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Z是我在某個社群裡新增的學員,當時在群裡對她並沒有什麼印象,第一次跟她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是某天晚上10點多,她突然跟我抱怨起自己的遭遇。
大意就是她陷入了中年危機,現金流出了問題,接著工作和人際關係也陷入危機,然後夫妻關係也陷入了僵局。
一開始我還挺有耐心的,覺得她可能是壓力太大需要紓解,或者是想找我做諮詢,抑或是需要我給她推薦諮詢師。
幾個回合聊下來,我慢慢失去了耐心,因為小Z發過來的一直是四五十秒的長語音,而且表述很混亂。
我有意回絕她,所以搬出了付費的話題,跟她確認:“你是要做付費的職業規劃諮詢嗎?”
她說:“啊?還要交錢啊?我剛剛也說了,我現在經濟很困難,只是想跟你傾訴一下。”
Excuse me?
只是想傾訴一下?
不是說不能向我傾訴,之前我們非親非故,甚至這是第一次交流,且你並不想尋求什麼積極的建議,只是把我當成情緒的垃圾桶而已。
我,憑什麼義務做你的垃圾桶呢?
於是我就不再回復了。
然而,當天晚上我還是繼續收到了三十幾條長語音。
我都沒點開聽,光是看到一長串的未讀訊息,就已經感到頭皮發麻了。
02.交朋友?割韭菜?小Z是個保險從業人員,而且在我看來,她也是這個行業裡樹立不良印象的典型。
現在想想,我最後悔的決定,就是沒有早點拉黑她。
“垃圾桶事件”後,我又被她騷擾了幾次。
有兩次,我發了我媽或者小孩的照片後,她立刻非常“積極”地私聊我,詢問我是否為家人購置了保險。
還沒等我回復,又立刻推銷她代理的某種產品。或者,在我說明已經購買了某公司的產品,且有固定的保險代理人後,不勝其煩地繼續向我推薦。
更搞笑的是,光是“你家孩子有買保險嗎?”這句話,她就問過我2次。
不,是3次。
今天被我拉黑前,她問的依然是這個問題。
收到這樣的惡意推廣,我心裡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在你眼裡,就是一茬待割的韭菜啊?”
你能看得出,他們有營銷自己的意識,但卻不把我僅僅當成是“私域流量”,即便偶爾發來一條廣告,推銷的話術也比較走心,不太容易讓人產生厭惡、牴觸的情緒。
03.什麼是個人品牌?現如今,好像各行各業都在輸出IP,積極地打造個人品牌。
很多人誤以為人設就是貼標籤,但最近我從的一門個人品牌課上,瞭解到一個觸及底層思維的概念:當你開始做生意時,你的品牌就開始了。
把範圍擴大一點或許更貼切:
當你打算開始做生意時,你的品牌就開始了。
我有一個網友,以前沒見面的時候,我對她的印象特別好,覺得這個姑娘真是靈動又聰明。所以她推薦的人,有時候我也會關注;她推薦的課,我也買過幾次。
後來見過一兩次面,我終於理解了什麼叫“見光死”。那種磨嘰、膩歪、邋遢的形象,一下子把她曾經建立在我心中的美好感擠走了。
所以你看,打造個人品牌的過程並不輕鬆,但是毀掉之前的努力,可能只是你說錯了一句話,忽略了一處細節。
04.普通人如何連線資源?普通人或許離“個人品牌”這4個字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但在為人處世中做好細節,為自己積累一些印象分,總能幫我們連線到更多的資源。
說到細節,學員小丫給我的印象就很好。
她是才報名寫作私教的學員,原本我不打算招新人了,因為名額已滿,而且2021年我還想留著精力做更多事。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我還怎麼好拒絕呢?
只能超額接收了。
第一篇文章交上來後,我基於自己的儲存習慣,把檔名改成了“學員筆名+週數+文章標題”,批改後又回傳給她。
等這周的文章交上來,我發現她的檔名命名格式就變了,完全按照我的習慣來。她是所有學員裡,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注意到這個細節的人。
我跟她聊天,誇她“看得出你是一個特別有心且細膩的女孩。”
她說自己發現檔名被修改了,想了想原因,就覺得可以遵循我的習慣來。
之前溝通的時候,我還提到過晚上8點後要陪娃休息。後來8點後她再找我,就很貼心地說“你不用回覆我了,我剛看到已經八點多了,你去帶娃吧。”
你看,全都是小事,但在我心裡,已經不自覺給她貼上暖心、勤奮、機敏、細緻……一系列美好的標籤了。
她還提前跟我打招呼,說明年有可能換工作,到時可能需要找我做職業規劃諮詢,或者需要我引薦諮詢師。
這還有什麼好請求的呢?
這麼好的一個小夥伴,我肯定會幫她找最合適的諮詢老師啊!
很多人會在這裡給自己加油打氣——
“你可以的,再忍耐一下。”
“有點不順利,沒關係。”
“今天也要元氣滿滿,加油。”
我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是。
抱怨生活誰不會呢?
但是又有誰完全沒壓力呢?
既然如此,何必把別人的休息室用來打發時光的社交場所,當成是你的情緒垃圾桶呢?
生活給我蜜糖,我就安享蜜糖;
生活給我考驗,我就披甲上陣。
能忍的苦暫時忍一下,忍不下去就找親近的朋友吐槽一下好了。
願你不會被生活打敗,仍可以為明天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