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任何一個員工都不是機器人,會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會有敬業度低迷、陷入厭倦情緒的時候。受困於有害的心態會影響工作效率。工作中是存在“快樂陷阱”的,大致可分三種,雄心壯志、應該做的事,以及工作過於勤奮。並不是說這三種心態本身不好,只是說它們更容易引導人進入脫軌的“速度”。

有雄心壯志是好事,它會促使我們全力以赴,可如果你處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一味追求勝利的話很可能會讓我們無視自己行為造成的影響,從而損害與身邊同事的關係,失去同事的幫助和信任,從而陷入不快樂之中,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工作將會逐漸失去意義。

其次是過於強調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忽略掉我們想做的事,工作中的“快樂陷阱”之二。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是好的,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中保持理智,禮貌。但工作太多“應該做的事”,慢慢會讓人陷入到自我否定的怪圈中,阻礙潛力的發揮。

避免陷入“應該做的事”陷阱,並不鼓勵員工忽視規定,而是提醒大家,注意循規蹈矩引發的負面情緒的處理。壓抑自我、努力從眾,使我們無法在工作中發揮最初的創造力,也很難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必然會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996”“24小時釘釘線上”使我們沒時間交朋友、談戀愛、以及擁有健康食物和睡眠。當然,更沒有時間去了解同事,無法在每一個決定之前考慮他們的感受。這是個惡性迴圈,更多的工作勢必會帶來更多的壓力,壓力影響思維情緒以及判斷力和創造力。完成工作的效率自然就降低了。

但很多企業喜歡這種工作模式,因為這樣利於發展。波士頓大學的埃琳·裡德(Erin Reid)發現,其實有些人(尤其是男性)會謊報工作時長。自稱每週工作80個小時以上,為了讓上司開心,為了讓其他過度工作的人不吐槽自己清閒。許多過度工作的人都會認為,做完專案,寫完報告他們的失控感就會減少。然而工作是做不完的。

無論你身處上面的哪一種“陷阱”,現在該考慮的是如何擺脫它們,讓你的工作快樂起來。或許你會說“不工作才能使我快樂”,可現實是,沒有多少人能坦然地做到這一點。所以尋求工作中的快樂感,才更貼合實際。

心理學研究者、作家肖恩·埃科爾(Shawn Achor)說過:“幸福比成功先來。”尋求價值感,滿足感帶來的積極情緒有很多益處,最直觀的表現還能反映在你的工作效率上面。專心尋找和實踐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標,嘗試把同事變成朋友,相互尊重,更能獲得可持續的成功。

那麼,現在的工作能使你快樂嗎?

16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潛藏在職場中的那些小人,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你身邊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