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01

最近,又有一則新聞讓網友震驚、傷心。

9月19日,38歲的華人工程師陳勤在Facebook加州總部大樓跳樓自殺。

9月23日,剛從Facebook離職不久的PatrickShyu透露:

公司存在惡性競爭文化、他認為陳勤的上司在績效考核中,有意給了陳勤一個不夠理想的評級,導致他可能被開除,也導致他在美國的合法身份岌岌可危。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長大了就不會被人欺負。可是當我們長大後,不管是初入職場,還是在職場混跡多年,依然可能遇到欺凌。

而職場欺凌不僅包括語言上的指責、謾罵、威脅,還包括行為上的為難、攻擊、欺負。

演員楊超越曾回憶自己在婚紗店打工時,完不成業績就要吃大蒜、喝醋。

去年,曾有新聞爆出,在遵義一家公司員工因未完成工作任務,被罰從開始的吃芥末、下蹲,到後來剃光頭、皮帶抽、吃蟲子等等。

2016年,在吉林白山、遼寧瀋陽相繼發生,員工完不成業績,在馬路上跪地爬行的事。

天涯論壇上曾有網友披露,某公司員工指出領導開會遲到後,領導便動用權利給員工記了個通報批評。

面對欺凌,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擇默默忍受,現在曝出來的也不過是冰山一隅。

2.為什麼有人願意忍受職場欺凌?

在競爭力很強的職場,一個性格軟弱的人,無一例外會被欺凌,因為你的軟弱就是告訴別人好欺負。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性格、行為、心理包括應對和適應環境的行為方式、處理問題的方法等等,都源自於童年的經歷、原生家庭的影響。

的確,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長大,就會有什麼樣的性格。

閨蜜曾講過,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脾氣非常暴躁,母親軟弱,每一次父親發脾氣摔東西時,母親都忍著。

對她而言,父親無法親近,他能親近的只有母親,潛移默化中對於父親的壞脾氣她學會了和母親一樣忍耐。

在性格上,她也更像母親,軟弱,膽小。後來,在與男朋友的相處中,只要對方發脾氣,不論對錯,她就會先道歉。

進入職場後,面對上司的各種刁難,同事得寸進尺地要求,她也習慣性地忍著。

羅納德·查理森在他的著作《超越原生家庭》中提到:早年的生活經歷註定要在你現在的生活中重複出現,只不過其中的任務和場景不同罷了。

那些在職場欺凌中一味忍耐的人,除了經濟上的原因,大抵都是強迫性地重複著兒時與父母或其他養育者之間的相處模式。

3.職場欺凌的後果,不僅是委屈

縱然我們早已離開校園,踏入職場,從懵懂無知,日漸走向成熟,然而面對欺凌,我們終究會受傷。

素人楊璐曾在娛樂節目《各位遊客請注意》裡說過自己在做藝人助理時所遭遇的欺凌:

∆ 總是被指責。

∆ 在高速公路被趕下車。

∆ 給他化女人妝。

他說,對方踐踏了自己的善良和人格,即使多年過去,心裡的坎兒卻一直過不去,那一段經歷讓他有心理上的陰影。

沒有一種職場欺凌不委屈。任何一種形式的欺凌,都會給被欺凌者留下心理陰影,嚴重者甚至會抑鬱。

曾經的日本“電通事件”便是如此,24歲的年輕女職員高橋,因經常被上司言語攻擊、欺凌,患上抑鬱。

她曾在Twitter寫過:

∆休息日不休息做的資料被罵爛得像狗屎,真是身心疲憊。

∆每天都特別恐懼第二天的到來。

∆被那個男性上司嘲笑沒有女人味兒,這種嘲笑的欺凌,我已經忍到極限了,要得抑鬱症了。

抑鬱最典型的心理感受是絕望,24歲的高橋,正是因為絕望才選擇了以自殺結束痛苦。

相較於那些愉快的經歷,我們對於痛苦的記憶,往往記得更久一些。

對於每一個被職場欺凌傷害過的人來說,即便離開欺凌的同事、上司和環境,那些被傷害過的經歷也很難忘記。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是說人們會因為重複性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其擺佈的行為。

每一個長期面對職場欺凌的人,會因為這種習得性的無助,覺得自己“沒用,差勁”,非常消極的面對職場、面對生活。

4.面對職場欺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職場上,沒有人喜歡被欺凌,被欺凌的滋味也並不好受。因此,當我們有一天被欺凌時,一定要客觀面對,妥善應對、保護好自己。

第一,學會說“不”,懂得拒絕。

畢淑敏曾說過,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學會說“不”,有利於我們早日結束原生家庭式的重複,也是我們建立邊界的開始。

閨蜜入職第一天就被同事要求幫忙買咖啡拿快遞,她拒絕了,之後其他同事的類似要求她也拒絕了,後來也一直沒人因為這種私人的事情找他幫忙。

倘若閨蜜不懂拒絕,就會有更多的同事得寸進尺地“請”她幫忙,她也會因此,受盡委屈。

在私事上幫助同事一次並沒什麼,怕就怕最初的幫助,變成他們心裡的理所應當,與其如此,不如從開始就拒絕。

《延禧攻略》裡魏瓔珞對吉祥說,人心存善良,也要懂自保。

在職場,比做好人更重要的是有界限感,而樹立界限感就是對自己的保護。

第二,求人不如求己,要勇敢地反擊。

要想強有力的反擊對方就要做到:

∆總有一些人會因為我們一句不經意的話,不那麼優良的業績,故意找茬為難。那麼謹言慎行和出色的業績就是反擊對方最有力的武器。

∆ 收集職場欺凌的相關證據,包括郵件、資訊記錄、在場的目擊者證言等等。倘若不得不訴諸法律才能保護自己,那麼收集到的證據對於被欺凌者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 檢舉揭發。每個人都會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像小偷害怕別人發現自己是小偷一樣,欺凌者也擔心別人發現自己欺凌同事,有損形象。

沒有一種被人欺凌的忍耐不辛苦。與其身心俱疲地忍耐,不如勇敢地反擊,解救自己。

當我們的反擊讓欺凌者因為擔心、害怕而放棄欺凌別人的念頭,對我們而言就是極大的勝利。

第三,培養成長型思維,給自己減壓

很多遭遇職場欺凌的人,之所以忍,其實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認為,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的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德韋克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認為困難不能突破失敗的人大多是固定型思維,喜歡挑戰迎難而上又給自己鼓勵的人才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有如下特點:

1、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智力可拓展。

2、把挑戰看成是學習的機會,能從中挖掘樂趣。

3、能接受批評,敢於承擔責任,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4、他們相信努力的意義,對自己不設限,樂於發揮自己的潛能。

只有培養成長型思維,不把困難無限放大,才能培養良好的心態。

在職場上,被欺凌者常常會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心理壓力過大會產生消極悲觀情緒,長時間的消極悲觀可能發展為抑鬱。

因此,面對職場欺凌要學會自我解壓,做到及時調整情緒,可以找朋友傾訴,也可以寫日記寫文章排解宣洩。

總之,要給我們的不良情緒找一個出口。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第四,及時止損,另覓他處。

經濟學上有個鱷魚效應,說的是如果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而你試圖用手去掙脫,鱷魚就會同時咬住你的手腳。你越掙扎,被咬得越狠。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這個效應用在職場也是一樣,它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已經損失的利益,而是要及時止損,將損失減到最低。

面對職場欺凌,有時候,離開才是止損的良方。

知乎上有位網友曾講過自己的經歷:

“曾經在公司裡因為各種碾壓到基本每天哭2-3次,雖然身邊的人都勸我可以忍或者向上級投訴,但我覺得只是一份工作冒著可能忍成抑鬱的風險也不值,選擇了離職。”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跟因為長期遭受職場欺凌患上抑鬱比起來,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心情,要比痛苦地熬日子好很多。

不管是誰都有可能成為欺凌者,也包括被欺凌者。

職場上也如此。

我們可以選擇不欺凌別人,卻無法選擇成為被欺凌者。

除了受虐狂,沒有人會喜歡被欺凌,因為那種體驗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折磨。

曾有人說,當別人看到你的脆弱,欺凌便隨之而來。

在職場上,多的是看人下菜碟的人,我們的脆弱無異於給了別人欺凌的機會。

知乎上曾有一個網友說:

跳槽能解決一切職場的問題,如果跳槽解決不了你面對的職場問題,那麼就不是職場有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

當我們學會說“不”,建立自己的邊界,拒絕那些無理的要求;

當我們懂得為自己出頭、勇敢反擊,並在這之前有所準備;

當我們懂得藉助外力,便可以避免絕大部分的欺凌。

當老師的小姨曾對我說過,要想不被人欺負,就要自己變強大。

的確,強大自我是保護自己不被欺凌最長久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更要懂得及時止損,沒有哪一份身心都要忍受煎熬的工作值得我們去堅持。

最後,願每一個人在職場上都不被人欺凌。

願每一個人都能夠強大到沒有人敢欺凌。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不要隨便辭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