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搭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彼此在交流過程中的成功與否。無論是老闆間的商務談判,還是上司與下屬之間的感情互動,抑或是同事與同事、店員與顧客、家長與孩子、先生與妻子間的交流,誰能夠更好的把握住對方的心理,也就能在整個事態發展中掌握主動權,否則只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在網路上有這樣一則笑話,說一位待業的年輕人,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總因為面試時說錯第一句話而屢次被公司拒之門外。一次,他得到GOOGLE公司面試的機會,考官問他:“你是從哪得知GOOGLE搜尋引擎的?”他的回答令考官們都哭笑不得:“百度。”面對這樣的應聘者,考官只能毫不客氣地將他請了出去。 上面的故事雖然只是人們茶餘飯後取樂的段子,在現實生活中也絕不會出現這樣的傻瓜,但這也提醒了我們:第一句話就已經決定了你的成敗。

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應該從第一眼或者面試者的第一句話中,就能確定公司是不是需要他。”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企業招聘的面試過程中,其人事專員大多能從第一眼或者我們說出的第一句話中,就能決定是否要錄用我們,而面試過程其餘的時候,也不過是為了驗證他最初的決定罷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說好第一句話,可以迅速讓我們在交往中獲取主動權。可以說第一句話的好壞,幾乎可以決定這一次交談的成敗。所以在與他人交談時,不妨選好第一句話來開啟對方的心扉,因為你的真誠與創意不單在影響著整個談話氣氛,還將影響他人聆聽時的態度。“第一句話”看似很簡單,卻至關重要。只有當第一句話開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後,在第二句、第三句時才能使交流精彩地進行下去。在套話時,恰當的“第一句話”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交活動中說好第一句話,同樣會對交往的成功與否帶來直接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茲尼透過實驗證明:人與人見面的最初4分鐘,就已經形成了對對方的第一印象。雖然也有專家說“6秒鐘”甚至認為“0.1秒”就足夠了,但是想要通過幾秒就對一個陌生人形成清晰、完整的第一印象還是顯得短了一些。4分鐘的時間雖然不長,卻足以讓他人對你有所瞭解。這也就像我們前面曾提到的面試官在對求職者進行面試時,4分鐘已經足以讓他對你做出錄用與否的判斷了。所以如果你不能在4分鐘內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那麼今後無論你如何努力,都很難改變你在他人心裡的形象。

將自己的個人資訊告訴他人叫做“自我展示”,而開誠佈公地說一些類似“我有什麼病”的知心話,在心理學上定義為一種自我展示的技巧。當對方聽到這些知心話後,會自然而然地消除戒備,因為對方會覺得我們已經把他們當成朋友看待了,所以才會把自己的一些隱私透露給他,那麼對方自然也會講述一些他自己的事,這樣話就自然而然的被套了出來。

除了製造“同病相憐”的感覺來套話外,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讓我們在4分鐘內散發出吸引對方的魅力。如:聊聊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以此製造認同感;聊聊當前形勢,以此建立共同的社會認知;聊聊小道訊息,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聊聊生活趣聞,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個好印象,並且努力將自己的優點展現給對方,然後再慢慢“磨”,待彼此建立聯絡後再去套出對方的話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若第一次見面就為了達到目的而消耗別人太多的時間,只會讓對方感到厭煩。

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只習慣於向自己最親密的人說真話。即便是物件再熱情,若想在第一次見面就套出所有的真相也未免有些操之過急。更何況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時間太長的話,對方就很難再集中精力,那麼談話的效果就會大大的減弱。”信任並不是在第一次見面中就可以產生的。不要以為只要透過長時間平心靜氣的交談便可以慢慢的瞭解對方,接近對方。相比較而言,多次短時間的見面才是更有效的。”

那麼第一次見面時,哪些細節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將談話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事實上,正常情況下人們在交流過程中,認真聽對方講話內容的時間甚至還不能持續到這個長度。15分鐘恰恰是人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的臨界點。

若是我們談話的內容無法激起對方的興趣,那麼對方肯定也不會再認真聽了。15分鐘足可以讓我們有時間開啟對方的心扉,激發對方的興趣。如果仍然無法做到。那麼就算你與對方交流的時間再長,內容再精彩,對對方而言,也多半是充耳不聞的廢話罷了。其次,最好讓對方感覺時間有點短。“好,今天就聊到這裡吧,下次見面再聊。”說完迅速起身,並與對方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這樣對方才會更期待下次的見面。

所以,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不要將其視為最後一次見面而滔滔不絕,大開其口,希望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以簡單的交流為下次的見面打下基礎。對於特別忙的交流物件來說,短時間、多次數才是最好的方式。只有當對方認可你的為人之後,成功才會更有希望。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越是高高在上的人,越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而那些看似有些傻模傻樣的人,甚至說話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失誤的人,反而更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真理:但凡能做出點成績的人都懂得裝傻,世界上到處都是一些聰明的“傻子”。這就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聖人將動,必有愚色”,這句話原意是告訴我們,當聖人有所行動的時候,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必然是一種愚憨之態。

想要解除對方的防備,可以把自己裝得傻一些。正因為這些“傻氣”,才會讓人覺得你更真實,於是便可以增加彼此的親近感,從而解除對方的戒備。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比任何人都聰明,卻不被人所察覺”的地步呢? 我們可以偶爾的發下呆,說一些前後矛盾的話,或是在文章中出現幾個錯別字,停頓一會兒再回答對方的問題等等,這會讓人感到放鬆。當然也不必每天都整整齊齊一副無可挑剔的樣子,偶爾一次碰倒咖啡杯、弄丟鉛筆也會讓人感到親切。甚至可以忘記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可以喜歡一些幼稚的東西,做出一些可笑的行為,這樣更容易讓周圍的人變得安心。總之我們可以謙和、溫遜並且偶爾說錯話,儘管才能出眾卻要不時冒點傻氣。

馬基雅維裡在《君主論》中說過:“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井,同時也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白居易的詞《憶江南》。據說在寫這首詞的時候,白居易將寫好的詞反覆讀給村裡的婦人們聽,如果有哪些她們不明白的地方,他都儘量改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在白居易的詩文中,我們很少看到晦澀難懂的字句,這也是白居易的詩詞能夠備受大眾喜歡的原因之一。

如不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種文縐縐、酸溜溜的語言就既不親切,又艱澀難懂,還會事與願違,弄得不好還會鬧笑話。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則能將兩個人的心裡距離拉近,自然套起話來也容易得多。在交流的過程中,儘可能不要使用專業詞彙,當遇到一些抽象的內容時,也儘量將其換成具體形象的內容。而置換的標準是隻要達到“初中三年級水平”便能理解的表達方式就可以。

人們總是習慣於向自己感覺親近的人吐露心事。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若我們想套出對方的心裡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先說出自己的一些秘密,這樣對方說出自己秘密的機率也就更大一些。因為這就是“心理感染”的力量。

當我們多次向對方透露這些“重要”資訊時,對方必然會心存感激,同時也會對我們產生足夠的信任,並按照付出與收穫的原則,向我們提供同等的資訊來做為回報。 當然,我們所提供給對方的“重要”資訊,一定不會是“真正的秘密”,而是一些對方雖不知道但馬上就可能會知道或是已經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內容。總而言之我們只要讓對方感覺到這些內容非常重要就夠了。

當然這種技巧也並非是萬無一失的,倘若我們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資訊而對方並沒有做出反應,那麼我們就要透過暗示讓他明白“我已經將自己知道的全部都說出來了,希望你也說一些你知道的事情”,或是直接要求對方說出一些資訊。

11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不喜歡回家的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