,他們怎麼能理解你呢?也許他們不是善於揣摩別人心思的人,如果你不直接表達,他們怎麼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來為你分擔呢?
談論感受,可以構建更好的人際關係。
戀人在剛開始交往的時候,特別不吝嗇自己的愛意表達,每天都把“愛你”“想你”掛在嘴邊。等相處到一定的階段,就開始產生各種摩擦。這時候,不再表達感受的伴侶往往會變得疏離。十幾二十年的夫妻,突然在孩子高考結束後提出離婚的請求,往往就是因為長期不交流和疏離所導致的。那些平日裡經常彼此交流感受的伴侶則會感到彼此的關係比以前更加親密了。
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步入青春期,父母們常常發現親子之間很難交流。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使用“命令式”語氣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不再奏效,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了。但是那些意識到問題並做出改變的父母們,既可以真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擔心,也可以邀請孩子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需求,彼此傾聽和協商。這樣,青春期孩子也能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
05 那些無法言說的感受都去哪裡了?
不表達並不代表不存在。那些無法言說的感受被人們深深地壓抑在心底深處,壓抑在身體裡。但是,所有的情緒能量都需要出口。
無處安放的內在感受,常常讓身體的不適為自己代言。
國內資料顯示,在綜合性醫院的初診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有研究發現,強烈持久地壓抑情緒,會抑制消化系統的功能,導致或加重高血壓 、冠心病、消化性潰瘍、面板病等身心疾病。
中醫中也有“情志病”的說法。所謂情志,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七情,也被稱為“七氣”,而“百病皆生於氣”。
中醫早已認識到,許多疾病都是由情緒因素造成的。很多患者總是向醫生訴說食慾不振、噁心、腰痛、頭痛、胸悶等軀體上的功能障礙。但醫學檢查並沒有發現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儘管他們很少訴說自己心理上的焦慮、抑鬱、不滿等,但這些軀體不適往往與未能表達的情緒感受有關。
無法用語言來抒解的情緒,常常會被付諸行動。
很多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往往是因為不會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導致的。他們不知道如何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憤怒情緒),而習慣於採用比較原始的行為表達方式——動手打人。
還有的人很難對外界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只好把攻擊性轉向自身,傷害自己。一個有厭食症的女孩,在家庭治療中,向心理治療師提到,她最大的苦惱不是厭食,而是母親的過度要求和控制。強勢的母親總是不信任她,覺得什麼都做不好。她無論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感覺到自己很渺小。她對母親的不滿和憤怒也是無法表達的。
06 我們都能表達感受
周恩來總理和他的妻子鄧穎超之間有一些很美的書信對話。在信中,周總理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我覺得那些真是十分美好的表達。
“你的信太過官方,都不說想我。”——周總理給鄧穎超的信
“周總理是大忙人,哪有時間來想我。”——鄧回信
“閒人怎麼知道忙人多想閒人。”——周總理回信
“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周恩來致鄧穎超
周總理不僅善於表達愛,也善於表達憤怒。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一行訪華。周總理在釣魚臺國賓館宴會廳招待了他們。席間,田中角榮發表了一篇演講。他先是對日本過去的侵略行徑表示出極大的自責。後來,他在演講中說“日本給中國人添了很大的「麻煩」”,這句話令周總理非常憤慨,表情極其嚴肅。
演講一結束,周總理就立刻嚴肅地指出:“對於閣下的反省我們表示贊同,但是什麼叫添了「麻煩」?添「麻煩」這個詞在漢語中表示的意思相當輕,會引起人民的反感,完全不能顯示出你們的道歉態度,所以我們不能接受!”
隨後,總理把這件事反映給毛主席,毛主席也立刻表示必須重新措辭。經過第二天激烈的談判後,田中角榮按照我國的意見把「添麻煩」改為「造成嚴重傷害」。這樣的表達,獲得了周總理的認可。
國與國之間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就更是這樣。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邊界可以被侵犯,自己不能表達,那麼別國或者別人一再地越界傷到你,便是你的默許了。
周總理是我們的全民偶像,如果他可以做到表裡如一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也可以向他學習,改變自己,做一個表裡一致、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人。
怎樣提高我們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呢?
第一,自我接納。接納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感受,還包括自己的脆弱和種種不完美。不要等待或要求別人接納自己。
第二,自我負責。當我們表達感受時,只對自己的感受負責。至於對方聽了以後,他有什麼感受,那是對方的事情,我們不應該為對方的感受負責。對方也可以感到受傷,那是對方的感受,他有權利覺得受傷。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是錯的。
第三,真誠表達。當你說:“你怎麼還在磨蹭!快點兒!我的時間都被你給耽誤了” 我不會陪笑臉,很可能我會告訴你:“你這麼說,我感覺很不舒服,像是被你指責。”這就是真誠表達。
第四,互相尊重。
如果你希望別人尊重你,你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特別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覺得那些感受是不能表達的,那麼就意味著你不接納自己,而別人不接納你,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表達感受的同時,要記得人與人是不同的。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觀點。
結束語
表達自己的感受,剛開始可能並不容易。但是隨著你越來越多地嘗試和練習,你會發現,所有的感受都像是生命的禮物,幫助你成為一個更生動、更真實的人,幫助你擁有更美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