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你喜歡朋友還是喜歡競爭對手,我想大多數人可能都喜歡朋友。但是在職場中有沒有真正的朋友,這可能是很多職場中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朋友在不觸及個人利益的前提下才是朋友,但是一旦牽扯到利益的競爭,朋友也就轉化成了對手。
那麼,在職場中,怎樣看待和競爭對手的關係,如果你有一位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是利還是弊呢?
其實在職場中,競爭對手有時才是最好的催化劑。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有了競爭對手才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力。因此有時候為自己找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讓他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有沒有聽過鯰魚效應?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可是經常當漁民把沙丁魚捕上來,再運到市場上的時候,卻發現大多數的沙丁魚都已經死了,而講究挪威人是不吃死魚的。
於是聰明的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沙丁魚和它的天敵鯰魚放在一起。
當漁民捕魚時,在水槽裡放幾條鯰魚。鯰魚到處追趕著沙丁魚,於是沙丁魚精神高度緊張飛快地逃跑,攪得水面不斷的波動,水波不斷波動保證了氧氣的充足,於是,沙丁魚運到市場上時還能保持鮮活,這種現象就叫做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有句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競爭和危機對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壓力與挑戰下工作,才能抵禦與生俱來的惰性,避免在安逸的環境中走向衰竭。
試想,我們的職場環境是不是就是鯰魚效應的真實體現呢?一個人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會甘於平庸,最終導致過早出局。
為什麼現在有些企業中,年過45歲,有的甚至是40歲以後就不再具有競爭力,就是因為,身處安逸的環境久了,覺得新入職的年輕人沒有自己的資格老,沒有競爭對手,失去了競爭的意識,因此也沒有了競爭力。
當我們處在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職場環境中時,潛意識中就不會再強化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讓自己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這樣才能永葆活力。
因此,一個人不能沒有朋友,但更不能沒有對手。對手才是更能激勵我們成長與拼搏的人。只有不斷投入到競爭中去,才能在競爭中保持活力,超越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