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公司都有很多會議,每一次會議都是一個機會,你是怎麼抓住會議機會呢?其實在會上注意到這些,就可以讓你在職場上如魚得水
克服恐懼,學會當眾說話
早在20世紀初期,科學家就已經斷言: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只用了自身全部潛力的極小部分。在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來源於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恐懼來自哪裡?我們又將如何戰勝恐懼從而成功激發出自己的無限潛能?這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在潛意識裡拒絕與人交流,尤其是與陌生人溝通,以及害怕當眾講話,並不是某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徵,而是大多數人都如此,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害怕在會場上當眾發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科學家已經證明,“恐懼交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並且和我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當眾站起來講話時,立即就會覺得很不自在,一股莫名的恐懼源源不斷地從心裡湧出來。這讓我們的腦海立即變得一片空白,我們根本不能清晰地思考,也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於是語無倫次,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我們想要獲得自信,想要泰然自若地站在大家面前,想要邏輯清晰地思考,直到能夠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談。
為了擁有這種能力,我們首先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當眾說話時產生的恐懼感對於我們的表達是有益的。因為人類的身體天生就有一種強大的適應能力,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脈搏和呼吸加快時,千萬不要過於緊張,這只不過是身體在進行自我調整,以便增加我們應對挑戰的能力。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無比驚奇地發現,當我們處於一種恐懼狀態下的時候,警覺性會隨之提高,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耳朵聽得更明白了,行動也變得更敏捷了。所以,大腦的空白和思路的混亂並不是一種病態表現,恰恰相反,這說明我們的身體在對我們的精神狀態進行積極調整,只不過我們一時之間還未適應而已。
事實上,即使是再優秀的演說家,他們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自己的恐懼。在開始講話的前幾分鐘,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膽怯,但是他們很快就能夠戰勝這種恐懼,然後進入到理想的講話狀態。瞭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對自身的恐懼建立起科學認識,即產生恐懼是不可避免的,而戰勝恐懼又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們足夠勇敢地放手一搏,不怕出錯後的嘲笑,不怕失誤後的諷刺,不怕任何形式的負面資訊反饋。
與此同時,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也是戰勝恐懼的有力手段。不難想象,所謂的恐懼,其實就是不自信,而不自信往往來源於不作為和無準備。當我們形成強大的知識儲備之後,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恐懼心理則無空可鑽。如此一來,我們的大腦自然可以完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不斷跳轉,從而保證我們能夠言之有物,進而表述得連貫流暢。再加上我們對會議進行了充分準備,包括整理成書面文字的資料,以及內化到腦海中的知識,一定可以將恐懼心理一掃而光。
打造自信,敲開會場大門
自信的形成需要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完全沒有自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會覺得自信在不斷加強,直到完全建立起自信。
自信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因而我們必須建立積累信心的意識,哪怕曾經受到過嚴重的創傷,也不要輕易放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行動和自信是相輔相成的,成功的行動能夠促使我們擁有更強大的信心,而信心的不斷增長,也能夠讓我們面對並戰勝更大的挑戰。”
因此,在我們面臨挑戰的時候,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就成了獲取成功和自信的必做功課。通常會方都有明確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要全方位地準備論證、論述和論據,每一項內容都絲毫馬虎不得。這些準備工作當中,包含了我們的深刻思考,每一個思考的結晶,都可能發光發亮,為我們贏得讚美與喝彩,從而極大地催發我們的自信心。
當我們將發言的內容全部爛熟於胸,隨便一個話頭就能夠引發出全部發言內容,那麼我們的自信就會空前高漲。起身之後,我們只要做一次深呼吸,和與會者進行一下短暫的眼神交流,便可以完全把握住會場的氣氛,緊張的感覺自然會被驅趕得無影無蹤。
如果我們的講話存在某種不足之處,就要針對具體的不足進行訓練,如果沒有明顯的不足,也要針對自己的短板進行訓練,直到建立起強大的自信。
除了具體的練習方法,不斷地自我暗示也很有用,即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想要透過不斷暗示來提高自己的信心,主要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的發言內容很有價值
既然需要我們在會上發言,就說明我們的發言存在一定的價值,因而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發言內容獨一無二,會對每個人提供應有的價值。
(2)發言時不要分心。
我們在發言時為什麼會緊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個人都盯著我們看。別人盯著我們看,我們也盯著自己看,那麼大家關注的目光就會聚集到一點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擔心自己出現任何紕漏,而這種擔心也會導致我們必然出現紕漏。如果我們能夠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和他們進行眼神上的交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泰然自若,就能夠有效避免緊張壓力的不斷增大。
(3)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缺點和優點,在當眾說話方面同樣如此,我們可能在咬字、吐字方面很在行,但是思維邏輯比較混亂,又可能思維邏輯比較清晰,但是咬字、吐字又比較模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做到揚長避短,把關注的目光放在自己的長處上,在確立主題、進行演講和相互交流時,也要儘量把話題引到自己擅長的方面和領域。如此一來,我們的信心就會不斷增強,直到我們把自己的缺點全部改正和補足,也就自然建立起完整的自信了。
樹立榜樣,向發言高手學習
對於那些能夠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會心生敬佩,同時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但當我們在當眾講話的時候,總是會莫名其妙地被緊張感包圍,甚至最終選擇了逃避而一潰千里。因而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抱怨:“我也知道自己在這個時候需要勇氣,但是當我想要開口說話的時候,卻總是不能如願以償。”實際上,只要我們能夠在那些講話高手的身邊待一會兒,就會發現那著實不是一件難事,同時也能夠讓自己建立強大的信心。如果我們能夠向他們虛心請教,並且得到他們的傾囊相授,那麼我們成長為一名說話高手的夢想,很快就能實現了。
其實,當眾說話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我們做好充足的準備,就能夠擁有信心,最終在信心的促使下克服緊張和恐懼心理。
深入實踐,抓住每一次機會
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劇作大師蕭伯納曾經說過:“為了提高自己的口才,我參考了自己學習滑冰的方法,即一次又一次地在眾人面前滑動,然後在大家的嘲笑聲中爬起來繼續滑,直到能夠遊刃有餘為止。”其實,我們在實際的工作會議中之所以會產生逃避和退縮的心理,往往是因為我們害怕出醜。因此,只要我們像蕭伯納一樣,不怕自己出醜,並且能夠在眾人的嘲笑聲中坦然自若,將使自己在眾人面前的表現取得大幅進步。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工作會議中,抓住每一個機會進行實際鍛鍊,讓自己在不斷地“出醜”中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語言能力需要日積月累,語言的當眾表達能力尤其如此,因而我們不應放棄任何一次當眾表達的鍛鍊機會。否則,就算我們把所有語言類書籍通讀一遍,在眾人面前進行表述的時候,同樣會陷於啞口無言的狀態。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形象都會有一個理想的認識,同時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美。當我們和陌生人接觸、與異性交往、與權威人士交談或者當眾講話的時候,這種認識尤為強烈,以至於我們的內心會不由自主地處於緊張狀態。實際上,我們是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擔心自己因為一時的疏忽而出現錯誤言行,從而導致當眾出醜,並因此招致大家的嘲笑與惡評。於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避免這種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緘默不語,不給眾人嘲笑與惡評的機會,而這一做法同時也放棄了自我成長和表現的舞臺。
當我們能夠擁有適時鍛鍊當眾說話能力的意識後,就會發現機會多得俯拾即是,而此前我們卻都因為膽怯而選擇了逃避和退縮。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組織和活動,主動承擔一些當眾講話的工作。在各種各樣的聚會上,我們也可以站起身來,當眾說幾句祝福語,哪怕只是附和別人說幾句話也好。
尤其到了參加工作會議的時候,我們要勇敢地走進眾人的視線,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瞭解自己的真實能力,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從而最終掌握當眾講話的能力。
當我們開口說話的時候,最初也許並不能流暢地進行表達,甚至無法講明自己的觀點,更談不上什麼文采和修飾。但只要我們站起了身,張開了嘴,就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就已經取得了質的飛躍。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我們開了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最終的成功將在我們的不斷進步中指日可待。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平日裡積攢的知識,都能夠如有神助地派上用場。自己和朋友聚會時的從容和幽默,也能夠盡情發揮,從而讓眾人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到欽佩。
當我們錯過了生活和工作中的機會時,應該感到強烈地悔恨,以便在下次遇到同樣機會時能夠及時抓住。我們應該謹記,如果自己不開口,就永遠提高不了說話能力。鍛鍊的機會也會留給別人,如此就會使別人當眾說話的能力得到提高,就會使他們超越我們或者把我們拋得更遠。而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每一次機會,即便進步並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大,至少能夠讓自己增加一分信心。
俗話說:“如果不下水,就永遠學不會游泳。”
說話能力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開口在眾人面前講話,就永遠無法提高自己的講話技巧,我們的職場進步和事業發展也將無從談起,理想和目標更是會與我們漸行漸遠。
會場上的事情瞬息萬變,相互之間的溝通也存在各種不暢,這種情況看似複雜難解,其實仍然有跡可循。只要我們瞭解幾條基本的心理學常識,就能夠準確抓住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意圖,然後據此做出自己的準確判斷。相反,如果我們對這些心理常識熟視無睹,不僅自己會在會場上感到無所適從,同時也會對別人的發難毫無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