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01

前段換了個工作,透過接觸到不同的公司文化,也接觸和觀察到更多的人和事,越來越有個感受,職場絕對是一個自我修煉的好地方。

這裡既有人情、同樣也有利益,有上級,平級,還可能有下級,有競爭,也有合作,既需要通力協作達成共同的目標,又存在或顯性,或隱性的競爭,還得考慮自己如何能脫穎而出。

這不是什麼職場厚黑學,畢竟你在一個公司待,多少都希望要麼公司有前途,要麼自己有前途,再不濟也會指望“至少圖個穩定”,只要有慾望都得面臨人和職場的關係,做一點思考總是好的。

職場對人是個綜合考驗,修煉好了,能幫助自己強大內心,處理事情顯得遊刃有餘,反之,也很有可能被反噬,工作的既不快樂也無成就,上班跟上墳差不多。

在職場可能各人有各人的道行,但是我現在覺得先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成年人”,很有必要,哪怕一時半會不能讓自己升職加薪,但是長遠來看,至少工作的快樂指數,自我穩步提升的機率會增大,絕對算一項長期投資。

怎麼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成年人呢,得先看看到底什麼是成年人。

有個叫PAC的人際交往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來的,說人格有三部分組成,即家長自我形態、成人自我形態、兒童自我形態。人的行為基本上都被這三個自我形態之一或之二支配的。

也就是說,你過了18歲,只是身體成年,心理是否成年未必,心理成年要更復雜。

家長狀態的特點:權威感、優越感,言語行為往往是支配性,評判性的,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

家長狀態的人一般常說:“我告訴你”,“這個必須做”,“我不再重複第二遍”,“聽我的就好了”,“我命令你”,“我來照顧你”,“沒什麼好解釋的”,“你為什麼不聽話呢”,“只要你業績好,啥都好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兒童狀態的特點:衝動、變化,言語和行為往往是乖謬的,自發的,有時任性、粗暴。

兒童狀態的人一般常說:“你告訴我該怎麼辦吧”,“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為什麼都找我呢”,“這事都怪我”,“我也做不來啊”,“我才懶得理呢”,“誰來幫幫我呢”,“真好哇,太酷了”。

成人狀態的特點:理智、穩健,言語和行為往往是理性的,富有教養的,具有理解與平等的精神。

成人狀態的人一般常說:“客觀地說”,“我建議”,“你有什麼建議”,“我們一起想辦法”,“具體發生了什麼”,“何時,何地”,“理解你的想法”,“這需要再調查、分析......”。

針對家長狀態的人,主要要注意客觀地觀察,學會傾聽,少批評、挑剔別人,學會採納他人的觀點。

兒童狀態的人,主要遇事冷靜分析,避免感情用事,捫心自問“我想怎麼做”,學習對他人負責,而不是依賴他人。

以上描述偏學術一點,但可以很好的對照一下,自己更偏向於哪個型別的,可以往成人狀態靠,在說話的時候,可以多使用成人狀態的句式,用著用著慢慢就切換過去了,很多情況都是行為改變思維,做了這個行為慢慢就自動會用符合這個行為的思維方式思考。

02

除了用在自己身上之外,還有一個用處就是,用來觀察其他人,比如你的領導對你說話的方式是什麼樣,是不是家長式的,如果他用家長式或者成人式,你要避免用兒童式,使用成人方式反饋,會有很好的效果。

透過這些練習,主要讓自己處在“穩定的高自尊”狀態。

有一本書就叫《自尊》,裡面說,自尊和環境是間接關係,時刻影響自尊的因素是你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環境本身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真正決定你的自尊狀態的,是你自己對這個客觀存在的看法。

比如,有人在批評你,這個時候首先要把他的批評當成客觀環境,然後在心裡揭穿批評者的真實目的,還原批評者真正的企圖,比如“你痛斥我,是想讓我懊惱”,“你拿我和別人對比,是為了贏並沾沾自喜”,或者“他雖然用了家長式語句,但是他評判我確實是為了我好”。

洞察批評者的企圖的過程,其實是一次反過來審視對方的過程,審視對方的情緒,甚至對方用的語句,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代替對方的聲音,甚至過程中還可以偶然找到對方說話過程中的例外情況,比如被批評“不堅持己見”,但其實對應的優點是“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當價值判斷更多的在於自己內心,無論對方用哪種狀態對你,你都採用成人方式反饋,哪怕僅僅是用成人式的語句。長期這麼操作,慢慢就會讓自己處於高自尊狀態下,周邊的人也會慢慢發現你的變化,和你之間就會形成成人對成人的溝通模式。

讓自己在職場做個成年人,有一個相對長遠的目標,再加上補強點業務能力,慢慢就會覺得職場也沒那麼難混了。

-完-

7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小領導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