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荻楓
人在一生之中,要做出很多選擇,這些選擇是在不同的可能性中抉擇。選擇了其中一種,就意味著放棄了其他。這是選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經濟學稱之為機會成本。比如,有人在大學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覺得工作不如意,想要考在職研究生,從而改變職業方向,那麼,這就是在兩種可能性,即繼續原有的工作生活狀態和準備考研換職業之間選擇。不管是選哪一種,都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選擇可能帶來的各種好處或收益。所謂明智決策,就是選擇收益較大的方案,而放棄收益較小的方案。
由於價值是主觀的,因此各種選擇的收益大小因人而異,在這方面,經濟學幫不上什麼忙。但經濟學提醒我們,慎重考慮機會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是一時不容易以貨幣價值來衡量的。比如說,選擇小地方熟人社會安逸平淡的生活,就可能失去了冒險創業的發財機會。
既然選擇都有成本(否則就不能稱為選擇),那麼,不惜代價追求完美就不是一個好策略。我們要在成本一樣的情況下,選擇收益最高的方案,或者在收益一樣的情況下,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總之,要爭取最多的淨所得。比如,某個學生在複習時,如果數學不復習能夠考95分,認真複習能夠考100分;而英語不復習只能考60分,認真複習能考70分,那麼他就應該複習英語而不要盲目追求數學滿分。
經濟學也告訴我們,資訊是分散的,行為人在決策時,常常難以得到完全資訊。因此,他們事後可能會發現,即使當初經過深思熟慮,理性權衡,仍然犯下了大大小小的錯誤。這種錯誤難以避免,我們要理解這是正常的人生。同時,發現錯誤也意味著發現了修正錯誤的機會。這提醒我們,對已經作出的選擇,對已經成為定論的判斷,要保持適當的警惕,不要萬事皆習慣成自然。敏銳地發現那些曾被自己、被他人忽視的資訊,尋求改進的機會,這便是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和發展的源泉,也是利潤和財富的源泉。
我們基於過去的選擇而付出的成本,既然已經付出,就不能收回,這是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我們現在的行動無法改變沉沒成本,因此我們不應該將之納入考慮。我們的行動要考慮的只是未來,要比較的是未來將得到的收益和將付出的成本。往者不諫,來者可追,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經濟學始終是向前看的。忘記過去,努力改善未來的狀況,經濟學引導我們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這也適用於無價的愛情或友情,愛到盡頭,覆水難收,不必為曾經的付出懊悔,也不必責難轉身離去的伴侶,因為過去的就過去了,愛恨都無法挽回,我們的所作所為只會對未來產生影響。
相應的,有些人和事,雖然我們非常關心,但不管我們付出多大代價,都無法施加影響。那麼,我們就只能在情感上關心,而不用納入行動的考量。
確實,經濟學或許不能教人發財,但經濟學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科學。就我們個人而言,經濟學會啟迪我們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更加樂觀的態度迎接人生的種種機會與挑戰。(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