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有段時間,需要我接手帶一個團隊,因為之前的工作開展的非常不好,原來的負責人被調走,我也算是臨危受命。

說實話,剛開始真不想接,這種半途的爛攤子比甚至比一切從零來都麻煩。團隊裡的其他人都不是我招募而來,而且一開始入職就在之前那種糟糕的氛圍中這麼長時間,很多認知一時肯定是難轉變。

但是領導一再找我談話,加上我自己對這份事業的感情,於是回去挑起了這份責任。

首先,我沒有大幅開展動作,先是不動聲色的觀察了一段時間,把工作進行了梳理,充分掌握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然後跟每個人談話,徵求意見,在這基礎上對每個人的分工重新進行了調整。

因為之前團隊裡的人幾乎很少跟其他部門交流,不主動了解其他部門的工作,不接地氣,導致其他部門幾乎對所有人都有成見。所以,我從“轉作風”開始抓起,要求必須“下基層”,深入一線,跟不同崗位的人交流,樹立“整體意識”“大局意識”。

另外,由於以前負責人經常對手下進行辱罵,導致下面人對本身的工作缺少認同、對自身的價值缺少自信。我逐個談話鼓勵,做思想工作,並在工作上給予一定授權,同時在取得成績時及時予以激勵。

一段時間之後,部門的整體工作逐漸好起來,大家在單位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跟其他部門的互動也逐漸多了起來。

但是,並非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我承認自己確實是低估了慣性思維對人的影響之深。

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以前就是這麼做的”成了最常聽的一句話,需要我一遍遍去糾正,去提醒“要用新思維解決新問題”。另外就是出了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去想如何解決的辦法,而是“這不怪我,這是XXX的責任!”這也是他們之前領導的“風格”之一,所以一入職沒跟對人,以為工作都是這樣來做,形成了慣性的思維方式。

為此,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去矯正他們的這種“不當思維”,累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帶新人。

讓我想起生活中曾碰到的一種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他(她)總習慣於將自己定位為情境中的“受害者”,逃避、抱怨、責備,卻不會想著怎麼去改變。我以前還會跟他們講道理,甚至灌雞湯,後來發現他們的這種心理已經形成了定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你說什麼幾乎都聽不進去,他還是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處理問題。所以後來我也就放棄了爭辯。

就像肌肉有記憶,思維一定也是有記憶的,一定的思維訓練會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我甚至認為,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適合什麼行業工作,都與其思維方式有關。思維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應該趁早透過有效的訓練和知識儲備有意識培養自己的正向的積極的思維方式。

12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職場技巧——一流的員工懂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