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即刻上和一兄弟聊到關於工作和創業的話題。
他原話是:“自己創業是主動性的,抗住壓力,沒有退路,打工是被動性的,還有上級,還有公司,感覺背後有人。”
“創業責任更大,成長更快,即使失敗去打工也能獨當一面。”
我是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創業就有主動性,工作就是被動的,受別人挾制,還感覺有人盯著。
一切事迴歸本心,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得問題。
工作的主動,被動是自己沒有正向的把工作當成鍛鍊自己能力,讓自己擁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1.26號的《奇葩說》的主題是“老婆年薪500萬,要不要回家當全職老公?”
裡面陳銘有提到,一個媽媽因為孕假,離開公司3.4個月,公司最後還是願意花錢聘請回來。足見這位媽媽在工作的上的不可替代性。
職場上的朋友,工作幾年有得就會焦慮,工作賺不到錢,都是為別人打工。
我特別不喜歡這樣的言論,工作再為別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再為自己工作。在打磨你的能力,提升的你見識。
而當我們只把這一切當做被人趨勢,那自己就會喪失了工作的熱情。
劉潤潤總說賺到錢是結果,真正能讓我們賺到錢的是稀缺。
怎麼理解呢
同一條生產線上,有張三,李四,王五三個人,生產一件產品的工資總價不變是90。
三人價值相同的前提下,每人分得30。可現實中肯定有人因為在生產線上的價值高低不一樣。
李四是優質技術工人,要求老闆調薪,老闆調到40,那額外的就是隻能張三、王五平分50,每人25。
這時候張三不幹,可沒關係這條線又新人20都可以,那張三的競爭優勢就沒有了。
前面文章有提到,努力當一個柵欄型人才其實也是這一個理。
讓自己在職場上不可替代,爭取拉到與人的差距,建立自己的職業護城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