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公司連續走了好幾個人,跑來和我訴苦:去年有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啥都不會,本不想接收,但是看著態度還算誠懇,就給招來,開著工資,提供學習鍛鍊的平臺,培養技能,結果稍稍才掌握了一點皮毛,這不就開始討價還價,要漲工資,不答應,竟然直接走人了……然後就一直吧啦吧啦一堆。
他說的義憤填膺,好像全世界都應該理解他的苦衷。雖然我並不全部贊成他的觀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他的困惑。
我在一所地方高校工作,也帶過完整的一屆學生,從大一到大四,我太瞭解現在學生想法和訴求。
有次,我問一個正在找工作的畢業班學生:你期望剛工作時單位提供的薪水是多少?
回答到:我要求不高,能保證生活所需就行,有8000左右就行吧!(對話前提是基於在我們這樣一個西部省份就業。)
看著他這樣的自信滿滿,我心裡一顫,沒敢告訴孩子我當時的薪水每個月不到5000元。我繼續問道:那你猜下老師的薪水是多少呢?
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應該有一萬左右吧!我爸的學歷沒我高,更沒你高,也不是領導,就是工作時間長了點,現在每個月也都有一萬多的工資呢!
我真想問問他爸在哪個單位上班。
我當然沒問,而是用了一些時間對我帶的學生的就業期望情況做了一些調查,然後給我帶的部分學生召集了一次會。會前我整理了各地區平均工資水平、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資料、不同行業年收入對比等,我還對他們專業上一屆畢業生當時的工資做了小範圍的調查。我沒有太多的說辭,只是簡簡單單的把一堆冰冷的資料用PPT放給他們看,資料是冷冰冰的,也是令很多人傷心的。大學畢業生剛入職時的工資甚至不如農民工。
當然,在這裡做這樣的對比並不是貶低農民工,相反,農民工靠自己的勞動用自己的雙手掙再多的錢也是不為過的。只是這樣的對比說明了一些問題:一是一個人獲取薪水的多少不應該和身份掛鉤,而應該和付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相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二來從側面反應了用工單位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認可程度並不怎麼高;再者,大學畢業僅僅代表一個人的學習經歷而已,沒有特殊含義,大學生也不再是“天之驕子”;另外,只有轉化為生產力的知識才能創造社會財富,企業不需要“屠龍之技”。
但是,學生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他們從來都是生活在單純的校園生活之中,即使獲取過這樣的資訊也很少有對社會需求的真實體驗,想當然是在所難免。況且,我們也沒有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是聽其他同事講的。某同學去面試一份銷售崗位,面試官問:你有什麼特長?拍拍胸脯回答到:我酒量好。
這位同學最終有沒有被單位錄用暫且不論,我們也不會懷疑他對這份工作的嚮往,但是很明顯的是其對於企業銷售工作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誤區。而令我最為驚訝的是,當我把這個故事說給其他學生聽時,竟然沒有人覺得這其中有什麼問題!
很明顯,大家把從媒體、校友、社會等側面對於銷售人員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情景描述當作了銷售工作的全部方面,管中窺豹,只見一斑。因此就有了把酒量好壞當作銷售人員招聘標準的例子。
眼界決定境界。學生處在半封閉的校園環境中,獲取的資訊的途徑大多是透過課堂、網路等渠道,這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很好的途徑,但是大多數的社會常識卻是要靠自身的體驗去獲取,或者至少要透過自身的消化內化成完善的自我認知。而現在的大學生對於畢業後工作性質的認知更多停留在從網路中能夠獲取的隻言片語或是老師、親戚、朋友等的介紹中,但是問題是這些資訊的來源本身可能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專業老師並不懂得企業人力的真實需求,朋友也是從朋友的朋友處道聽途說,網路中更是充斥著對真實事實的誇大說法……高校現行的就業指導體系中缺乏企業的深度參與,把對學生的培養完全交給了從事教學研究和行政管理的高校教師,學生對於企業的關注和認識集中在大四畢業找工作的前夕,且關注點更多在於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自我需求方面,缺少對行業的整體認識。所以就產生了認識的偏差。
可能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對於學生的態度總是包容的多,沒有我朋友那麼激烈,我還調侃他道:你應該主動漲工資嘛!後來他平靜下來,說到,他想起自己在職場上摸爬滾打直到開了自己公司這十幾年的經歷,年輕時光太過短暫,剛工作的年輕人若不能腳踏實地學習本事,好高騖遠,容易走太多彎路,誤了前程。而我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更好的改進現在的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模式,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就能清晰的定位自己的職業角色,從而實現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