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天真地以為只要埋頭苦幹,就一定能成事,但我最近學習了張磊的智慧後才認識到,在很多時候,你埋頭苦幹一輩子,都無法成事,因為成事的核心根本就不是埋頭苦幹。
讓一個普通人做一個普通崗位,埋頭苦幹30年,這個人有極大的可能在30後成為了公司的邊緣人物,而不是越混越好。
因為埋頭苦幹的他會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機械化的工作上,不懂得變通、調整,可能在30年之後,他處理事情的辦法用的還是20-30年前的,這又如何成事呢?
張磊出身普通,差點連初中都沒考上,當時的錄取線是140,他考了141,後來開始瘋狂透過讀書提升自己的認知,隨後就有了現在的他,個人身價上百億,把高瓴資本從0做到5000億,這些年也一直在“重倉中國”,京東、百度、騰訊、藍月亮背後都有他的投資。
我在他的書《價值》裡找到了張磊關於成事的提醒,一個人想成事,要懂這2點認知,比埋頭苦幹重要。
小事比大事更重要第一個認知:小事比大事重要。
張磊在《價值》裡提到,所謂的“匠人精神”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小事重於大事。
《價值》裡說了公牛集團的例子,公牛集團沒有滿眼都是大事,要做到全國多少名,而是把所有目光聚焦在了最基本的小事上:質量與安全性,努力掌控好供應商與原材料那邊的篩選標準,結果反而越做越大。
全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12年賣了13000多輛汽車,他也是專注在小事上,給看車的人說一句“生日快樂”,並送上一束鮮花,他還會觀察客戶對顏色的喜好,來讓自己後面能更精準的銷售。
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把小事做好,是成事的必然條件。
成事其實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能搞定很多大事,而大事與高度其實是由無數小事組成,就像建樓一樣,做了無數的小事,才有最後的大事以及達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你連小事都做不好,相當於你這個樓的基礎不牢固,不僅建不高,還容易塌,自然難以成事。
很多埋頭苦幹的人,滿腦子都是大事,只想出人頭地,腰纏萬貫,卻連手頭的會都開不好,這樣堅持一輩子,也只會陷入到這樣的一個迴圈裡:建了一個不太穩的樓,沒過多久就塌掉,然後繼續建樓繼續塌掉,最後喪失信心。
但盯著大事其實是一種本能,我們怎樣才能耐下心來認真做好小事呢?
辦法:利好思考法
為什麼我們會願意盯著大事?因為大事的結果很美好呀,所以只要我們能多思考小事的好處,便能耐心做好小事了。
比如現在對你來說,讀書可能是眼前的一件小事,你便可以告訴自己,只要我認真讀書,認知與思維會發生極大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積累的越多,我能賺的錢越多。
時間運用比時間投入更重要第二個認知:時間運用比時間投入更重要
張磊在《價值》裡提出正確的使用時間,能幫我們坐上覆利增長的趨勢,這樣才更可能成事。
這個觀點是什麼意思呢?
在複利公式裡,本金與收益是乘數,而時間是指數,也就意味著本金與收益正向的情況下,時間越長,最終的收入與成就越可觀,那這裡的關鍵節點便是本金與收益。
比如有ab兩個人,a每天埋頭苦幹,機械性地重複老闆的要求,不去合理運用分配時間,事情少的時候似乎也應付得來,可時間一拉長,遇到的突發事件多了,這樣的埋頭苦幹會讓他最後經常做不好重要的事情,這時候他的本金與收益幾乎沒增長,你投入再多的時間,最終的收入與成就還是很普通,難成事。
而b不會埋頭苦幹,懂得更合理的運用時間,比如把更重要的事情前置,花大量的時間去處理,而不重要的事情花少量時間處理甚至捨棄,這樣創造出的效益遠大於a的成果,那b的本金與收益一定會非常不錯,花的時間還不一定比a多,最終的收入與成就卻會遠超a,最終成事。
張磊說這樣的邏輯巴菲特也曾提到過,巴菲特把他稱作滾雪球,也就是在同樣的時間裡,巴菲特會盡可能地把雪球放在溼雪與長坡上。
可能還有人疑惑,那到底怎樣才算用好了時間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現在做的每件事不僅對現在有利,更對未來有利
只要符合這個原則的行為都算用好時間。
比如之前說的分配時間,把重要的事花大量時間,這樣的行為不僅解決了眼前的問題,透過解決重要的事情還給老闆留下了好印象,為後來的升職加薪打下基礎。
再比如你現在讀書,能讓你現在的思維、認知變開闊,未來無論是賺錢還是社交又或者是其他方面都能因為讀書而做得更好。
更多精彩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