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劉墉收到一位中學生的來信,讀完後他不禁感嘆:真難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寫出那麼深入的文章!
未料,他淡淡一笑:“很爛!”
“你的文筆這麼好,字這麼漂亮,怎麼可能?”劉墉不信。
“因為我從來不好好寫。”他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師很爛,我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寫給她看?”
劉墉苦笑著問他:“你可曾想過,文章是自己的,學問是為自己做的,不是為老師做的。”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想法,“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寫給別人看”,但是這種思想卻普遍地存在於職場中人的腦海中。很多有才華的年輕朋友,只因為不滿意單位、不滿意上司,而喪失工作積極性、埋沒自己的才華。殊不知,工作是為了公司,更是為了自己。
一、經歷是自己的
宋朝時,日本僧人道元來到中國的景德寺參禪修行。
一個大熱天,午飯後,道元在佛殿之前,看見一位老和尚,背駝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撐著柺杖,一手將香菇一顆顆地排在地磚上。
道元禪師認識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裡負責膳食炊事的“典座”,是職位比較高的僧人。道元看到儘管驕陽當空,老和尚卻沒帶斗笠,全身汗水淋淋地專心工作著,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赤日炎炎,熱浪逼人,連廊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況一位古稀老人呢?年輕的留學僧頓生憐憫之心,於是驅前探問:
“請問老師父今年貴庚?”
老和尚稍微直腰,答道:“老衲今年68歲。”
道元關切地說:“老師父年歲已高,這種工作就讓院裡其他僧人來做吧。”
哪知典座頭也不抬,嚴肅地回答:“他不是我。”
“他”當然是指“他人”,“不是我”,此話的意思顯然是指他人的修業並不能代替自己的修業,他人的體驗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原來老和尚把“曬香菇”也看做是參禪的功課呢。道元在那電光火石之間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苦苦思索多年的禪法一下子明瞭了。在職場中,每做一件事都會有一件事的益處,這些經歷都是自己成長的財富與資本。因此,多做一些,就能為自己的人生和將來的工作多積累一些可貴的經驗,這也就是一些高明的領導懂得與員工互換角色的原因,因為很多事他們已經做過。
二、能力是自己的
克萊斯勒曾經在一個汽車修理廠工作,他是一個勤勉的人,工作努力,生活節儉。然而,他的朋友卻經常笑他太傻。
有一天,克萊斯勒又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4000多美元,到紐約的汽車展銷處買了一輛新式汽車,帶回修理廠研究汽車的結構。在其他人眼中,克萊斯勒似乎腦子進水了,怎麼拿自己的錢,為別人做事?
然而,緊接著克萊斯勒做了一件人們認為更蠢的事——他把新車拆開了,一部嶄新的汽車在他手裡成了一堆零件。他的親友都無法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而他不管別人的嘲笑,將4000多美元的車反覆地拆了裝,裝了拆。他身邊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達成了一個共識——這小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傻瓜。
直到很多年後,他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在當時領導了整個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他當初自己買來新汽車,並反覆拆裝,就是想研究當時最新的汽車製造技術,以及如何在新汽車的基礎上做更好的改進。
凡事都有代價,在職場上,付出才有收穫,不僅僅是指物質收穫,更重要的是收穫個人能力,收穫自己在本專業上的經驗與資歷,如果你在這個行業裡有相當的造詣,即使在這個公司得不到重用,在別的地方也能有大展拳腳的機會。關鍵就在於,你是否在平常的工作中用心了,去琢磨工作,去研究工作,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這些能力的積累,是你堅持付出的最好回報。
三、價值是自己的
有一個年輕人取得博士學位後,卻總是因工作崗位與自己的學歷不相符,每天都奔波在尋職的路上。最後,為了生計,他降低標準,在一家制造燃油機的企業擔任檢驗員,薪水比普通工人還低。工作半個月後,他發現該公司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差,於是他產生了設計一套新的工作流程的想法。為了這次改革,他起早貪黑地工作,上車間瞭解情況,進科室收集資料,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
身邊的工友嘲笑他說:“你看看你那點可憐的薪水,這麼賣力值得嗎?”
他笑道:“我這樣是為了實現我自己的價值,錢不能代表一切,如果我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我會因此而快樂。”
幾個月後,這個年輕人晉升為副經理,薪水翻了幾倍,尤為重要的是他改革後的工作流程,將企業每年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上百萬元。
有很多職場人都會有這種想法,老闆給我多少錢,我就給他幹多少活,多給多幹,少給少幹。其實,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想法。工作不僅體現為一種僱傭關係,這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過程。不要抱著“我是在為老闆打工”的思想,這種缺乏主人公精神的態度,將讓自己永遠沉淪下去。虛心學習,努力拼搏,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你才能實現對自己人生的策劃,你的工作才有了意義。
你沒有在為別人工作,懂得了這一點,你就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律;懂得了這一點,你就會少一些被動,多一些主動;懂得了這一點,你將擁有自己可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