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物業群裡,有個自曝在騰訊上班的業主和樓下業主吵了起來,起因真的可以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因為樓下的業主懷疑樓上的人在跳繩,聲音震動很大吵到樓下了,但樓上那個時間段是沒有人在家的。所以樓上的騰訊業主和樓下的業主在群裡愣是吵了將近1個小時,真是奇葩,鳥大了什麼林子都有,上班時間還能閒著在物業群裡和鄰居吵起來。
一、職場裡從來不缺槓精和舔狗
同事與朋友不一樣,朋友是你這輩子完全自己選擇的人,但同事是被動接受的,一旦公司大點,什麼鳥都有,那真的是從來不缺槓精和舔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為什麼大家都在一個辦公室、一個小組乾的都是差不多的事但能差距這麼大?事情的真相是因為大家認知的差異很大。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人與豬的自然差別是一個定數,人與人的心理差別卻無窮大。所以,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或者說,只有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複雜,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處境。”簡單來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豬之間的差距都大。因為人和豬之間的差別,是基因上的差異是可以被量化的,而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認知的差異,完全無法被量化。你眼裡的理所當然在他眼裡可能就是不可理喻。所以為什麼晉惠帝看到老百姓沒有米吃,快要餓死的時候,他會問出,為什麼他們不吃肉呢?因為我們認知的不同,所以我們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二、認知的6個層次
認知的層次大概可以分為6層:從低到高依次是環境、行為、能力、價值觀、身份和願景。認知的層次決定你以什麼樣的角度看問題,也決定了你的邏輯思考能力。
1、環境層
環境層指的是我以外的因素,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資源、關係。如果注意力聚焦在環境層,很容易忽略自我的努力,而陷入抱怨模式,比如:都怪大盤不給力,我虧得一塌糊塗;為什麼房價這麼高,害得我買不起房子。
2、行為層
行為層是指自己的行動,相比環境層,初步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自我身上,但因為對行動的過於關注,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勤奮。比如每天花N小時盯大盤的人,收益卻少的可憐;一直不停的交易,卻陷入一賣就漲一買就套的怪圈。
3、能力層
能力層的人會更多關注自我,關注自我能力的提升。這階段知道提升能力是好事,但為什麼要提升這些能力呢?提升這些能力後,到底會對我的投資有多大效果呢?這些似乎很模糊。
4、價值觀層
關注價值觀層的人,就開始聚焦價值了,關注什麼對自己是真正重要的,這些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會讓自己變得有什麼不一樣等,他們在追求“要做對的事情”。價值觀就像錨一樣,讓他們做決策有一些基本的原則。
5、身份層
6、願景層
願景層代表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未來的視角。他們會關注“誰會因我而改變”、“我會給我的城市帶來什麼不同”、“世界會因為我的存在,而變得有什麼不一樣”。
所以回想周邊的人,越是強者會自我反思自身的問題,從自我出發努力去推動解決問題;而弱者總是抱怨周圍環境,抱怨同事。處於低層次的認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認知處於低層次,怨天尤人,只能在低認知徘徊。
三、認知的思考
通常看一個人對一件事的反應可以大致的判斷出他的認知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層次上。一般來說,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裡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問題,用一個低層次的解決辦法,則難以有效果。所以通常如果大家都處於同樣一個層級,是很難被彼此說服的,職場槓精就存在於這裡,他們或和你同一層級,或者處於低層級,他們往往有一副很有邏輯的樣子,但這個邏輯卻無法經得起仔細推敲,你必須提高自己的認知從更高的層次來說服他。
一般在職場上經常看到領導會用這種方式來判斷下屬。所以下次當你領導問你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先思考下,看下自己的第一反應是處於哪個層,然後儘可能努力的做出更高層次的回答。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不同的觀點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努力的去區分到底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事實是可以被驗證的,而觀點是主觀上的認知。因為認知有高低,所以很容易有觀點不同的人。有的人其實是分不清楚這兩者的。
例如:“姚明很高”這個是觀點還是事實?
這個是觀點,姚明身高2.26米才是事實,你可以認為姚明很高,但就是有人覺得姚明不高,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說服他,因為事實有真假,而觀點沒有對錯,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斷的去驗證事實並且修正自己,這才是一個更加成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